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院系学生资助体系构建

2016-03-01 21:24王伟锋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17期
关键词:院系资助困难

王伟锋

(郑州大学 河南郑州 450001)

浅析高校院系学生资助体系构建

王伟锋

(郑州大学 河南郑州 450001)

高校院系是高校落实高等教育任务的二级单位,也是高校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基层单位。院系结合青年学生发展实际需求,构建具有院系特色的、与人才培养同步的院系学生资助体系,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是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延伸和补充。

高校院系 学生 资助体系 构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让每个孩子“上得起学”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2007年,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包括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资助体系具有助困、育人两项功能。高校院系是高校落实高等教育任务的二级单位,也是资助管理的基层单位。高校院系学生资助工作影响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学校乃至社会稳定的大局。构建高校院系学生资助育人体系,将资助工作贯穿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才能确保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院系学生资助工作现状

高校院系在学校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院系是高校落实高等教育任务的二级单位,有较为完整的党、政、工、团基层组织,有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专任教师和研究者团队,是国家和学校各项政策的宣传者,也是各项具体工作在院系落实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执行者。高校院系的教育对象是学生,院系的老师直接与学生接触,不但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院系也是高校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基层单位。上有千条线,下有万根针。由于工作头绪多,院系往往把工作重点放在学科建设、科研项目争取、经费筹措上,加之辅导员队伍职业化进度缓慢,部分同志经验不足,工作量大,待遇地位较低,院系学生工作多放在“稳”上,工作随意性强,以辅导员个人行为特点表征的分年级学生工作成为院系特色。这种相对松散的管理模式导致院系学生资助工作人员局限于年级辅导员,资助对象局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重点局限为经济资助,忽略了资助育人功能,忽略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需求,忽略了青年学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其他困难,资助育人效果不显著。资助工作被动,重助困,重传达,轻思考,形成年年开展资助,年年学生不满意,年年不知道如何做的被动局面。经济助困行为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但单一的经济助困容易使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滋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二、困难个体差异性需求

1.经济困难学生需求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面临比中学阶段更高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开销,为了节约支出,他们省吃俭用,尽可能减少生活支出,降低学习成本。经济压力是其最大压力,经济需求是最基本需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各方面的帮助,才能顺利完成学业。

2.心理困难学生需求

心理困难学生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存在一定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的学生。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曾经公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校中,6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难当”;22.5%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4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因为经济困难而降低;更有近2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困难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及时解决,就很容易产生焦虑症、抑郁症,使学生丧失对自己、对生活的信心,情况严重的则会产生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农村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单亲家庭、亲人重病家庭,在生活背景、生活习惯、知识面等方面与其他学生有一定差异。他们背负着经济、心理双重压力,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对未来迷茫,过度敏感,防范意识强,极易受到伤害。自卑、封闭、抑郁、无奈的不良心理影响着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他们希望得到心理援助,缓解心理压力;渴望倾诉,得到老师和同伴的理解和尊重。

3.学习困难学生需求

学习困难学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没有感官障碍,但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或医疗措施给予补救或矫治的学生。学习困难一般有三种表征:一是学习基础差,或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刻苦,但成绩不理想,挫折感较强;二是发展目标不明确,学习热情低,或学习时间不足,导致成绩大幅下滑,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三是由于经济困难、心理问题等因素的影响,压力过大,导致成绩较差。中小学阶段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心使他们内心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他们渴望得到良师益友的辅导和帮助。

4.就业困难学生需求

就业困难学生是指就业愿望强烈,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而无能为力的学生。女生、身体残疾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能力素质储备不足的学生容易出现就业困难现象。如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他们需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和时间筹措学费、生活费等费用,学习成绩不理想,能力素质储备不足,无法支付校外招聘会或用人单位面试相关支出,加之心理压力,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受挫和就业限制,他们迫切需要更多求职机会和就业帮助。

三、分时段差异性需求(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例)

1.角色转变阶段需求

角色转变阶段通常为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进入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比中学阶段高的学费和生活费开销,加之生活环境改变,非智力因素竞争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心矛盾、焦虑。角色转变阶段学生最大的压力是经济压力,他们希望在新生活、新环境中,缓解经济压力,轻松学习,愉快生活。

