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健,谢智学,王厚雷
(1.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124;2.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古徽州婺源傩舞的源流
张健1,谢智学1,王厚雷2
(1.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124;2.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摘要:为了探析古徽州婺源傩舞的源流,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综合分析、比较等研究方法,就婺源傩舞的起源、变迁过程、及其制约传承与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婺源傩舞历史悠久,经济与精神文化价值较高,发展变迁过程中分别产生了吴芮带入、明清传入、赣傩传入以及本土起源四个学说,期间其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与制约,建议今后从政府与民间分别从"非遗"和"民俗活动"两个角度对婺源傩舞进行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婺源;傩舞;民俗体育;保护
婺源县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唐代建县后隶属安徽千余年,建国后改隶江西。由于婺源的行政区域划分、婺源保守文化等问题造成了国内学者对婺源民俗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研究婺源傩舞的专家学者更是为数不多。民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加之国外学者对婺源的历史文化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对婺源民俗缺乏全面的认识,甚至对婺源民俗体育傩舞的起源出现了偏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古徽州婺源县傩舞(长径傩舞)为研究对象。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收集和查阅傩舞的有关资料,为研究做好理论铺垫。
1.2.2田野调查法
观看婺源傩舞节目、对传承人进行采访,能更深刻了解傩舞的现状,发现影响其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1.2.3比较法
通过对婺源傩舞现存的道具与其他地方傩舞道具作对比,全面了解婺源傩舞的历史。
2婺源傩舞的起源
傅大辉在《傩神辩记》中写到,“尝考宋时邑志旧本载,汉代吴芮将军封军山王者,昔常从陈平讨贼,驻扎军山,对丰人语曰:此地不数十年必有刀兵,盖由军封耸峙煞气所钟,凡尔乡民一带在山陬,必须祖周公之制,传傩以靖妖氛”[1]。可以看出南丰的傩舞源于长沙王吴芮(汉朝,江西余干人)的带入。 《上饶地区志》(1997年版)记载,“汉高祖六年(前201)吴芮率兵定闽,途经赣南金棱山时病故。墓葬今婺源县西乡九十余华里之镇头乡冷水亭村西南鸡山上”[2]。综合以上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吴芮带入南丰的只是傩舞中的军傩,那婺源傩舞中的军傩也同样极有可能是汉高祖带入的。
明代嘉靖年间段莘乡庆源村出了个叫潘珍的兵部右侍郎,长径村出了叫程文著的陕西苑马寺卿[3]。庆源村和长径村的老艺人们都说傩舞是自己祖先告老还乡时带回来的。不论是潘珍还是程文著都是古代的大官更是老艺人们的祖先。 在婺源读书人考取功名做了官那是光宗耀祖的事,所以后人们也总爱茶余饭后提起祖先往日的辉煌。徽州人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明清时期开创了“无徽不成商”的商业局面。徽州由于地处丘陵地区,耕地极其有限,所以人们为了生存十三四岁就得外出谋生了。徽商代表胡雪岩就是个成功的例子,也有许多没考上功名的读书人也加入了这个行列成为了儒商。在官员衣锦还乡、商人事业有成后总会回家大兴土木建造豪宅、购买大量土地,过着奢侈的生活。 所以傩舞有些曲目通过这些官员、商人带过来也有一定的依据。
在观看了婺源傩舞表演后,日本东京大学田仲一成教授写了《江西傩舞参观记》,里面写道,“我料想,皖南地区池州、徽州两地流行的各种傩戏都是江西乡村传下来的,江西本来是荆楚文化圈之地,原不足怪。这次所看到江西傩舞的古朴性,其表演以武术为主,有古代角抵戏之风,使人能感受到江西傩舞的悠久历史。”[3]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田仲一成教授并不了解婺源的历史,而误将婺源傩舞到休宁演出的史料当成了徽州傩舞是由江西传入的根据,把婺源傩舞当做了江西傩舞的一部分。 另外, 婺源现存傩舞中所使用的斧子手柄要比南丰傩舞中的斧柄要短很多,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说,短柄的斧子比长柄的斧子存在历史要长,从而证实了婺源傩舞不属于“赣傩”[3]。可见,此种说法就有些牵强。
