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梯若尔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理论评述
——兼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2016-03-01 09:44
东岳论丛 2016年1期
关键词:代理货币危机

刘 伟

(东莞理工学院 经济贸易系,广东 东莞 523808 )

让·梯若尔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理论评述
——兼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刘 伟

(东莞理工学院 经济贸易系,广东 东莞 523808 )

让·梯若尔将公司金融理论融于“双重代理”和“共同代理”的分析框架下,探讨了有关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其改革理论在分析范式上是将宏观问题微观化了。这种分析范式本身是不科学的,这就注定了梯若尔有关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政策可操作性是值得商榷的。而其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建议只是针对IMF,而不是针对整个国际货币体系,这对于缓解或者防止金融危机的效果不会太显著。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必须改革,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短期应从增量上促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金融危机;共同代理;双重代理;市场失灵;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经济危机

梯若尔作为欧洲经济学界杰出代表,他以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框架建构了公司金融理论,并将该理论与国际借贷市场上共同代理和双重代理问题结合,试图回归首要原则并确定市场失灵的具体形式,进而思考金融危机的防范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对梯若尔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理论进行评述,对于我们把握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反思金融危机的原因,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梯若尔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理论

梯若尔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思想源自于其对金融危机以及IMF等国际组织应对危机措施的反思。他首先批判了诸多经济学家有关国际金融危机的“普遍观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司金融理论形成了共同代理和双重代理的分析框架,探讨了国际借贷市场上市场失灵的情况。他认为,只有改革IMF等国际金融组织职能,才能缓解国际借贷市场上的市场失灵问题以有效地解决经济危机,促进各国经济更好地享受资本账户开放的好处,并促进经济的发展。具体说来:

(一)普遍观点的批判

梯若尔分析了近年来新兴市场危机的共同特征,并针对这些危机形成的“普遍观点”进行了总结和批判。

在他看来,“没有两次危机是相同的,我们最多只能做到鉴别大多数(如果不是所有)危机的共同特征”*[法]让·梯若尔:《金融危机、流动性与国际货币体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新兴市场危机在危机前的共同特征是存在金融自由化和较大规模的资本流入、银行系统非常脆弱、通货和偿还期错配、宏观经济恶化、制度建设薄弱、汇率制度上实行固定汇率制。而在危机爆发时,净私人资本流向突然逆转、汇率下跌、货币贬值、银行惜贷、房地产和股票等资产价格暴跌,危机蔓延。

针对这些危机以及应对危机的措施,诸多优秀的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梯若尔将这些观点进行总结,形成了“普遍观点”的七大支柱,包括消除货币错配、消除偿还期错配、加强制度建设、加强谨慎的规制、国家层面上增加透明度、利用套牢使投资者分担债务负担、避免固定汇率制等。

梯若尔肯定了“七大支柱”在减少一个国家发生危机的风险,恢复投资者的信心方面的作用,但是他认为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仅仅考虑的是危机阶段的效应,并没有考虑危机前政策的激励效应,是不合意的。在梯若尔看来,“如果只考虑错配的事后(危机阶段)效应而忽略其自身的原理及其对事前(危机前)政府激励所产生的社会效应,那么旨在消除危险融资形式的改革建议就会带有误导性质”*[法]让·梯若尔:《金融危机、流动性与国际货币体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以期限错配为例,实际上,“短期债务是国外债权人面临最终偿还的不确定性时的一个自然反应。保持退出的权力是债权人防止债务人滥用权力的一种标准的自我保护”。取消期限错配可能直接导致投资人不愿意进行投资。其次,这些政策即便是合意的,也可能由于政府的无能或者政府的道德风险而失败。

总的来说,针对普遍观点,梯若尔认为,这些观点只是抓到了问题的表面,没有深入问题的本质。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回到基本原理,分析国际借贷市场借贷双方的关系及其存在的特殊性。

