康霞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基础部)
中国高职教育是MOOC 本土化的又一沃土
——MOOC 在高职教育中推进的可行性分析
康霞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基础部)
风行于发达国家的新型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MOOC),又称慕课,近两年在中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随着慕课大潮的涌入,我国各个层次的传统教育模式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和触动。在研究慕课区别于以往网络课程的典型特征与中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语言、技术和政策支持三个角度分析了其在中国高职教育中推行的可行性。
慕课;典型特征;中国高职教育;可行性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这一术语第一次是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Dave Cormier和美国国家自由教育科技研究所的Bryan Alexander联合提出的。而现在大家热议的慕课,一般指的是2011年以来在美国兴起的新型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自此,慕课热潮迅速掀起,截至2011年10月,仅麻省理工一所学院就发布了约2000门课程,访问人次超过1亿。斯坦福大学开放的《人工智能导论》一门网络课程就吸引了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的共计16万学员。2012年,美国的顶级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提供大量的免费网络课程。因慕课的“超光速”发展,这一年被《纽约时报》评为“慕课之年”。
在我国,继香港大学之后,清华大学于2013年5月宣布正式与美国大型开放网络课程领域的三大巨头之一的Edx合作,北京大学也宣布加盟Edx。同年7月,上海交大与复旦大学相继宣布加入Coursera平台,并宣布将与北大、清华、同济大学、大连理工等名牌高校共建中国慕课。慕课在中国的风暴由此掀起,并被业内人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慕课以其显著的优势迅速成为国内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大学与慕课的频繁互动中,不难窥见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的冲击。在过去的一年间,慕课在中国度过了“坐而谈”的阶段,诸多高校纷纷“起而行”。在Edx发布的新增在线课程中,清华大学的《电路原理》《中国建筑史》及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的多门课程均已赫然在列。清华的“学堂在线”开放仅一天,就拥有已超过7000人的注册量。
慕课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此,近来社区教育、开放大学,甚至基础教育也都在研究和积极推进慕课本土化的进程。2013年8月至9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慕课研究中心就分别联合国内优质高中与初中、小学各20余所,正式成立“C20慕课联盟(高中、初中、小学)”。上海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也提出了“用研究的态度推进慕课在基础教育的应用”。江苏开放大学等一批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学院也已纷纷着手探索慕课本土化的问题。慕课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的态势。随着慕课相关实践活动数量的逐年攀升,有关慕课的学术、非学术研究和研讨活动也日渐丰富。然而,纵观慕课相关的非学术文献(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报道与评论)与学术论文、学术研讨(数字校园、信息化教学、远程教学等),鲜见关于慕课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应用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慕课教育的显著特点与高职教育的现实特征实则有诸多契合,高职教育是慕课本土化的又一沃土。
在教育网络化的大环境下,在线教育在我国早已悄然起步,是慕课的到来使之迅猛发展。为什么慕课能够瞬间吸引众多用户?它与以往的在线教育相比有什么不同呢?其典型特征可归纳为:高开放、高水平、高互动。
1.高开放
慕课对全世界的人民免费开放,这在所有网络课程中是史无前例的。它没有学历要求,没有年龄和人数限制。慕课的学习环境亦是开放和个性化的。只要有上网条件,每个人均可跨越世界名校高不可攀的门槛,实现自己“海外留学”的梦想,随时随地在笔记本电脑上畅游全球教育资源。慕课的学习工具和平台也是开放的,三大平台可自由选择。此外,具体课程的选择权也在学生手中,他们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基础自主选择。课程视频也可以选择回放或快进,也就是说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来听课,而这些都是现场教学不能匹敌的。
2.高水平
慕课的海量在线课程均为诸多一流大学的高级教授精心打造的。名校联盟、名师联手使大量的名课触手可得。打破国界,跨越围墙,学员在慕课上享受到的是世界顶级的优质教育资源。除了教育资源,慕课的组织管理也呈现出在线课程的高水平。与普通的在线课程不同,慕课不是一次性讲座,必须有系统的教材和课程结构。它也不是教学视频,而是必须配合平台作业、检测和讨论。这也体现了慕课的第三个显著特点——高互动性。
3.高互动
2012年9月,维基百科上对慕课的评价为:“这种课程是开放的,规模越大,它的运行效果会越好。它通过基于主题或问题的讨论与交流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和教师联系在一起”。学习过程中的讨论与交流也使学生的角色产生了转变的可能,在获取答案的同时,亦可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为别人答疑解惑。学习过程中的检测与作业是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必要途径。而后台系统所记录的这些学生的学习轨迹、分析的学习行为、评价的学习效果会同学生的观点一起反馈给任课教师,为教师的反思与改进提供重要参数,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显而易见,慕课的三大显著特点实则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慕课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终身化的过程,它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1.慕课可以为高职学生提供一次“重生”的机会
