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与“右”之文化溯源

2016-03-02 02:15束振文
学语文 2016年6期
关键词:朝堂时期观念

□束振文

“左”与“右”之文化溯源

□束振文

“左”和“右”,在中国历史上不仅代表方位,还具有极其深远的文化内涵。它们往往和尊卑、高下、亲疏等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早在先秦时期,尚左、尚右的现象就屡屡出现在典籍之中。大体上,西周时期以尚左为主,春秋战国时期以尚右为主。这样的一种变迁,思想上缘于天道尚左观念向地道、人道尚右转变;社会生活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文化事业的繁荣,致使右手便捷有力的特点突显了出来。故人们取右手有力之意,尊右为上。

先秦;尚左;尚右;文化

“左”和“右”,是一组表示方位的词。它所表示的方向是以人为中心,将人的左手边定义为左,右手边定义为右。因人所处位置的不同,左和右往往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左、右这一组方位是相对而言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左和右更是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们逐渐与社会中的尊卑、吉凶、亲疏等观念联系起来。笔者考查历朝历代的左右尊卑情况,发现时而尚左,时而尚右。即使是在同一个朝代,尚左、尚右的情况也会同时存在。这种现象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笔者以为左、右文化内涵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先秦时期尚左、尚右的错杂并存情况,实际上也并不是无迹可寻,没有一点规律性的。我们应该去挖掘尚左尚右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这会有助于我们对古代人民的社会生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先秦时期的尚左观念

(一)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老子》三十一章中曾对当时的尚左、尚右情况做过一个详细的论述: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老子明确表示,君子平素是以左为尊的,只有丧事、战事方以右为尊。在《礼记·檀弓上》中记载的一则孔子的小故事也正好印证了这个观点:

孔子与门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皆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学也。我则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皆尚左。

陈澔对此的解释是:“吉事尚左,阳也;凶事尚右,阴也。此盖拱手而右手在上也。”他赞同郑玄等人的看法,以阴阳的观点来看待左右所象征的吉凶。这样的解释不止一例。《礼记·内则》云:“凡男拜,尚左手。……凡女拜,尚右手。”陈注:“尚左尚右,阴阳之别”可见男为阳,女为阴的观念在当时是被普遍认可的。后世所谓的“男左女右”也是由此而来。然而进一步追溯,不禁要问为何左为阳,右为阴。这实际上和古人的天道观有关联。《尸子》云:“天左舒而起牵牛,地右辟而起毕昴。”其意大体为天向左方舒展就出现了牵牛星,地向右方开辟就出现了毕和昴。所以古人以天道为阳、为上、为尊,尚左;以地道为阴、为下、为卑,尚右。故君子平素行事以左为尊,遇凶事、战事以右为尊,主要是先秦时期,人们的天道观念和阴阳观念的一种体现。

(二)朝堂户室尚左

赵翼在《陔余从考》“尚左尚右”条中说道:

觐礼,诸侯朝于天子,同姓西面北上,异姓东面北上,若论异姓为后之意,则朝仪固尚左。

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尚右”条也有类似的论述:

人君在堂上南面临群臣,自然以东为尊,西为卑。

这两则材料所谈的都是在朝堂之上的左右尊卑情况。赵翼以同姓诸侯面西朝见与异姓诸侯面东朝见之不同,得出了朝仪尚左的结论。这还需要进行一番解释。首先,同姓诸侯面朝西,那么自然他们列于朝堂的东边。其次,君王南面而尊,其左边自然是东方。故赵翼得出了朝仪尚左的结论,这是说得通的。王鸣盛的论述也佐证了赵翼的观点,古人以南、东为尊。日出东方,日落西方。东方主生,西方主死。所以古人有着很深厚的东方崇拜。中国古代的朝堂宫室大体皆为坐北朝南的格局。很自然地,以君主为中心,其左边正是东方。所以朝堂之上,以左为尊。再看《礼记·曲礼》中的几则规范:“主人入门而右,客人入门而左;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这里记载的入户、屋室之中的左右尊卑情况,基本上也是以左为尊。王鸣盛对此的解释是:“及入户至室中,在东者近户出入处,其势又以坐西而东向者为尊矣。”他以为屋室之中,东边的位置靠近大门,故以西边的位置为尊。这不失为一种解释。但笔者以为这里体现的仍然是古人对东方的崇尚。屋室的格局和朝堂是不一样的。朝堂之上,君主南面而王,群臣北面而拜,其势自然以位居东边,即君主左边者为尊。屋室之中,不存在南面为尊的君主,也没有北面而拜的臣子。主客之间,相对而坐,其势自然应该以坐西面东者为尊。清代学者凌廷堪在《礼经释例》中提到:“盖堂上以南乡为尊,故拜以北面为敬。室中以东向为尊,故拜以西面为敬。”这便能解释为何客入门而左,主入门而右了。客人入门而左,是以屋室为中心,入的是屋室之左。而屋室之左自然是坐西朝东之席位,此乃尊位。可见入门时尚左,是为了让客人入门之后,直接坐上上座、尊位。中国古代非常重礼,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故对客人精心周到安排,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乘车尚左