(二)共同代理、双重代理问题与国际借贷市场失灵

梯若尔认为普遍观点没有抓到事务的本质,应该回到最基本的借贷关系上。他认为,“分析问题的基本点是‘借方’(债务国)和‘贷方’(国际金融机构)的关系。而处理这种关系可以使用公司金融理论的基本理论,即让投资者确信在将来能够收回投资。只不过在使用公司金融理论的过程中,梯若尔发现,国际资本与国内资本的特殊之处在于存在一个第三方,即借方的政府。而正是由于借方政府的存在使得国际借贷市场上存在着双重代理与共同代理问题。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1 双重代理问题 图2 共同代理问题

图1是私人部门借款的双重代理的情况。在国际借贷市场上,借方政府与国内私人借方共同享有借款的控制权,投资者却没有被授予;但是借方政府对投资者的回报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投资者与政府之间却没有合同关系,因此,投资者的回报将受到两类代理人——借方和借方政府行为的影响,梯若尔将其称为双重代理问题。

图2是国家借款的共同代理问题。国际借贷市场上,一国面临几个贷方时,每一个贷方都没有充分考虑它的贷款以及相应的合同条款对于其他贷方的影响。这就是国际借贷市场上的共同代理问题。

共同代理问题直接作用于主权国家借款,而通过双重代理问题间接作用于私人借款,从而形成国际借贷市场上的双重代理与共同代理问题,具体如图3所示。

正是由于双重代理与共同代理问题的存在,国际借贷市场上会出现市场失灵。在梯若尔看来,由于借方政府与投资者之间没有合同关系,借方政府存在着道德风险,有动机和相应的手段对投资者实行不完全的保护。特别是在民主政治的国家,在关键时刻,相对于国外的投资者,借方政府更偏向于国内选民的利益,从而做出有利于选民,而有损于投资者回报的事情。投资者出于谨慎性考虑,不敢借款给借方,这就使得借方政府包括借方私人很难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融到足额的资金,特别是在危机爆发时候,更难获得摆脱危机的资金。

图3 双重代理与共同代理问题

而当政府(同时或者先后)向多个贷款人借贷时,共同代理问题也孕育着市场失灵。这种市场失灵表现是过度借贷。具体说来,当贷款者向一个严重负债国家贷款,贷款人和国家都可能意识到这种贷款会使国家更难偿还它的债务,但是贷款人并不关心这个,他只想获得更高的风险溢价,结果造成其他贷款人权益的贬值。最麻烦的是,共同代理问题产生了免费搭便车的行为。任何投资者都没有积极性去监督负债国是否存在违约的情况,“因为任何单个投资者都不具备最优的激励为完成这些任务而动用自己的资源”。

当共同代理问题和双重代理问题一并存在的时候,投资者就陷入双重困境,双重代理问题使得投资者没办法监督政府行为,而共同代理问题又使得他试图免费搭便车,不去积极地监督政府的行为,政府则可能出于保护国内居民利益做出影响投资者回报的行为,这就加重了投资者的惜贷行为,甚至要求政府付出高额代价才能借款。众多发生危机的国家存在着更多的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很大原因是共同代理和双重代理问题使得投资者不得不采取这些措施保护自己的行为。但是,对于借款国,经济一旦出现问题,危机就很容易爆发,投资者闻风撤资,使得危机向纵深方向发展。因此,在梯若尔看来,造成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很大原因是国际借贷市场上存在的市场失灵行为,而市场失灵的始作俑者则是双重代理与共同代理问题。因此,解决危机最好的办法应该是解决国际借贷市场上的市场失灵。

(三)市场失灵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虽然国际借贷市场上存在市场失灵,可是,梯若尔发现,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为了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有关“建立一个新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建议几乎没有设计出一个清晰的目标函数,这些国际金融组织的目标实在太庞大,更不用说其中的许多目标相互矛盾”*[法]让·梯若尔:《金融危机、流动性与国际货币体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第48页。。如何解决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缓解国际借贷市场上市场失灵问题呢?梯若尔将这一任务交付给国际金融组织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他认为国际金融组织应该进行改革。他说,“我们需要回到最基本的目标,并识别可能存在的市场失灵——而这正是国际金融组织存在的理由”*[法]让·梯若尔:《金融危机、流动性与国际货币体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第48页。。