据婺源民俗学家孙兆泽和何柏坤说传统的婺源傩舞起源于山越人的舞回[3]。战国时的婺源是土著山越人的领地,地处吴、楚分源,到处是深山老林。相传古时山中有一种长着独角叫作“回”的怪兽,头有鬃,身体较长长着青毛,长得像狮子,经常祸害山民与庄稼。 因此山民便头带着面具手里拿着长棍,吶喊着去驱赶这种怪兽。 于是后来逐渐由这种最初的生产活动,演变成了每年用来祈求丰收的舞蹈,被称作“驱傩”。 后来由于“回”这种怪兽的逐渐消亡和山越人南迁后,“回”这种独角兽的形象便逐渐演变成了“南狮”,便产生了“狮傩”的称呼。所以后人误将“回” 当成了“狮子”。因为“狮舞”和“舞回”有些类似有些相似:相同的都是两人合演一头兽,前者戴着木制面具,直立着扮演兽的上半身,后者弯着腰披青布,扮演兽的下半身。唯一不同点是:“回”首有木制的独角,而狮子没有。婺源傩舞至今还有《打回》和《带回》的曲目,同是徽州的安徽绩溪、贵池也有《舞回》的傩舞节目。在婺源清代以前还把“舞狮”叫“舞回”,清代以后“舞青狮”才从舞傩中分离出来。“回”在婺源民间被当成百兽之王,认为它有辟邪的作用。于是在婺源人们生活的各方面都有它的影子,如婺源民间的建筑雕刻上能看到它的身影。综上所述,婺源傩舞应该起源于徽州这片土地。由于婺源地理环境恶劣、灾害不断,于是人们根据想象制作出狰狞的鬼怪面具,跳着粗狂、勇猛的舞蹈,来驱邪、消灾、祈福是完全有可能的。
3婺源傩舞的变迁
婺源傩舞戴着神秘的面纱从远古走来,它经历了人们从对鬼神的敬畏到打击压迫到现在上升为艺术的欣赏,从兴盛到没落到今日的发掘与保护。婺源傩舞在当代发展迅速,具体发展历程见表1。
表1 婺源傩舞的变迁历程
4婺源傩舞的表演动作特征与学科归属
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舞者头戴假面具,手执干戚等兵器,把自己装扮成想象中的狞狰之傩神,随着强节奏的鼓点,跳着狂热的舞蹈来驱邪。婺源“山阻而弗车,水激而弗舟”, 自古以来交通不便,因此,婺源舞鬼受外界影响极少,在表演艺术上仍保留着古朴、粗犷、简练、夸张、形象、传神的独特风格。动作多为顺拐、屈膝、下沉、含胸、挺腹,沉而不懈,梗而不僵独具特色。音乐伴奏均以舞止曲终的原则,由打击乐、曲牌和唱腔三个部分组成,有专用的锣鼓谱和曲牌。婺源傩舞由于受到明末盛行的目连戏的影响,有的节目逐渐发展为戏曲形式,除用锣鼓伴奏,还增加了弦乐和高腔曲调,别具特色。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依据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性大致可以分为化石型、原始型、发育期型、较成熟型和成熟型5个类别。婺源傩舞因起源较早,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特色,但由于在发展与传承过程中受部分因素的限制,目前仍属于一个较成熟型表演项目。而依据项目特征和表演者的表演技能,可以将婺源傩舞划归为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目,也就是说表演者的表现技能是此项目的关键点。因此,婺源傩舞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中属于表演类项目而非技击项目。
5婺源傩舞的历史价值
在距今3 000多年的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就记载了傩祭。正如专家所指出,“傩是多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一个在时空上跨时代、跨社会、跨民族、跨国界的庞杂而神秘的文化复合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宠儿”[4]。婺源傩舞起源于本土巫风傩俗,随着古山越国不断汉化,婺源傩舞不断吸收外界文化,发展成为了一种集乡傩、宫廷傩、军傩和寺院傩等多种傩仪于一体的傩文化。从婺源傩舞的舞步中发现了被认为失传的“妮行步”以及婺源傩舞那粗犷、古朴、传神的动作中,不难看出它承载着原始的“记忆”。曾被中国舞蹈家协会的盛婕女士誉为“中国舞蹈艺术的活化石”,同时也受到了艺术家欧阳雅、历史学家欧阳维德、文学家孙景深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古代汉语中的“舞”和“武”是通用的,《礼记·乐记》:“夫武之鞴戒之已久,何也?[5]”郑玄注:“武,谓周舞也[5]。”从注释可以看出武术和原始祭祀舞是同根生的[5]。乡民们在傩舞祭祀中的不断奔跑、表演,在客观上确实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确实改善、控制和预防了一些如精神衰弱、发烧感冒、心脏病、慢性气管炎、消化道疾病、关节炎、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5]。 并锻炼了身体从而达到了强筋健骨、祛病化瘀强壮身体的效果[5]。傩舞这种祭祀性的活动从体育学的视角上来看是原始性的体育因素的体现,是田野竞技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孕育了现代体育,客观上还营造了古老的民众运动健康观[5]。
