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健
英语课视频引用“五”注意
■于 健
英语课上,链接视频或插播视频非常普遍,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视频的引用无疑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教学内容更直观、更形象。但笔者认为:不恰当的引用会起反作用甚至破坏性作用,尤其对于英语、语文这样的语言类学科。视频的英语语言载体不充分就无法达到为英语学习服务的目的;视频过长、过多、不合时机、针对性不强等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英语思维、破坏认知等。
在阅读大量教学设计的同时,笔者发现英语教师对于英语课视频的引用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在常态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就此,笔者针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视频引用提出“五点注意”。
视频的语言载体最好是英语,视频中无英语内容则与教学内容缺少相关性。例如:一位老师的作业课题是Cloning and DNA(克隆与DNA),导入部分播放PPT中插入的一小段《大闹天宫》中截取的视频,让学生通过孙悟空“拔毫毛术”来预测阅读内容,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动机。笔者建议:为“孙悟空”拔毛视频加上自己的或学生的英语配音,内容要与课题相关。这位老师按照笔者的建议运用技术手段,经过多次尝试为本段视频加上了自己的英语配音,效果非常好。再例如: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音乐主题的文本,在课题为“街头音乐”的导入环节,有的老师链接了一大段欧洲某国街头乐队演奏的视频,导入新课;学生欣赏音乐、陶醉其中,却接触不到英语。这是否就成为音乐欣赏课了呢?英语老师应该时刻注意,技术的采用不可代替甚至剥夺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街头音乐”的视频可以播放,但时间一定要控制,起到概念上的认识即可。视频播放时间长度不科学是常态教学中的通病。不合适的视频需使用录屏、截屏等软件进行处理。
英语阅读是通过读懂文字继而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要通过语言去感受文本所呈现的画面、介绍的事或说明的理儿。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语言知识,培养了语言技能,锻炼了英语思维能力。以自然灾害课题为例,学生是通过文字阅读了解到各种灾害的特征、它们的危害以及影响等。比如,tornado漏斗式旋转空气柱画面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字去感受,形成概念。如果用视频提前呈现出来,学生的阅读动机和兴趣就会被削弱,英语思维的过程就会受到干扰,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视频引用的时机不恰当会干扰学生的认知从而影响语言学习的效果。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视频适合运用于导入、帮助理解难点、课中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以及情感升华等时段。
导入环节使用视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但一定要短,以介绍类内容为好,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宜用只有画面或音乐内容而无英语内容的视频。如果引用视频是汉语的,建议运用录屏软件去除汉语配音,配上英语录音。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率先通过实验发现了“遗忘曲线”。根据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原理,刚记完后,记忆量为100%,20分钟后,记忆量为58.2%。据此可知,课堂45分钟的第30分钟左右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此时知识的呈现已基本结束,是课堂小结环节,而学生开始感觉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引用视频不仅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提神。技术的使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需注意视频内容的相关性,我们可以尝试将summary(总结)内容录制成微视频,再加上舒缓的音乐或趣味性画面,在课堂小结环节播放,效果一定不错。顺便提一下,课堂小结要让每个学生都做。比如,老师只提供思维导图的框,内容用worksheet(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填,然后投影展示,再与老师做的微视频核对。学生观看老师小结的同时,老师则在学生间检查,帮助理解有误的学生纠正。含有小结内容的微视频还可以用于课后帮助学困生,一举多用。
有的老师在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引用多达三处以上,而且是未经处理的视频。这显然是有些多了。如果是阅读课,引用视频过多肯定会干扰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破坏思维的连贯性,影响语言学习的质量。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环节,多媒体应用要恰当,不可过多过滥。否则,会挤占时间,干扰学生的英语思维。
网上链接的视频往往有大段的广告,且有些画面不适合学生看,有可能会干扰视线、扰乱思维。要根据授课内容以及使用时段做相应的处理,有很多截取视频的软件供我们使用。如camtasia用起来就很方便,snagit也是一款比较容易上手的网络视频捕捉软件,两者都非常方便易学。
在运用视频播放抓住学生眼球的同时,莫让它堵了学生说英语的“嘴”,代替了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脑”,更不要让它扰乱学生的视线、干扰他们的认知。课上引用视频在满足激发兴趣需求的同时还要有深层的为学科学习服务的考虑,使用得恰到好处,它定会为我们的英语课添光加彩,会使学生神情更为专注,更加热爱英语学习。
烟台一中,山东烟台 264000)
(责任编辑:甄鸿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