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琴 (山西师范大学 041000)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李丽琴 (山西师范大学 041000)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是地理学客观现象,也是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重点之一。城市(区域)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城市(区域)之间在空间和时间上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与信息的交流,因此,本文对国内外空间相互作用的相关理论、研究内容及测度模型进行梳理,增强城市(区域)之间的联系,消除城市(区域)之间交流障碍,促进一体化发展。
空间相互作用;区域联系;测度模型
1.区域经济联系特征
区域联系存在的基础是由于社会经济现象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各种经济要素“流”是区域经济联系的“桥梁”。国外学者对区域经济联系的研究较早,Golledge通过城市间货运总量和接受中心规模的关系对区域经济联系程度进行分析,发现外向贸易流与与区域人口规模关系密切,而人口规模与总的空间相互作用值间关系不显著;Muller基于增长模型,应用交通运输网络及货物流、资金流和人流数据的变化,从而实证分析区域(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特征。而我国对区域经济联系研究则较晚,主要是引用外国学者的研究方式,目前急需在理论研究方面寻求突破。闫卫阳等从几种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原理入手,论证了空间分割原理和断裂点模型相结合的科学性;李俊峰等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探讨区域(城市)之间相关空间整合问题;王德忠、苗长虹定量分析了城市及区域(城市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和方向,并提出相应积极的应对措施;李江苏深化了引力模型中“距离”的内涵,分析昆明市城乡空间相互作用程度,且进一步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建议。由于西方经济学家和学者提出空间相互作用原理和模型,我国在各方面的研究未能深入到城市经济联系的本质。因此,要进一步解析城市(区域)之间空间相互作用模型机制,探索其内涵本质,寻求进一步发展。
2.区域空间结构(组织)研究
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及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和集聚形态。Matsumoto在构建引力模型中选取经济、人口、信息、距离等变量,选取航空交通方式的趟次及时间作为两地距离权重,着重分析航空流作用强度,最终揭示国际航空港城市群之间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并运用ArcGIS空间可视化分析功能绘制城市群之间经济联系网络结构网;陈园园等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构建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城市流模型和城市通达性模型,对辽中南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特征及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朱顺娟等基于城市流模型,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之间城市流强度,揭示城市之间空间相互作用作用结构网及三级网络节点,进而确定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李娜等采用航空统计数据、重力模型和模糊参数定量分析了中国城市体系空间格局演变。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是地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国内外大量地理学者对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做了深入研究,在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方面研究文献较多,目前研究方式应用最成熟的模型是引力模型、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和城市流模型。
1.引力模型
通过对长期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发现空间相互作用的强度与城市之间距离的远近有密切关系,距离越近的区域(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强度越大,同时规模大的区域(城市)吸引更多的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这两点特性使大多研究者和学者引力模型来衡量空间相互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引力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空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之中。
2.城市流模型
城市流模型是对城市间各种要素流动的抽象研究模型,城市流要素空间流动强度和方向综合反应了城市间联系强度。其计算公式为:F=N·E,F为城市流强度,N为城市功能效益,E为城市外向功能量,可通过某一部门的区位熵进一步测算。计算公式如下:
3.断裂点
假设A、B为相邻城市,如果城市的吸引力相同,断裂点是相邻城市的中点,二者相距,两城市腹地分界点为X,则X点满足:
通过对国内外空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的总结发现:空间相互作用理论逐渐向其他学科渗透,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根本是区域经济联系,城市(区域)之间各种联系借助快速综合交通网及信息化网络形成密切的空间经济联系。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地理学的不断完善,空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逐渐增多,研究尺度多样,相应尺度的侧重点不同,体现出与GIS空间可视化分析、网络分析等技术手段融合应用的态势。从研究内容来看,区域联系特征及空间结构研究较多,针对区域间边缘经济的研究还需加强。从研究区域来看,经济较发达区域(城市)研究较多,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大多以地级市为研究地域,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研究还有待强化,对县域经济联系的研究能力也亟待提升。
[1]Golledge R G.A geographical analysis of Newcastle’s rail freight traffic[J].Economic Geography,1963:60-73.
[2]Jeffrey M,Horowitz E.Algorithms for real-time gathering and analysis of continuous-flow traffic data[G].IEEE 9th International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Conference,September 17-20,2006.
[3]李俊峰,焦华富.江淮城市群空间联系及整合模式[J].地理研究,2010:535.
[4]王德忠,庄仁兴.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以上海与苏锡常地区经济联系为例[J].地理科学,1996:51-57.
[5]李江苏,骆华松,王晓蕊.引力模型重构在城区与郊区相互作用中的应用—以昆明市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9,18(2):76-84.
[6]Matsumoto H. International urban systems and air passenger and cargo flows:some calculations[J]. 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