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会
(贵州盘县柏果镇中学 贵州盘县 553531)
语文教学要重视诵读
张美会
(贵州盘县柏果镇中学 贵州盘县 553531)
所谓诵读,就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文章念出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中小学课堂上仍存在这样的现象:课堂上老师讲过不停,或老师问,学生讲,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或有讲有读,但读的质量不高,听到的是拖声拖气的唱读,毫无感情。加之不重视诵读,许多中学特别是乡镇中学出现了七年级还有些“唱读 ”,八年级就开始出现“哑读”,九年级干脆不读的现象,读书声渐绝于耳也就不足为奇了,学生的诵读能力被弱化了——读得出声,却读不出意。殊不知大倡更新理念 创新教法的今天,我们中小学特别是乡镇中学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却忽视了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诵读。
语文新大纲明确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而上述教学现象只有讲和质量不高的读,从何谈积累、熏陶、感悟呢!古人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语感,获得语感应走熟读成诵的路子。”不言而喻,无读无诵也就无语感可言,可见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试想如果一个人连句读都拿不准,读破句、词,其对句、段、章的理解也就云里雾里,更谈不上感悟了,也就无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要感悟,能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唯一最佳的途径就是诵读。不读不知其意;不读不能理解。叶圣陶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桥堍站着读者,那边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因此教学中,学生只有诵读,才能将作品中表现的情、景、人、事、理在他们头脑中再现,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蕴涵在作品中的形象美、自然美、意境美、情感美等,进入作者创作的佳境,从而激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例如笔者在教读《醉翁亭记》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时,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齐读(包括小组读)、一问一答读、赛读等。在反复诵读中,学生理解了句意后,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茂密幽深的山林,山谷早晚的景象,四季景物的秀色,以及“滁人游”、“众宾欢”、“太守宴”等悠然自得的欢乐场面,并感受到语言的铿锵之美,音韵美,享受到文中的“乐”趣,学生似乎也因情景的感染而“乐”了,创设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另外在反复诵读中,能使语言的语素、句式、语调、语气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积累了知识,增强语感。
一言以蔽之,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使他们与作者产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只有诵读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诵读教学呢?一般来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安排几个阶段,由浅入深,提出各阶段的要求。首先,只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词句。其次,要求读流利,注意语意的停顿。再次,在准确流利的基础上读出语气、语调。最后是读懂内容,感悟哲理,体会情感,形成整体认识。根据各次要求不同,教给学生一些诵读的技巧:音的轻重、停顿,语速的快慢、语调的升降等。因为这些对准确表达作品内容,充分表达思想感情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表示喜悦、兴奋等感情的读升调,表示命令、劝阻、请求等感情读降调,“授之予渔”的同时,以名家的范读或教师的范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诵读愿望和诵读热情,并因文而异,采取不同形式的诵读。对文质兼美的散文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由名家诵读后侧重于齐读(全班读或小组读),许多古诗文都如此,而小说如《变色龙》,童话如《皇帝的新装》则侧重于个人读、分角色读。也可齐读(集体读)与个人读相结合,还可采取赛读、接力式诵读激趣,形式多样,方法不一,只要适时并选择恰当的诵读方式,灵活运用,诵读是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并能创设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指导诵读时,须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以避免和克服“口不随心”的诵读习惯,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方能读有所获,同时在学生诵读中,抓住他们闪光点适时表扬、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诵读成功的喜悦,享受到诵读的乐趣,以激发持久的诵读兴趣和热情,增强诵读信心。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也不是唯“诵读”独尊,该诵读时不默读,该默读时不诵读,但读的形式,读的多少,教学的方法因文而异,该读则读,该讲则讲,教学形式切莫单一,教学方法切莫呆板,但切莫忽视诵读。因为诵读是语文教学必不可的环节,故一定要重视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