先秦时期,乘车尚左也是较为明显的。《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虚左便是空出车左边的位置,表示对侯生的尊重。《礼记·曲礼上》云:“祥车旷左。乘君之乘车不敢旷左,左必式。”疏曰:“车上贵左,仆在右,空左以拟神也。”古人认为空左是对神明的尊崇,然而具体是何神明,出于何处,却未见典籍。笔者以为乘车尚左可能更多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而选择的结果。如果御者在左,乘者在右,那么赶车之人的右手往往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势必不能顺畅地赶好马车。所以,他们只有位于车的右侧时,右手的空间没有阻碍,这样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赶马车。乘者也会更舒适而不受影响。所以,这可能是生活中自然选择的结果,未必有什么神明存在。此外,当乘车作战之际,车上一般是左边一兵士持弓,中间为御者,右边一兵士持戈矛。这也是从实际使用的角度来布置安排的。如此,握弓之左手,操戈之右手,皆能得其便利。所以,乘车尚左这一现象可能起初是为了便利考虑。随后习惯成自然,形成一种礼节。

二、先秦时期的尚右观念

(一)官职尚右

先秦时期的尚右情况,除了上文已经提到的凶事尚右外,最明显的莫过于官职尚右。《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正义》:秦汉以前用右为上。”张守节的注解让人有些疑惑,上文已经举出先秦时期尚左的大量例证。仅仅笼统地说秦汉前尚右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索隐》王邵按语引董勋答礼曰:“职高者名录在上,于人为右;职卑者名录在下,于人为左,是以谓下迁为左。”《史记索引》的这一番解释有一定的道理,古人书写都是从右往左,从上到下,职位高者必然书于前,书于右。拜官授爵自然会有君主下发的文书,以职高功大者先书录,这也是符合常情的。故“位在廉颇之右”未必是朝堂之上的站立位置,很有可能是功劳簿上的排名。或者此处的 “右”也可能是其引申义——“上”,未必实指方位。《史记》中仍有许多类似的记载,《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秦惠王八年,爵樗里子右更,使将而伐曲沃。《索引》:右更,秦之第十四爵名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于伊阙。”秦国官职中的左更、右更是有上下之分的。《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秦国的爵位中,显然是右高于左。这也是官职尚右的一个明证。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秦汉。西汉时期,陈平为左丞相,周勃为右丞相,周勃因平定诸吕功大,故位于陈平之上。后世之“左迁”意为贬官,也很可能肇始于此。

(二)右亲左疏

先秦时期的尚右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右亲左疏。

张仪相魏,必右秦而左魏。薛公相魏,必右齐而左魏。犀首相魏,必右韩而左魏。高诱注:右,亲也;左,疏外也。(《战国策·魏策二》)

(张仪说赵王曰)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为东藩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战国策·赵策二》)

在上述材料里,右意味着亲近,重要,处于上位;左表示疏远,次要,处于下位。这一点也是值得关注的,因为此处的“左”“右”已经完全成为一种抽象概念,他并非实指左右方位。运用的是其引申义。但“左”“右”二字的引申义也不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左传》中便有如下记载:

宋公使昭子右坐。杜注:坐宋公右以相近,言改礼坐。(《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鲁之季子“其名曰友,在公之右”。注:在右言用事也。(《左传·闵公二年》)《左传》所记为春秋时期的事情。我们发现,“右”表示亲近的情况已经出现。这里的“右”似乎还是实指方位的。宋公为了表示对昭子的亲近,故而不遵守礼制,让昭子坐在更靠近他的右边。《战国策》的“右亲左疏”明显是《左传》“以右为亲”的一种继承,只不过春秋时期,实指其事,到了战国时期,已经直接借用其意了。尚右的出现,是有其契机的。宋公让昭子右坐实际上是违背礼制的,但很显然他是为了图方便。他之所以敢如此,是因为周朝的礼乐制度已经崩坏,他大可不必恪守了。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规矩法则的制定权转移到了实际权力者的手中。故只要他们觉得方便、舒适、顺眼。自然会成为社会新的规矩。故单纯的“右亲左疏”只怕不是古制,而是所谓的“后起之秀”。

三、先秦时期尚左、尚右观念的变迁

通过上文的梳理,我们可以得出先秦时期,尚左尚右是同时存在的,在不同的场合、事情上,尚左、尚右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尚左应当早于尚右。尚左应该是西周的古制,尚右除了凶事、兵事等一些特殊情况外,基本上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新的礼仪规范,后来一直延续到汉朝。汉朝大体是以右为尊的。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人们的观念由天道向地道、人道转移。

先秦时期,天道尚左的观念比较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道、人道的观念开始兴盛起来。《白虎通义·日月》云:“天旋左,日月五星右行何?日月五星比天为阴,故右行,右行者犹臣对君也。”这里把君比作日,日月五星右行,君道自然尚右,故以右为尊。班固的这种说法虽然是汉代人对尚右观念的理解,但还是曲折地反映出天道观念向人道、地道转变的现象。这种变化很显然是受封建君主专制的影响。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封建专制尚未正式形成,但社会的转型已经是大趋势,诸侯王的权威逐渐凌驾于周天子之上。他们不仅要在政治军事上称王称霸,在思想文化上也要有所创建。他们一改西周时期的天道传统,提倡君道、人道、地道,以实现自身掌权的合理性。所以人道、地道观念的兴起,极有可能是诸侯王为了改弦更张而安排一批思想家所宣传鼓噪的结果。

第二,古人自右而左的书写习惯。

关于这一点,前文已有论述。需要强调的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写字不再像早年那样,仅仅在龟甲、兽骨、青铜器上刻画。新的书写材料诸如竹简、帛等开始大量出现,这自然更有利于人们的书写。春秋战国时期,正是百家争鸣之时,各家各派都要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诸子之言也大多被其学生记录在案,代代相传。故文化的传播,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文字。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无论是客观的书写条件,还是主观的书写需求,都大大地促进了书写与记录。那么由右往左的书写顺序自然会深入人心,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古人使用右手更为便捷有力。

《左传·襄公十年》孔疏云:“人有左右,右便而左不便,故以所助者为右,不助者为左。”他在这里提到了右手的便利,的确是有道理的。当时,经济、文化发展迅猛,战争接连不断。井田制度崩溃,民众开始大量耕种土地;思想界繁荣,著书立说之士奔走不绝;战事频繁,厮杀激烈……这一系列的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双手。垦种过程中,铁器农具的使用;撰写论著之际,刀笔的使用;战争中戈矛的使用,尤其加剧了人们对右手的依赖。从上文中《战国策》将右臂比作重要的关键点,可以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右手的重视程度。这自然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尚右观念。

综合以上三点,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尚左、尚右观念在先秦时期的变迁轨迹。但以上所言,更多的仍是一种推论,绝非定谳。比如《礼记·檀弓上》云:“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所以先秦时期,尚左尚右的情况是较为复杂的,很难将每一条例证都能分门别类地归纳总结。但笔者的观点是,大体上尚左在前,为西周古礼,尚右在后,为春秋战国新立之礼。这一趋势还是较为明显、可信的。先秦时期作为我们民族的源头,其尚左尚右的文化蕴涵是极其深远的。时至今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依然有“虚左以待”、“无出其右”等成语,并且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人们的座次也都自然遵循着古代的礼制。这正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

[责编 崔达送]

猜你喜欢
朝堂时期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速生林
健康观念治疗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剑客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