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角下的灾难新闻图片
——以新浪网图片专题“云南鲁甸地震”为例

2016-03-01 22:41:11郭湘颖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鲁甸灾难美学

郭湘颖

(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5)

美学视角下的灾难新闻图片
——以新浪网图片专题“云南鲁甸地震”为例

郭湘颖

(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411105)

作为获取信息最迅速的载体,新闻报道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图片又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图片因其美学价值获得了广泛认知。它内容上的真实之美、主题上的生命之美、形式上的细节之美以及震撼之美,带给受众极具感染力的美学体验。但同时在报道中也存在图片真而不善、善而不真的失范问题,新闻媒体应树立进步的、正确的美学观,以图片之美激发受众对灾情、对生命更深层次的思考。

灾难新闻;美学;云南鲁甸地震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了6.5级地震,造成600多人死亡,108.84万多人受灾,房屋倒塌多达8.09万间,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类似这样的灾难古往今来都有,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亦不能避免。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最重要的是传递灾情信息。因此,新闻媒体的报道使得灾难新闻在新闻传播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作为报道手段之一,图片因其直观的表达方式和形象的现场感在美学层面上逐渐被认知。本文以新浪网图片频道的专题“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为例,从美学视角对图片具有的美学价值、表现出来的美学元素以及出现的失范行为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灾难新闻图片的美学价值

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强调视觉文化,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解释以电影为代表的复制艺术从“膜拜价值”转向“展示价值”。在如今的新媒体环境下,图片文化深深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大众媒介从口语时代、文字时代发展到印刷时代,再到现今的电子时代,图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地位丝毫没有遭到削弱,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人们生活中获取信息最直观便捷的载体之一。

一张好的新闻图片不仅应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还应以独特的美学特征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共鸣。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图片尤其具有这种美学力量。一方面,因为灾难事件本身具有的震撼力,使得图片内容有了鲜明的表现形象,如成片坍塌的房屋、受伤的人,这种视觉内容自然而然能唤起人们内心的悲伤、怜悯情绪,从而拉近图片与受众的距离,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另一方面,图片本身表达方式的直观,再加上近景、远景、特写等摄影技巧的运用,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信息传达得生动而形象。

除此之外,灾难新闻图片整体体现的悲剧也是一种美:或展示人撕心裂肺地痛哭,或呈现受伤的肉体,又或是记录已成废墟的家园……人们的情绪在经过这一系列的宣泄后,得到的是对生命意义和本质认识的升华,是对生命无尽的崇尚与敬畏,这样一种悲剧美更有深层次的意义。

二、灾难新闻图片的美学元素

“《华盛顿邮报》原发行人玛格丽特说过:‘新闻图片是以无可争辩的新闻事实,先征服你的眼睛,再征服你的心灵。’”[1]这种由视觉接受到心灵产生震颤的美学体验,是基于图片内容和表现形式中的美学元素而产生的。在这里,我们以新浪网图片频道鲁甸地震专题为例,从内容和形式入手,分四个方面呈现灾难新闻图片中的美学。

(一)追求真实之美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对图片来说同样适用,缺乏客观性、真实性的图片就不能称之为新闻图片了。我们从新浪网图片专题中大致可以发现,51幅组图的主题或是惊心动魄的灾后现场,或是官兵夜以继日抓紧时间实施救援,又或是在地震中失去了至亲的民众,这些人、事、物、景,都是真实存在的,都是活生生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例如,名叫杨正巧的女孩因失去哥哥而哭泣;再如救援官兵不停歇地在废墟中开展搜救工作……女孩的眼泪是真实的,倒塌破碎的房屋是真实的,地震给人们身体和心灵造成的折磨也是真实的,这些真实的图片带给人们的是真实的感动。

(二)颂扬生命之美

在灾难事件中,最不能避免的就是生命的消失。我们没有“庄子妻死而歌”的洒脱,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失去家庭中的至亲无疑是最大的痛苦,任何人都无法忍受这种生离死别。而在这些逝去与活着之间,愈发能让人觉得生命的脆弱,能感悟到其弥足珍贵带来的美。

除了生命的缺失,灾难还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不屈与顽强,看到了救灾中的众志成城,看到了苦难面前人性的光辉,这也是一种美。在鲁甸地震中,有在废墟下被埋50小时甚至67小时后,成功被救出的两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有在地震废墟中急切寻找主人的小狗;有冒雨为灾民送物资的志愿者;还有因连续十几个小时工作而晕倒的战士……这一切彰显的都是灾难中生的希望,都是每个小小的个体在巨大苦难面前不气馁、不放弃的坚强,这是对生命之美最感人的阐释。

