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 琴
(南京政治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
外军心理管理的主要特点
席 琴
(南京政治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
外军心理管理主要呈现四个特点:注重系统性,心理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注重专业性,建立了专门研究机构和队伍;注重理论性,军事心理学研究不断发展;注重渗透性,将心理管理与其他管理相结合。
心理管理 主要特点
心理管理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军人在作战行动中的良好心理品质,增强心理作战的能力,从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外军心理管理的内容比较广泛,可以分为日常心理管理、心理准备管理、心理针对性管理和战时心理管理。外军的心理管理多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实施,在管理内容和方法上互有异同,但也呈现出了一些共同的特点。
平时,外军建立起了心理卫生管理的三级网络,也被称为三级预防体系,这个体系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深入地解决和处理官兵遇到的各类心理问题,目的是尽量将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以降低心理管理的成本,提高效益。
1.初级预防。帮助正常人健康地生活、学习和工作,避免或消除种种危机和刺激,防止情绪混乱或精神病的发生;2.二级预防。尽早发现心理已经趋于不正常的人,尽快开展心理疏导和医学干预,并设法缩短病人的病程和降低复发率;3.三级预防。防止住院病人的精神异常或转为慢性,并对慢性病人加紧治疗,尽力减轻其残废程度。根据心理卫生三级预防的原理,外军形成了军人心理教育与心理问题防治工作的三个层次。一是通过教育,重点使军人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以帮助官兵掌握服役期内各类心理问题的处理方法。二是以随军牧师和专业心理军官为主,通过疏导和咨询等方法,解决一个阶段官兵带有倾向性的心理问题和自我调节中难以解决的心理障碍。三是以精神病院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家等专业医疗人员为主,通过咨询、临床诊治和护理,使已发展成为各种心理疾病的军人尽快得以康复,防止其心理疾病转化为慢性。
外军战时心理保障体系也比较完善,如俄军把战时心理素质保障工作分为作战前夕、作战初期和作战期间三个阶段。作战前夕着重培养军人在某些作战环境下的行为方式,反复演练不同作战态势下的作战行动规范,进行自我暗示训练和信心训练,教会军人进行心理调节的方法。战争初期,主要是组织官兵用心理教育来保障军队作战,鼓舞每个军人敢于主动进攻的战斗士气。作战期间的心理素质保障工作是使每个军人从心理上保持高度的稳定性,保持短时间内遂行作战任务的战斗力。
外军十分重视心理工作的组织建设,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机构和稳定的队伍。俄军认为精神心理保障如同战术保障、后勤保障、技术保障一样,是俄军四大保障体系中的一种独立保障类型,因此从1994年开始建立军人精神心理保障体系。俄军为了使心理教育工作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实践摸索的同时组织军事学院等科研和教学机构及各军兵种、军区,指导军官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研究。并在各级教育机构中都设立了心理工作机构和人员,基本上做到官兵从走进军营直到退役,其成长的各个阶段都有心理学工作者提供服务。
英军在军人心理问题的防治上,主要依靠专业的医疗组织。每个基地均编有救治战斗应激创伤的专业医疗组织,包括野战精神医疗队及所属分队、社区防治队等。美军中参加心理工作的人员,主要有随军牧师、精神病院的医生和行为科学专业军士等。美军随军牧师列入军队正式编制,通常配到陆军营、空军联队、海军大型舰艇、机关和军队医院,并授予军衔,佩戴牧师标志。美军还在军一级设立了战斗应激职业医疗队,该组织是战区的心理保障力量。在师一级成立了心理卫生组,是战时军人心理保障工作的骨干力量。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法、德等国就开始注重对军事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大战前,美国成立了军事心理学研究委员会,大战中又成立了17个战争心理学问题委员会,并动员了500名心理学家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对170多万军人进行了心理测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动员所有的大学心理学实验室和其他研究机构进行军事心理学研究,完成了约500多个不同内容的军事心理学研究。同时,美国军事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林编写、集30多所大学和有关机构理论研究完成的《军人心理学》一书出版,受到各国军事心理学界的高度重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主要对新兵训练、团体心理、纪律与士气、战争中的精神健康和心理治疗等心理学问题进行了研究。1927年,军事心理学家巴尔列特写了《心理学与军人》一书,概括了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1945年出版的《没有武器的战争:心理战》,总结了一系列心理战的原则和方法。二战结束后,英国军事心理学加强了实用性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法国军事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初。当时为解决兵员质量和入伍后岗位选择等问题,军事心理学家们力图从理论上解释军人从事军事职业的心理特点、军事活动对军人心理素质的要求,拟制了士兵智力水平测定表和士兵心理特点研究的方法。法国军事心理学工作者还亲临战场,观察测试士兵临战状态下心理反应指标,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数据。
20世纪80年代,外军普遍设置了军事心理学部门或专门从事军事心理学研究的参谋人员,各军事院校都开设了军事心理学课程。军事心理学的研究逐渐走上了理论化、系统化的轨道。
心理管理是对管理对象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把握,而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总是体现在管理对象参与的各种军事活动当中,不同的活动时间、活动情境,官兵的心理特点各有差异。因此,心理管理与其他管理活动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是外军提高心理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的措施之一。
外军不仅采取渗透的方式进行心理灌输,还注意将心理教育与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如美军认为精神教育是心理教育的基础,提高军人的心理素质必须将心理教育纳入各种精神教育之中。一方面,通过精神教育,灌输对国家的忠诚思想,使受训人员明确开展心理教育的目的,认清进行心理教育训练的紧迫性、必要性,提高主动参与心理教育训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精神教育,使受训人员形成勇敢无畏的精神和饱满的战斗热情,在提高军人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提高其心理品质。美军将军人的价值观教育与国家观念、军史和战史教育结合起来,既宣扬了军队的传统,又让官兵在潜移默化中奠定了军人价值观的基础。通过“军人使命”教育,培养军人英勇作战的心理品质,通过“战争观”教育,坚定官兵必胜的信念等。
俄军平时注意了解和掌握官兵的思想和情绪变化,经常进行精神心理维护,他们根据官兵智力、文化程度、性格等特点,运用心理学原理,采取个别谈心、集体交流等方式,调整军人的精神心理状态,解决官兵遇到的心理问题,以保持部队旺盛的士气。
心理训练是外军心理管理的重要方式,外军特别注重心理训练与军事训练的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军人的技术水平,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军人敏捷、灵活、准确、独创的思维品质。首先,在训练环境设置上,外军使训练的环境带有紧张、突然、危险和实战的成分,使受训人员在各种环境中既进行军事训练,又锻炼思维力、判断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其次,通过采取多种训练方法,施加对受训人员的心理影响。如在训练中设置意想不到的障碍,在复杂的气候条件下延长训练时间,在险恶的环境中完全脱离集体进行求生训练等等,以此提高受训人员的心理稳定性,消除紧张、恐慌等心理。再次,在训练中将危险性、冒险性因素结合起来。设置孤军作战的情景、快速反应的行动、变化莫测的情况、实力强大的对手等,让官兵心理上长时间地承受最大的负荷,体会到困难情况下的强烈心理刺激。
席琴(1977-),女,南京政治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