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瑞文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学府小学校)
通过晨读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与文化熏陶
赵瑞文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学府小学校)
学校一直以来都在以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与文化教育,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除了通过课程资源外,还可以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诵读古代儿童启蒙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三字经》,从而进行传统美德与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文化熏陶;内化于心
自从提倡新理念教学后,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各种形式的传统美德教育在悄然地进行着。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语文老师,除了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之外,我还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诵读《三字经》,为学生学习传统美德与文化创设平台。
大家都知道《三字经》是古代启蒙书籍中对儿童影响最大的一部。它对于传统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家喻户晓、口口相传、尽人皆知。古人称它是“袖里通鉴纲目”,因为它用最简单的形式,讲述了最丰富的内容,所以古人说:“若能句句知诠释,子史经书一贯通。”意思是说若能将《三字经》的每一句都读懂理解,那么对国学中的经学、史学、子学就能做到融会贯通。基于此,《三字经》是低龄儿童最好的启蒙教材。
心理学家肯·韦尔伯认为:真正的学习是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体验、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过程。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但低年级学生学习时常会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涣散,最后导致思维停滞。因此,在诵读《三字经》时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形式,如:跟随视频朗诵、直接朗诵、配乐朗诵、配乐配景朗诵、多人合作表演朗诵等,使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诵读当中。
在现在这个复杂多变、与时俱进的社会环境下,弘扬传统美德与文化也成为现行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校把传承中华民族经典文化作为新时期德育与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德育”,《三字经》中说:“首孝悌,次谨信”,可见在传统的教育中,是把德育放在首位的,一个人首先得要有“孝悌”,即德。又如“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是强调一个人只有有了高尚德行,然后才去学习知识。这说明了德育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而在现代教育中虽然也讲德育,但学生的思想品德实在让人有点担心。有人说:“现在的教育是‘缺德’教育”,的确现在的学生面对开放、多变、复杂的社会环境,不讲社会秩序,急功近利,没有感恩之心,做人之道更是无从说起。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讲得很实在,他说“小学生最可爱”,有礼貌,尊敬他人,体贴父母,热爱劳动……能按小学生守则要求自己。等到了初中、高中、大学,就没有社会公德了,不会因为父母辛苦而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不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不穿名牌……正如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这很值得我们思考:《三字经》这样一部以儒家思想为立足点的教育著作,强调教育以“德行”为先导的国粹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在《三字经》中对亲情的诠释可以说是深入人心,这种情感本是人类应最普遍具有的,却又最容易被忽视,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甚至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学生在享受父母给他们提供的优越条件的同时,表现出对父母的冷漠无情,导致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很少,由此产生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讲解《三字经》中的小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使小学生意识到:“不管是爱谁多一点,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愿意为孩子付出大量的心血,为你们的将来做好长远的打算,父母是在以他们的方式来爱着你们,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是一种不求回报的情感。今天你们的父母如此,两千多年前的父母也是如此。”这样在轻松的气氛中,体验了伟大而神圣的亲情。
我们积极开展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我通过晨读形式使学生理解《三字经》是文化内涵,再结合《三字经》选取适合班级实情的句子变为“班训”“班级座右铭”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共融、学会关爱,懂得谦让,以实际行动积极构建和谐的班集体、有效地维护良好的校园文明,营造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让身处其中的学生能修身冶情。
对学生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中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是由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完成的。在实践过程中,我结合《学生自我评价袋》的相关要求,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注重参与,注重过程,由“师要求”变为“我需求”,实现传统美德与文化教育的内化。
总之,在这几年的中华传统美德与文化教育过程中,我感到教师自身对中华传统美德与文化的认知程度、重视程度及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都会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因此,我还要坚持不懈地继续探索开展中华传统美德与文化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使中华传统美德与文化教育在我的班级不断完善、发展,让中华传统美德与文化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心中,发芽、壮大。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