傩舞随着时间的推移,傩舞吸收了很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如《开天辟地》,头戴着“盘古氏”面具的表演者,手里拿着斧头劈开天地,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盘古的英勇气概。《判官醉酒》说的是判官与小鬼嬉耍、斗酒的一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人物的性格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舞花》说的是秦二世胡亥篡夺皇位的故事一组大型的历史舞剧。婺源傩舞,一般在正月初进行表演。在傩舞中,村民都会围在小河两岸观看整个追王的过程,高举“开山斧”的八十大王紧跟着药炉,挨家挨户地为人家“驱鬼祛病”, 村民都会燃放鞭炮来迎接八十大王,药炉先进家门,紧根着他象征性地在大门的两侧各砍一斧头,意思砍掉了一年的灾难;进门后会用斧头在堂前壁上留个记号,使鬼怪不敢进门; 在村民的头上轻轻一剁,意喻消灾祛病(图1)。从表演形式上来说,傩舞就变成村里的年俗,是村民尽情娱乐的一个民俗活动。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象征,能加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保存和发展民间文化遗产,是每一个华夏子孙的使命与责任。
图1 追王
婺源傩舞作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同时也作为一项地域性表演项目,当地居民应该积极挖掘它的产业价值,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人均生活水平。同时利用旅游产业资金打造民俗体育文化基地,进一步加大对婺源傩舞发展的基金投入力度,促进婺源傩舞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步前进,防止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消失。此外,婺源傩舞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因此各级教育机构可以结合自己的师资配备,逐步将婺源傩舞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选修课供学生学习,一方面可以在学生中间传播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步扩大婺源傩舞的传播范围。另一方面,随着受众的不断增多,更有利于婺源傩舞的传承与发展。
6影响婺源傩舞的传承和发展的因素
在20世纪文革期间,婺源也沉浸在破四旧的大流、破除封建迷信的浪潮中,婺源的社会持续秩序、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拆掉了据老辈说是江南第二大的孔庙,拆了婺源县的牌坊群,焚毁的古书不计其数,拆毁了祠堂、铲了古宅上的雕刻(现在还能看到许多古宅上的木、砖雕被铲掉的痕迹)等(图2)。其中,婺源傩舞当时被列入了“破四旧”的重点对象,而且民间艺人也被当成了“牛鬼蛇神”而遭到迫害。长径村的傩舞也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原有54个雕刻精美的傩舞面具,其中有50个就毁在了文革期间,傩舞老艺术家胡振坤老人冒着生命危险偷偷藏起来了4个(八十大王、丞相李斯、两个小鬼)才得以保存下来。 这是婺源傩舞的灾难,更是婺源文化的严冬。
图2 傩面
放眼观望婺源这一千多年行政划分几乎都隶属于徽州,以致生活上各个方面有着浓郁的徽文化气息。 1934年9月婺源划入了江西,1947年把婺源又划回了安徽,新中国成立后把婺源又重新划给了江西。因婺源这一特殊的行政区域划分因素,也是造成婺源傩舞不受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表2、图3)。
表2 婺源隶属关系变更表
图3 回皖运动
众所周知在古代学歌舞的人社会地位非常低,同样婺源傩舞的表演者在古代时,一般是仆人[3]。傩舞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虽然是神的化身人们很敬畏,但摘下面具后他们是被世人所瞧不起的,所以造成了学傩舞的人员并不多。当婺源傩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和婺源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时候,许多人很看好傩舞的发展前景。
7婺源傩舞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婺源自建国以后归属了江西,以至于研究徽文化的学者往往忽视了婺源与安徽的历史渊源,多半不会研究婺源的文化。研究赣文化的学者却认为婺源的文化归属地应该是属于安徽,和赣文化没多大的关系,所以也不会花时间去研究婺源的文化。
但是由于婺源旅游的蓬勃发展,老一辈会的艺人都不愿传给外人,都想着等长径傩文化旅游兴起后再传授给他的子孙。如胡正坤老人在弥留之际,他一再叮嘱儿子胡连盛,不能将这些“重点”传给外人。由于这些利益之间的关系这就大大限制了傩舞的传承和发展。