应该说,梯若尔已经意识到国际货币体系是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国际货币体系应该进行改革。但是他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是局部的,并不是整个体系的改革,他认为国际金融组织特别是“IMF缺乏明确的任务目标,人们当前更关注的是无序的现象而不是无序性本质”,因此他赋予IMF识别和解决国际信贷市场失灵的新职责。具体说来,他认为,为了让国家能获得更多更好的贷款,IMF应该进行改革,成为国外投资者的代理人,即成为国外投资者被授权的监控机构,它与政府签订合同,进而重新平衡双重代理和共同代理问题,并最终使借款国收益,从而使国际融资安排得到改善。这样,IMF作为最终贷方的作用将十分有限,它将会扮演托管者,特别是危机管理者的角色。

二、梯若尔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理论评述

应该说,相对于很多经济学家在2008年金融海啸后才认识到国际货币体系是造成危机的主要原因,梯若尔在2002年就认识到这一问题,算是比较早的。梯若尔将公司金融、流动性供给以及公司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个体国家的借款问题,建立在“双重代理”和“共同代理”的基本分析框架之上,他重新审视了通常建议的政策,认为正确识别国际借贷市场上的市场失灵问题对于重建IMF的目标责任是十分必要的。通过重新改革IMF等国际金融组织的职能,以解决国际借贷市场上出现的市场失灵问题,从而缓解各国金融危机,使得各债务国在开放本国资本账户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收益。可见,梯若尔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思想思路清晰、视角独特、逻辑严密,为试图进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分析框架。

但是,梯若尔从公司金融角度出发,通过国际借贷市场上的市场失灵问题,提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建议。这里面,公司金融属于微观层面问题,而国际货币体系则属于宏观层面问题。也就是说,梯若尔试图利用微观领域问题去解决宏观层面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分析范式,将宏观经济分析微观化了。

宏观经济分析微观化是一些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经常使用的一种分析范式,主要以博弈论为主要分析工具,研究微观经济中的个体行为方式及其约束条件,并用个体行为直接解释宏观经济和宏观经济政策问题*方兴起:《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分析的微观化—一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解析》,《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在这里必须承认,作为宏观层面问题和微观层面问题理论化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客观上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宏观经济学要有微观基础。但是直接利用微观个体行为解释宏观经济现象,这种分析范式本身就值得商榷。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不是所有的个体总量都能形成宏观经济层面的总量,宏观层面上的总量并不等于微观经济层面个体总量的直接加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量和总量的关系,充分显示出微观经济是与宏观经济分裂的,因此,在宏微观经济分裂的情况下,用微观经济层面的个体行为直接去解释宏观经济现象,既无科学价值,又远离客观现实*方兴起:《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分析的微观化—一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解析》,《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相反,很多情况下,个体行为更需要从宏观经济层面加以解释。

梯若尔利用微观层面的公司金融理论去解释属于宏观经济层面的国际货币体系问题,属于典型的宏观经济问题微观化。这里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商榷。首先,梯若尔在分析市场失灵问题时,只是考虑到借款国政府导致国际借贷市场上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并没有将投资人所在政府的作用考虑在内。众所周知,一国政府会因为安全或者政治因素影响本国投资人投资的方向和领域的。因此,即便是按照梯若尔所言的让IMF作为授权的监控机构,代表投资人的利益与借款国政府签订合同,如果投资人所在的政府反对这项投资,该投资也很难达成一致。实际上,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为了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政府会干预本国投资人投资的领域和方向的,使得即便没有梯若尔所说的市场失灵问题,借方政府也很难融到资金。