2.知识技能形成提升阶段需求

知识技能形成提升阶段一般为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至大学三年级。知识技能形成提升阶段,学生应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进入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了一定认识,发展目标开始明确,发展方向逐渐清晰,独立意识增强,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国家助学贷款等资助可缓解经济压力,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学习精力不能集中,学习时间无法保证,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压力增大,加之非智力因素竞争处于劣势,事倍功半现象时有发生,不断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他们开始自卑、冷漠、自闭、敏感、多疑、抑郁,甚至出现攻击倾向,如果不注重引导,会诱发严重的心理疾病。此阶段,学生希望得到良师益友的个性化指导,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效果;期望得到较多的素质培养、能力锻炼等方面的机会,提高就业能力,减少与其他同学的差距;渴望学习成绩优秀,获得奖学金类资助,自强自立,得到理解和尊重。

3.择业考研阶段需求

择业考研阶段一般为大学四年级。大学四年级,学生面临就业和考研选择,家庭经济状况影响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选择。“没办法.家里太穷了,我无法去考研!”一个“穷”字道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无奈和辛酸。据一些学校针对毕业生的一项调查显示,50%以上的学生愿意考研深造,而9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了就业。考研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挥之不去的梦想,成为成长过程一个引起烦恼的路口。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证明自己能力的证书和创新成果较少,加之经济拮据,心理压力大,自信心不足,担心在求职过程中受挫,他们需要更多求职机会和就业技巧辅导。选择考研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希望缓解经济压力,轻松学习,减少后顾之忧。

四、院系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

从上述分析看,学生个体的困难原因和困难程度有一定差异性,大学不同阶段、不同个体需求有一定差异性,学生的困难若不进行有效帮助,可以相互转化和衍生,出现复合型困难,甚至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院系是高校落实高等教育的任务的二级单位,也是高校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基层单位,高校院系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故构建具有院系特色的、与人才培养同步的学生资助体系,合理调配资助资源,拓展资助的内涵和外延,可以有效遏制学生由单一困难向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困难、就业困难等复合型困难转变,是高等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迫切需要。

1.经济资助模块

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入大学,首先可通过学校开设的“绿色通道”按时报到。入校后,学校对其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核实,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其中,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此外,国家还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共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据教育部网站公布信息看,自2007年来,全国普通高校学生资助经费支出总额逐年增加。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国家、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生活费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和帮助。

院系在构建学生资助体系时,经济资助的重点应当放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规范、认定制度健全、认定标准科学和资助资源合理调配上,尽可能做到认定准确、公平、公正。并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体实际需求,合理调配资助资源,尽可能做到按需施助、应助尽助、合理资助,切实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经济帮助,缓解经济压力,安心学习。

2.心理援助模块

对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稳定、社会阅历不太丰富的大学生开展长期而持续的心理援助,有助于及时消除或缓解他们成长过程中所积压的消极情绪和精神压力,有利于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心理援助模块是院系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应放在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上。院系应结合大学生实际,充分发挥党、政、工、团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交友、择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能力;建立院系、年级、班级、宿舍、兴趣小组心理干预体系,开展“朋辈辅导”活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学业辅导模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应当培养的重要能力。任课老师传授知识时,应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接收效果,同时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多引导,多帮助,多鼓励;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习成绩优秀学生,通过“朋辈辅导”,为学习困难学生答疑解惑;邀请高年级学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为学习困难学生谈体会、讲技巧、授方法;辅导员应加强学生管理,增强预见性,及时了解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帮助学生消除困惑,确保学生学习精力集中,时间充足,方法得当,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

4.就业扶持模块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是每一个大学生需要经历的过程,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就业扶持重点应放在就业能力提升和就业指导服务上。高校院系应挖掘校内外资源,建立校内外大学生实践、实习、创新创业基地,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践、实习、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做好就业能力储备;开展素质提升类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鼓励学生参加岗位体验和岗位锻炼,提升就业竞争力;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求职机会和资金帮助,鼓励他们参加校外各类招聘会,克服胆怯心理,增强自信心,增加就业机会。

五、结语

结合青年学生发展实际需求和院系人才培养特点,构建具有院系特色的、与人才培养同步的院系学生资助体系,将资助工作贯穿育人工作的全过程,把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是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延伸和补充,是高校院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1]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载《中国青基会通讯》,2006年第7期.

[2]陈栩,雷万胜:《20年来国内学习困难学生研究综述》,载《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版)》,2006年第1期,103-104.

[3]双齐:《放弃还是变通》,载《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年第17期,28.

[4]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载《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网址:http://www.xszz.cee.edu.cn/),2016年6月8日.

[5]郑晓明:《“就业能力”论》,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91-92.

猜你喜欢
院系资助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突出音乐本体 注重和声实践——高师音乐院系和声教学的思考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