婺源县以秀美的山水风景、悠久的人文历史而著称,致力于打造长三角后花园“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县”。 对外界的宣传一直都是秀丽的人文景观如油菜花海以及千年古村落等,缺少了对古民俗文化的宣传,外界很少有人知道婺源的抬阁、傩舞、板龙灯等。
长径村的傩舞在历经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原有的54个雕刻精美的古傩舞面具只剩下了4个。原有的曲目也由于10年间的禁止,随着老艺人的不断去世,导致曲目不断减少,要恢复傩舞的道具、曲目都得耗费大量的资金。由于傩舞的演出除了给队员工钱外没有太多的剩余,所以没有办法去恢复和发展傩舞。另外由于年轻人观念的改变,大家都认为傩舞经济利益低,所以年轻人都不愿去学,而选择外出打工。
8有效保护、传承婺源傩舞的对策构想
8.1.1政府指定文化传承人
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婺源会跳“傩”这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轻人太少这一现状。为防止传统傩文化失传,这就必须由政府指定专门的人员来学习和传承傩舞。
8.1.2建立奖励机制,促进学术研究
对于婺源傩舞这种同时不被徽、赣文化研究者重视的情况。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一定的奖励机制,激励学术组织以及个人,研究和开发婺源傩舞的内涵以及傩舞的健身价值等。
8.1.3加强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
有关从事舞蹈的专业人士指出,婺源傩舞的舞步与现代舞曲的节奏合拍[6](表3)。人们向社区体育指导员学习傩舞,茶余饭后可以把傩舞当成一种广场舞。不仅传承了傩舞,还可以有效地锻炼了身体。
表3 婺源傩舞的舞步与现代舞曲的节奏合拍对比
8.1.4借助先进的拍摄设备,记录保存傩舞
虽然程广通的一百零八句追王彩词、胡正坤所保留的工尺谱、起神咒语以及追王彩词都申请了文化专利。他们不想传给别人,政府应该给予文化专利申请人的利益保护,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傩舞并不是私有文化遗产,它应该是婺源人民共同的财富。
8.2.1借助民间节日演出,让傩舞深入人心
婺源傩舞一般都在正月初一到十五时进行表演,政府可以把傩舞在放在如在正月、元宵节、三月三、清明节、五一黄金周、六月六、中元节、国庆节等当地的一些节日庆典上表演。不仅可以烘显出节日的隆重氛围,还可以让傩舞更直观的呈现在市民的眼前,有利于民众对傩舞这一民俗文化了解和传承。
8.2.2利用传统节日,举办趣味民俗体育比赛
徽州有着丰富的民俗体育资源,如龙舟赛、抬阁、目莲戏、踩高跷、舞狮子、舞麒麟、叠罗汉、傩舞等。婺源可以因地制宜的选取某些项目组成一个趣味民俗体育比赛,民众不仅可以通过参与比赛锻炼了身体,还可以体会到运动的快乐,从而提升民众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8.3.1响应“十二五”重点课题号召,开发地方课程
学校应在全国学校体育卫生科研规划“十二五”重点课题《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号召下,发挥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的作用,体现出地方教育的课程理念和性质,实现课程价值[3]。婺源傩舞可因地制宜的开发出由顺拐、屈膝、下沉、含胸、挺腹等动作构成的简易操或者民族舞等在校体育课上传播。
8.3.2转变锻炼观念,充分认识傩舞的体育功效
由于初高中课程安排较紧,学生体育锻炼不积极,学校需要转变学生的体育锻炼观念。使学生了解傩舞具有能使全身的肌肉、关节、韧带、心肺功能都得到良好锻炼的体育功效,从而积极参与跳傩舞的锻炼。这不仅可使学生接了解我国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文化、接触民俗传统体育,还可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8.4.1政府加大对长径傩舞的扶持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对长径交通方面的投资,把长径村建设成为傩文化民俗村、鼓励企业开发生产具有独特工艺的傩面具、傩面折扇、服饰等工艺品,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从而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和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