除此之外,过分考虑微观层面上的情况,没有考虑到国际货币体系这一宏观问题的复杂性,梯若尔有关改革IMF职能的建议在现实中很难加以实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共有188个,如果每一个成员国在借贷款时都要找IMF进行授权监控,都要求IMF与借方政府签订合同,那每天IMF需要签署的合同将会是一个比较大的数量,而且,签订合同所产生的各种成本费用也将是天文数字。这不仅对于借款国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对于投资人来说也是很大的负担。最可怕的是,IMF可能每天都忙于合同的签订以及合同纠纷的解决,根本没有机会去解决其他诸如平衡经常账户、保持国际储备以及防止世界性通货膨胀了。因此,梯若尔有关IMF改革的建议在可行性方面值得商榷。而之所以会这样,我们认为,这与梯若尔将国际货币体系这一宏观经济问题微观化有直接联系。

最后,由于分析范式的问题,梯若尔有关IMF职能的改变还不能算是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间交易结算时所采用的货币制度,是关于国与国之间进行支付的一套规定、做法和制度。也是支配各国关系的规则和机构,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陈彪如:《国际货币体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整个体系包括汇率制度、国际收支以及国际货币安排等一系列问题。梯若尔的改革只有关于IMF职能的改变,这不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是造成金融危机频频爆发的主要原因*[美]斯蒂格利茨:《斯蒂格利茨报告——后危机时代的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改革》,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年版。。只有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才能缓解当前金融危机的爆发。这就注定了梯若尔有关IMF职能的改革建议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金融危机的爆发。

综上所述,梯若尔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这一宏观经济层面问题,利用微观层面的公司金融理论以及市场失灵问题加以解决。这种分析范式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也正是这种分析范式使得梯若尔针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没有考虑到投资人政府的作用,其改革政策实施的可行性是值得商榷的。梯若尔对于IMF职能的改变只能是局部性的,不是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这对于缓解或者解决金融危机问题的作用不是很大。

三、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实际上,如梯若尔所见,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造成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要想解决或者说缓解金融危机问题,就必须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

(一)金融危机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是美国凭借美元霸权地位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一战后,美国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取代英国成为了世界霸主,美元也随之逐渐取代英镑成为了世界货币,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很好地完成着世界货币的作用。但是随着美国经济的衰落,特别是1960年代三次美元危机使得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受到了质疑。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世界货币开始进入不可兑换主权货币时代。按理说,美国经济实力的衰弱,美元作为不可兑换的主权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根基已经没有了,美元应该像英镑一样从世界货币的神坛上走下来。但是现实情况却相反。美元仍然是世界货币。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美元霸权支配下,以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美国通过经常项目逆差、对外国长短期投资以及全球战区军费开支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发行美元,同时又通过“美元—国债”、“美元—衍生品”等回流机制以及外国对美国长短期投资等渠道回收美元,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美元“发行—回流”机制*方兴起:《美元:美国霸权兴衰的“晴雨表”》,《管理学刊》,2011年第2期。。

正是这种机制造成世界金融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具体说来,美国巨额贸易逆差需要美国发行巨额美元维持,这些美元以贸易的形式为顺差国(主要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以外汇储备方式持有,由于外汇占款的增加,这些国家信贷过渡扩张,资产价格飞涨,经济泡沫化严重,最后终因投资过剩,泡沫崩溃爆发金融危机。历史显示,在通过国际收支盈余建立庞大外汇储备的国家中,绝大多数都经历过经济从繁荣到衰退的循环,而且至今都留有通货紧缩的后遗症*[美]理查德·林肯:《美元危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日本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经济萧条,至今仍一蹶不振。1997年金融危机也使得东南亚各国长达十年的经济增长几乎化为乌有。但中国却因为资本项目管制而幸免于难。

值得关注的是,在美元“发行—回流”机制中,美国也没有幸免于难。巨额资本在世界各地肆虐一周后,回流到美国,致使美国资产价格上涨,经济泡沫化,最终造成美国经济萧条甚至爆发危机。美国2001年经济萧条就是因为回流美元投资美国IT企业股票,形成纳斯达克泡沫,最终导致资本错配,泡沫崩溃,萧条发生。而2008年,回流美元投资美国的机构债券(主要是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以及美国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债券)则造成了美国房地产价格暴涨,使得美国消费者可以“通过住房重新融资以获得额外的资产,来支持其资不抵债的透支游戏”。而这场源自美元泛滥的闹剧终因房地产泡沫的崩溃而收场,其结果是造成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并进一步演化成席卷全球的金融大海啸。

