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振
(济南市博文小学 山东济南 250000)
浅谈“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小学语文教学探讨
董 振
(济南市博文小学 山东济南 250000)
本文通过对传统的“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两种教学方法的对比,结合作者平时教学中的实践经历,得出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学应该提倡“用教材教”,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材 转变教材观 重视基础
教育专家杨九俊老师提出过对待教材的看法:“教教材”是以书为本的教学,老师完全按照教材讲,以教材为中心,这种教学以教材为唯一的指南,重视的是相对固定的结论和教材规定的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归根结底是对教材负责。
而“用教材教”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在这里,教材是“范本”,教学讲究的是以教材为载体,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去考虑发挥教材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大功效。
杨老师提到了两种对待教材的基本方法,即“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简单说,“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把教科书当作教学的唯一内容。它提倡教师备课要“吃透教材”,即吃透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上课要“以本为本”,不能超出大纲。学生的学习应“围绕教材”,学校考试应“紧扣教材”,试题答案应和教材“保持一致”。[1]
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它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
“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样占用重要的地位,要充分发掘语文课中的人文因素,紧紧把教材中所渗透的思想、精神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提高人文性。[2]
如果语文教学只重视学习基础知识,会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语文课本上有很多的文章,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的学习和了解孩子们有哪些心情变化,而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投入,通过读、演、说,让学生深深感受课文中纯美的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假如只是简单了解文章的脉络结构和大体内容,然后标出每部分的内容在哪个自然段,文章思路理清后,再来学习生字词语。这样的教学太理性化了,虽然教师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但实际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找回失落的人文因素,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家园”。那么如何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呢?
首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兴致勃勃、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如我在讲《可贵的沉默》时通过多种情境的设置,通过我的学生在显出文中的情景,使我的学生和文中同学们融为一体,共同体会和享受父母为我们过生日的快乐,共同去认真想想怎样给父母过生日,这都是孩子们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因此在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中自然地体会到了家长的辛苦和产生了应该回报父母的思想。因此根据教材创设适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是使通过教材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进步的有效方法。
其次,要注重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去达到,而是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所得经验潜心读书,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投入,受到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3]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驰骋想象,浮想联翩。这也就是说,在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还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脑中呈现画面,甚至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加上自己的想法丰富教材。这样才不只是把教材当作“教材”当作课堂的唯一,而教材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台阶,学生拓展思维的载体。
以教材为“范本”,为“凭借”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学生除了读好课文,更要充分发掘与之有关的其他资源。比如讲《太阳》《月球之谜》,还要引导学生读些科普方面的知识;讲古诗《乞巧》《嫦娥》,也需要了解古诗之外的这些传统节日,古代传说……也就是说不能只拘泥于教材,而要形成“大语文”“大课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以上文字说明了,教学应该提倡“用教材教”,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这个问题也不是绝对的。毕竟老师的水平和阅历是有限的,因此对于一些非常经典的课文,我们的教学是无法超越其语言和内涵的。这些经典远远超过我们教师所积累的语言,所体会到的内涵,因此窦桂梅老说“‘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那也得看什么样的课文。那些素有定评的文章里是丰厚的宝藏,如果我们强行改造——甚至散扯、戏说,难免伤了作者的心”。[4]
关于窦桂梅老师的话,我认为她的观点跟“用教材教”是不矛盾的,或者不是从一个角度去讨论的。经典的东西,认真读一读,本身就会带给我们许多思考,许多感触,大作家经历的生活比我们要深得多,所以,教师不是“用教材教”了,而是和学生一起“用经典教材学”,共同学习经典精神。
[1] 杜文玲. 论学校教育回归日常生活[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2] 陈柏华. 教师教材观的三种取向[J]. 教育发展研究,2009(10)
[3] 朱煜. “用教材教”:内涵与实施[J]. 教育科学研究,2008(01)
[4] 亓燕敏.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解读的误区及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