8.4.2将婺源“傩文化”与自然景观资源相结合,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每年正月的婺源乡间总会有不少游客前来驻足观看傩舞表演。婺源傩舞风格迥异、历史悠久、节目众多,富有浓郁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人们长期生活在紧张的工作中,需要心灵回归自然,享受片刻闲适温馨的生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可充分利用婺源周边著名景点如黄山、庐山、景德镇等地的秀美自然风光,以及婺源在周边沿海大城市的知名度,把傩舞这种具有其独特经济功能的特殊文化资源,打造成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提高婺源旅游经济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汪雅婷,乐薛铭.南丰傩舞[EB/OL](2014-12-05)[2014-12-17].http://baike.haosou.com/doc/6326931.html.
[2]上饶地区志编纂委员会.上饶地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3]赵春武.婺源傩舞音乐历史与文化生态阐释[D].厦门:厦门大学,2009.
[4]彭苏建.探究萍乡傩舞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体育与科学,2012(9):28.
[5]陈鸿,王葵.傩祭祀仪式中的体育文化解读[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27(4):373-375.
[6]张瑾,郑大中.傩舞文化[N].上饶日报,2006-08-17(2).
[7]曲六乙,钱茀.中国傩文化通论[M].台北:学生书局出版社,2003.
[8]叶小明.江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开发的理性思考[J].农业考古,2009(6):223-225.
[责任编辑江国平]
Research on the Wuyuan Nuo of Ancient Huizhou
ZHANG Jian1,XIE Zhi-xue1,WANG Hou-lei2
(1.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Lanzhou 730124, China;
2.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or the origin of ancient Huizhou Wuyuan Nuo dance, using literature data, field investigati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s, Wuyuan the exorcism dance origin, change, and restricted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actor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uyuan exorcism dance has a long history, economic and spiritual and cultural values higher, 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respectively wurui into, introduction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Jiangxi Nuo afferent and native origin four theory, during its development has also been certain limitation and restriction, suggestions for future from government and non-government, respectively from two angl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folk activities of Wuyuan Nuo dance” wer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Key words:Wuyuan; Nuo dance; folk sports;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413(2016)01-0025-06
作者简介:第一张健(1984—),男,山东潍坊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CTY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JC890036);甘肃省体育社会科学青年项目(GST201460);2015年度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YB023);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度学科建设田野调研项目资助;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度实验室开放项目资助
收稿日期:2015-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