如此一来,当由美国贸易逆差形成的美元在世界周游一周又回到美国时,经济危机已悄然在世界各国和美国之间周期性地爆发了。更糟糕的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的这场游戏并没有因为美国次贷危机而结束,反而由于美国经济实力的衰退,使得这种周期性危机在世界各国和美国之间越演越烈。只要美国仍然继续发行美元(实际上,当前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正是这样做的),这些美元就会使得流入国经历从繁荣到萧条的转变,最终因美元撤离而陷入更严重的危机,而回流美国的美元必将对美国产生更大的影响。可以说,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元发行、回流以及金融危机周期性的爆发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2009年3月23日。。如果不改革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规模更大的经济危机也许会在不远的将来爆发,其破坏力可能远远超过这次全球金融大海啸。

(二)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必须要进行改革,改革的整体思路可以考虑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长期目标的确立,二是短期的增量改革。

1.长期目标:以SDRs为基础建构超主权国际货币体系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以美元作为主要的国际货币,美元国内货币和国际货币的双重属性使得美元发行完全受制于美国的货币政策。因此,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应该建立一个超主权的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对SDRs进行一系列改革,完全可以充当超主权的国际货币。在这方面,周小川在人民银行官方网站上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刘伟:《从经济实力与国际货币体系看美国贸易逆差——基于马克思货币理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他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扩宽SDRs的使用范围:一是建立起SDRs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清算关系。改变当前SDRs只能用于政府或国际组织之间国际结算的现状,使其能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公认的支付手段。二是积极推动在国际贸易、大宗商品定价、投资和企业记账中使用SDRs计价。不仅有利于加强SDRs的作用,也能有效减少因使用主权储备货币计价而造成的资产价格波动和相关风险。三是积极推动创立SDRs计值的资产,增强其吸引力。基金组织正在研究SDRs计值的有价证券,如果推行将是一个好的开端。四是进一步完善SDRs的定值和发行方式。SDRs定值的篮子货币范围应扩大到世界主要经济大国,也可将GDP作为权重考虑因素之一。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市场对其币值的信心,SDRs的发行也可从人为计算币值向有以实际资产支持的方式转变,可以考虑吸收各国现有的储备货币以作为其发行准备。

如果将周小川扩宽SDRs的建议与SDRs固有的优点结合起来,使用改进的SDRs作为超主权的国际货币就不是梦想了。但是,必须要承认,这种超主权的国际货币在一开始并不是想立即取代美元的国际地位,(鉴于美国现有的经济实力以及美元的国际地位,超主权货币短期内也是不可能取代美元的)而是采取渐进性的改革。首先将改进的SDRs按照各国在世界经济(GDP)所占权重或其需求分配给世界各国,形成世界各国的储备货币,使各国的储备货币多元化;其次在储备资产多元的基础上,特别是随着各国经济实力的改变,SDRs固有的稳定性、不带有任何民族利益的世界主义以及能够满足各国国际贸易的需求等优点终将会被发现,并逐渐为世界各国所接受,那时,SDRs会逐渐取代美元、日元、欧元等主权货币,最终形成单一的超主权国际货币,从而实现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目标。

2.短期:增量改革,防范危机,促进发展

超主权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必然会受到美国的反对,所以改革不会一蹴而就,而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面对当前美元不足以承担世界货币,危机频频爆发的国际货币体系,当前最该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增量改革,防范危机,确保发展。

