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分析人文社会纪录片的传播价值
——以《棉花》为例
李杰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
《棉花》真实记录了在经济全球化、产业全球化的21世纪,一颗小小的棉籽粒如何成为美国零售商店里的一条牛仔裤。在这条长达数千公里的产业链条上有着各色各样的棉农、产业工人和进出口商人,导演在这条产业链条以棉花为由头来真实记录和叙述中国人的故事,解读中国制造对普通人的意义。该片可以说是人文社会纪录片的典型,其在传播过程中,以勤劳且有梦想的中国农工群体为切入点,用平淡而舒缓的心态和冷静的眼光去看待棉花产业链条上形形色色的人,用纪实主义美学和人文关怀建构了当下人文社会纪录片的传播价值。
《棉花》;人文社会纪录片;美学价值;传播分析
人文社会纪录片在经济全球化、产业全球化的今天,紧紧地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联系在一起。它忠实地记录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在社会发展变迁的过程中体现出此类纪录片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等。《棉花》历经8年多的创作时间,一举夺得第51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同时也再度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况。本文以《棉花》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人文社会纪录片题材的社会价值、美学价值和传播价值。
作者简介:李杰(1993—),男,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
《棉花》将镜头对准以种植棉田为生的新疆棉农冶文骏、以延威为代表的,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而不得不出门打工的河南滑县的“摘棉工”们,以及不得不忍受恶劣工作环境的河南纺织女工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也是生活最为艰苦的一群劳动者。他们像是被紧紧地绑在棉花产业链上,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摆脱“农民就是为企业卖命的”的命运。首先,该片在选题上就具有非常高的社会价值。关注农工群体,关注他们的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关注这些社会底层劳动者在市场化浪潮冲击下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境遇。其次,通过展示棉农、摘棉工、制衣厂工人和纺织工人这几类劳动者身上所展现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进而阐释导演所想要表达的——虽然我们都身处市场经济的浪潮下,虽然这些劳动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但是他们仍然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有追求、有梦想的人,而非像是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而已。最后,在平淡而舒缓的叙事风格和娓娓道来的抒情镜头中凸显导演的人文精神。或许生活对这些劳动者而言有些残忍,或许生活本就没有公平可言,但看似一无所有的人却也真正地拥有生活,拥有对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导演的镜头忠实地记录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以及他们身上乐观、质朴、勤劳的品质和精神。就像金马奖评论《棉花》说的那样:“银幕上呈现今日中国棉花史,也是一页农工生活史。”
纪录片有着能够发掘事物在不同场合、不同条件和不同心境下的不同意味,生活影像因而会呈现出新奇微妙的美。在片中采访、跟拍新疆棉农时有这样一段场景让人为之动容。冶丽红对着爸爸说,“我想读书,他(指冶文骏)希望我做医生,我不喜欢做医生。假如等我的孩子长大,新疆肯定不用手摘棉花了,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家里穷的孩子周末都会帮爸爸妈妈干活,他们都干得特别好,我就没有干过”。此时,冶文骏的脸上流露出无尽的尴尬、无奈与愧疚。其实,从导演的镜头中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家的条件并不好,可是父亲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无微不至地保护着自己的孩子,不让他们做农活,以至于冶丽红出现以为自己家庭条件还不错的幻觉,甚至于因为自己不用做农活而产生一种相较于同龄人的优越感。导演没有通过正面的方式去表达父爱,而是借孩子之口表现父爱。所有人都明白家庭目前的经济状况,冶丽红就像是《皇帝的新装》故事中的皇帝一样,只不过这件隐形的外衣是父母精心营造的,即使家里非常穷困,即使父母再苦再累,也都希望尽最大的努力呵护自己的孩子,不让他们受到一点委屈。此时,导演便跳脱出一般的拍摄传统,抹去人们认为的父母对孩子好是天经地义和传统正面表现亲情套路的视觉疲劳和感觉的锈斑,深度挖掘了冶丽红这种所谓的优越感的来源,从而以新奇和巧妙的手法显示出父亲之爱和亲情之美。
首先,肯定人性所焕发的人文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纪录片的主要内容,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怀人的现实和精神需求,是纪录片人文精神的基本价值维度。美必须是善的,必须是对人生有益的、有用的。就像片中来自河南滑县的农民延威在镜头里表达的那样,“以前我刚嫁到他们家的时候,家里很穷,现在变得好很多了。将来十年以后,我要叫家里变个样!”这样的一种上进、勤劳、不甘心命运被安排的一种精神正是导演所想要表达的,也符合社会功利性所提出的善的要求。
其次,纪录片的文献与历史价值是非虚构性特点的本质体现。通俗来讲,把今天的事实记录下来,就是明天的历史资料,但凡影像的记录都具有文献与历史价值。就像片中冶丽红说的那样,“等我的孩子长大,新疆早就不用手摘棉花了”,摘棉工一词很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但纪录片的文献性和历史性却可以将这种记忆永远保留下来,记录一个真实的棉纺产业,记录一个真实的中国。
《棉花》历经8年创作,导演用纪录片这种具有纪实美学风格的作品,以充满人文关怀的态度真实记录中国社会中底层劳动者的辛酸与坚守,让受众产生了感同身受的认同感,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美学价值、历史价值和传播价值。
[1] 张立洁.纪录片就是穷人拍穷人[J].三月风,2007(02):22-24.
[2] 张金玲.用影像讲述自身经历的故事[J].中国电视,2014 (12):90-95.
J952
A
1674-8883(2016)12-01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