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今,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虽然目前的高职教育在我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在社会中依然广泛存在。对高职的认同度不高,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种种现象似乎表明,就国家社会而言,高职是次等教育;就家长学生而言,高职是无奈的选择;就用人单位而言,高职毕业生是锅“夹生饭”。一言以蔽之,就是高职在现实中遭遇到了“认可却不认同”的命运。虽然政府在努力为高职学生创造专升本等继续深造的机会,但高职生“二等公民”的身份在普通高校中很难摆脱,更何况各高职院校专升本的名额比例为数并不多。似乎高考的一朝失利就会使高职生终生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
慕课的高开放、高水平性特点,使高职学生能够平等地享受国内外优质的教学资源,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顶级高校的本科或研究生课程,且均为名师讲授的免费课程,使他们摆脱了高考一锤定音的命运,缓解了部分学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为其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前提。此外,慕课课程学习通过的成绩单,也会大大增加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促进整个高职教育的良性循环发展。
2.慕课可以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将中国的高职教育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相比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泰斗德国,年轻的中国高职教育还处在较低的层次。究其原因,很多高职教师授课不精、水平不高是个不争的事实。高职院校对教师的一个特殊要求是“双师型”,即除了要像普通高校的教师一样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高职教师还应具备实践教学素质,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证书。虽然目前大部分高职教师达到了“双师”的要求,但大多专业性不是很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所以高覆盖率的优秀“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仍是职业教育实践中亟待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慕课的到来使得这一问题的解决柳暗花明。
其实,在教育信息化过去的十年间,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和支持教育资源建设,已倾力打造出了包括精品课程、名师课件、信息化教学平台等多种优质教学资源,也培养了大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骨干。我们不是没有优质资源,只是这些资源的利用率、共享率太低了,其对高职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影响更是不尽如人意。慕课的高水平所体现出的联盟性和共享性特点正好可以促使各高职院校联盟,整合优质资源,把各自的王牌专业教学资源、管理方法共享,各专业名师联手加盟慕课,借助平台将全国的高职院校整合成一所最高层次的高职网校,使全国的高职学生均可突破地域的限制享受到所修专业的顶级教学资源,有效解决优质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和无奈。
3.慕课践行了很多高职教育的前沿理念,可以有力推进我国高职教育的新发展
联通主义、行为主义是慕课最主要的理论基础。联通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优化学习者的内外网络。它以学习者个人为基本单位,与社会网络中其他个体成员构成一个复杂的学习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和机构,机构和个人的知识相互影响,使网络中学习者的学习不断进步。慕课通过基于主题或问题的讨论与交流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和教师联系在一起。没有了国界的限制和围墙的束缚,学生可以畅游在知识的网络里。这既是远程教育领域的新发展,也是开放教育理念的新发展。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把环境看成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慕课以检测和评论、互动等方式刺激学生做出反应,让学生在协作学习的氛围中习得知识。
慕课也是目前高职教育界所推崇的“翻转课堂”的践行者。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却变成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来安排学习进度,学习的自我管理意识大大增强。通过网络及时的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到学困生的困难所在,能够做出更有针对性的辅导。课堂上互动交流的时间大大增加,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和提醒将会大大提高高职生的学习效率。
4.慕课的特点很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状况
三校生生源问题导致的高职院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众所周知,也是一直困扰高职教师的一大难题。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采取分级教学的模式,改变传统的按行政班级讲授课程的方式,把基础高低悬殊的学生按认知的前提能力划分为不同的班级,适当调整培养目标和教学环节,以期能够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摆脱以往“教师白费力、学生不受益”的尴尬局面,但教学效果仍旧不尽如人意。然而,慕课庞大的数字资源使每个个体都能根据自身的基础、专业和技术自主选择需要的资源,高职教育的灵活性、针对性、层次性和个性化必将因此而大大提升。
高职学生的学习自控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而慕课课程体量小、讲课精、可重复的特点与之刚好契合。每个慕课视频大约在10分钟左右,恰好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视频结束时的检测和反馈也会刺激学生去思考和复习,否则无法进入下一个环节,需要重新学习。这无疑有助于学生夯实基础,稳步前进。