(1)各国应根据自身情况签署以多种形式的货币互换和储备互换为基础的区域协议。货币互换协议签署在双方币值稳定的基础上,可以使得协议双方暂时摆脱美元作为计价货币所带来的汇率风险,同时使得双方实现双赢的局面。在这个方面,中国已经捷足先登。截止到2015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30个境外货币当局签订了总规模超过3.11万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苗苏:《中国已签署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一览表》,中国经济网,2015年4月21日。。与此同时,巴西、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也在同其他国家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而储备互换则是双方或多方在平等互惠基础上,出于对抗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外部冲击对各国经济的影响而采取互换外汇储备的联合抵抗行为。一般来说,各国政府都不愿放弃对其外汇储备的控制,因此,储备互换协议应是在各国通过货币互换协议建立起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应该说,这种以货币互换和储备互换为基础区域协议并不能取代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但是,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美元作为计价结算货币给各国国际贸易带来的不稳定性,以及联合对抗经济危机。但是,也要看到,货币互换协议可能在双方货币互换的同时,将通货膨胀带到另一国,而储备互换协议则在协议双方或多方同时遭受体系性危机的时候不是非常有效。但这些区域协议是在美元霸权衰落期非国际储备货币国针对美元泛滥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权宜之计,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次优选择。

(2)充分发挥亚投行作用,促进增量改革。除了货币互换和储备互换协议外,充分发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作用,对于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增量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亚洲各国发展需要更大的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水平,以促进未来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受制于美元霸权的束缚,亚洲国家无法把自己的资本用来促进自己的基础设施发展,不得不将大量的储蓄购买美国的国债,支持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并受制于美元发行和回流造成的危机困苦。这表明,亚洲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一种将自己的钱用于自己经济发展机制。亚投行的成立则能够很好地填补这一机制。充分发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作用,不仅能够满足亚洲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亚洲各国储蓄流入美国,减缓亚洲各国对美国的依赖,从而缓解或者防止金融危机的爆发。更重要的是,随着亚投行作用的发挥,也会使得美国在改革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上做出妥协,无疑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同时,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无法满足新兴经济体国家的需求。新兴市场国家多次提出对这两个金融机构进行改革,以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在其中的话语权。但这两个机构的改革迟迟不见成果,美国国会也迟迟不批准其他成员国都通过的改革方案。亚投行的诞生应该被看成是新兴经济体和亚洲国家要求国际话语权的一种集体反映。充分发挥亚投行的作用,提升新兴经济体和亚洲各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这就必然会降低美国在国际金融组织的话语权,进而促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改革,最终将推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最后,充分发挥亚投行作用的过程中,我国可以将过剩的产能与亚投行的投资结合起来,通过亚投行的投资带动我国过剩产能的输出,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要注意,在亚投行为其他国家提供基础设施贷款时,尽可能地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逐步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并不断国际化。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强大以及人民币不断国际化,美国“一国独大”以及美元独霸的局面将会有所改变,这将会降低美国在世界经济的话语权,从而有利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四、结 论

梯若尔是比较早的发现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是造成金融危机频频爆发的经济学家,其改革理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是由于梯若尔的分析范式是利用属于微观层面的公司金融理论来分析属于宏观层面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这种分析范式本身是不科学的,这就导致梯若尔有关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政策实施的可行性值得商榷。而他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也只是局部性的,不是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这对于缓解或者解决金融危机问题的作用不是很大。实际上,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是世界金融危机周期性爆发的主要原因。国际货币体系必须进行改革,而改革的方向主要可以从长期和短期进行。长期目标就是以SDRs为基础建构超主权国际货币体系;而短期内则主要是通过增量改革,防范危机,促进发展。可以继续扩大货币互换和储备互换协议的适用范围,同时发挥亚投行的作用,从增量上促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责任编辑:王 波]

刘伟(1979-),男,经济学博士,东莞理工学院经济贸易系副主任,副教授。

F830

A

1003-8353(2016)01-0046-07

猜你喜欢
代理货币危机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古代的货币
代理圣诞老人
代理手金宝 生意特别好
古代的货币
“危机”中的自信
胜似妈妈的代理家长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
一个村有二十六位代理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