此外,高职院校学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和自卑心理较强,而自信心不足。这会导致很多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课堂活动参与甚少。往往是少数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在唱独角戏,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活动达不到启发思考、活学活用的效用。而在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慕课环境里,教室在云端、教师在云端、同学在云端。学困生这些实体课堂的“弱势群体”大可甩下任何思想包袱,畅所欲言,大胆提问,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在互为师生的宽松环境中,积极的情感因素对高职学生发挥的作用将不可估量。
1.语言和技术问题已基本解决
慕课登陆中国,赞誉之声不绝于耳,但也有诸多学者意识到并提出了慕课本土化可能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涉及的有技术问题,如平台壁垒、数字鸿沟和语言障碍。慕课除了对灵活的网络设备这一硬件的要求,也对学习者的数字技术和对平台的熟练程度有所要求。况且目前三大慕课平台的大部分课程都是西方著名大学的知名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全英语的,只有英语水平过硬的学生才能学习。薄弱的语言基础对我国的高职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很难逾越的屏障。理论上超大规模、对全世界所有人都是开放的免费慕课,实际上似乎只有部分“高级知识分子”能真正享受它所带来的益处。
令人欣慰的是,2013年10月8日,网易宣布和Coursera合作,成为Coursera的视频托管服务商。这将使中国用户可以直接从网易读取Coursera网站的大部分视频内容,不再需要到境外的网站读取,从而解决了播放延时问题,大大提升了视频播放体验;二是在网易公开课专门开设Coursera官方中文学习社区,提供中文课程大纲、学员感言、常见问题解答以及讨论区等,以此让中文学习者消除语言障碍,提升中文用户学习体验。Coursera向网易公开课提供一些国外优质大学的慕课资源,而且这些课程是独家为中国学生录制的教育资源。在将来,Coursera的登录账号还将与网易通行证打通,双方共享学习笔记。据悉,为了可以直接面向中国用户,Coursera还与果壳网及译言网建立了合作关系,完成课程的翻译。Coursera是要扩大在中国用户当中的受众度和影响力,但也切实解决了莘莘学子的语言障碍。
2.高职慕课在线教育的政策支持已然到位
在线教育在我国早已不是什么新生事物,随着慕课来袭,网络化教育蔚然成风。慕课平台催生的全新教育模式与我国的教育发展趋势和政策完全契合。这也是在高职教育中推进慕课切实可行的一个重要的软件因素。在2012年9月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在部署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时强调,要深入贯彻教育发展纲要,创新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加强优质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整体水平。这一会议的召开表明了我国政府把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到了重要战略地位,也预示着我国新一轮包括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在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启动。在这一教育方针的指引和政策的保障下,全国高校各领域纷纷践行,在各知名高校的慕课课程相继推出后,2013年底全国大学英语研究会就曾提出了筹备全国高校外语教育信息化研究会致力于信息技术与外语教育的整合研究,并将此扩展到高职外语教学领域。高职信息化教学大赛和微课程建设就是高职慕课之战打响的第一炮。
2014年2月,国务院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一是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二是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而这些正是慕课的运行机制和最终目标。2014年6月,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的召开,《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的出台为蒸蒸日上的职业教育发展再添一把火。不难预见,沐浴在教育改革的春风中,应运而生的高职慕课必将掀起一轮新的热潮。
贯通了诸多前沿教育理念的慕课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有诸多契合,在高职中推行慕课建设切实可行,这也为在教学改革中苦苦摸索的人们指明了一条道路,然而这一探索目前尚停留在理论层面。高职教育毕竟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有别于普通高校,践行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慕课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同时应该预料到的是,在高职慕课这一新生事物的推行和建设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诸多问题,如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系统性差,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授课能力要求高、工作量增大,后台的服务和平台技术的支持与联通、各院校是否愿意共享资源、学分的社会认可度、诚信度、学分与学位的转换等等。但在信息技术大爆炸的今天,不敢说慕课是高职教育的未来,至少将是其中极为绚烂夺目的一环。各高职院校应该联合起来,克服困难,围绕适应性、针对性、系统性、趣味性的特征,稳步推进高职课程资源建设,让慕课在高职教育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
[1]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42-49.
[2]王秦,田佳欣.慕课在我国发展的SWOT分析[J].治学之法,2013(7):74-76.
[3]徐倩.慕课: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J].上海教育,2013(10):24-25.
[4]李纪元.MOOC背后的理念[J].中国教育网络,2013(4):39-41.
[5]吕改改.英语教学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
[6]焦建利.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能从众学到些什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0):17-18.
[7]邓宏钟,等.“慕课”发展中的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212-214.
·编辑 薄跃华
G712
本文为“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Young Elite Teacher Project)”的阶段性成果之一。立项时间:2013.11立项单位:北京市教委 编号:YETP 1841。
康霞,1981年出生,女,汉族,河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