(三)刻画细节之美

新闻图片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很多时候往往抵过千言万语,也就是所谓的“一图胜千言”。要达到这种效果,图片的表现形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图片的构图、色彩、景别等。要呈现这种表现形式的外在美,除了要尊重事实,也离不开摄影记者的技巧和审美观。

在灾难新闻中,大多数图片或直截了当铺陈,或对比反衬突出,通过对人、物和环境三者之间的表现使图片更直击人心,这些都离不开对细节的表现。在地震专题中,有幅图片是被压在废墟中小孩手部的特写,被虚化的背景是散落在地上的衣物,被突出的是小孩伸出的满是灰土的手,指甲也因手臂被压太久没有了血色。这样一幅特写,让人顿生悲悯之心。还有一幅图片是名叫付举贤的小朋友,怀抱着小猫在临时搭建的雨棚内休息。这幅图片同样采用虚化背景来表现细节。不同的是,图片突出的是逃过一劫的人和动物和平相拥而睡,是活生生的个体在大灾难后得到的片刻宁静。这样的特写,带给人的是内心的慰藉与生还的欢喜。

作者简介:郭湘颖(1993—),女,湖南浏阳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学。

(四)展示震撼之美

灾难事件本身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和毁灭性,能造成上千人死亡,能毁坏上万间房屋,能给无数家庭带去苦难与悲伤,能给人留下永久的心灵创伤。触目惊心的场面、逝去的生命总能给人带来巨大的内心冲击,产生震惊、恐惧的情感体验。这样悲伤的体验是一种震撼,如在组图《航拍云南鲁甸地震灾区》中,呈现的是高空视角下被毁坏的房屋、被滑落山体截住的河道,到处都是破碎的砖石瓦砾和屋顶。这样的全景,让人不得不为之一震。除了“负面”的震撼,前文中所述的生命与苦难的顽强抗战,以及为救灾而晕倒的英雄人物,他们带来的是鼓舞人继续前行的动力,是对悲情力量的升华,是崇高与庄严的情愫,这更是一种震撼美。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其实可以发现,在灾难新闻中,图片带来的美学体验有时候往往比文字更有感染力。人们在看待生与死的较量中,更能因这体验而正视灾情与悲剧,化悲情为力量。

三、灾难新闻图片的失范

通过分析专题中的新闻图片,我们从内容上主题的真实、形式上对细节与震撼的表现呈现了美学元素。但图片如此之多,并不是每张都合格,不是每张都能带给人们美的体验。美,建立在真与善的基础上,是真与善在实践中的形象体现。而由于灾难事件的性质以及摄影记者对图片的表现形式,其中难免会出现失范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真而不善。善是一种合目的性,“是主体在实践中本质理论的肯定性实现,是现实对主体所具有的功利性质”。[2]它是美的前提,但不等于美。在灾难新闻中,大有为吸引注意力而过多表现血腥场景、为增加点击量而不顾受众感受的图片。图片虽真实,却没有善意与人文关怀,这样的图片是无法给受众美的体验的。二是善而不真。真是一种合规律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灾难新闻中,媒体的报道在展现“忧”的同时,更多地是以“喜”带给人们向前向上的力量,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因此,很多时候往往出现负面新闻正面做的语态。例如,在组图《救灾官兵用浑水泡面充饥》中,有5张图片是表现救援官兵“浑水吃面”的场景。“浑水吃面”的图片最先来自腾讯网,但在新浪的专题中图片上的标识已被去掉。除此之外,国内一些主流媒体对于“浑水吃面”的争执也使事件性质发生了改变。本是救援人员为救灾的奉献,却成了媒体同行相互指责的闹剧。

在灾难新闻中,适度地展示苦难可激发人们的悲悯之心,引发人们对灾情的思考。但一旦越过界限出现失范问题,反而会弄巧成拙,加剧人们心灵的创伤。因此,媒体在发布、转载新闻时,要尽量避免失范,达到真善美三者的统一。

四、结语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图片要带给人们的并不仅仅是呈现感官刺激与灾情实况,更应以进步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对灾情进行积极思考,能理性地处理情感诉求。如今处于新旧媒体融合的大环境,对新闻图片的美学追求已不限于报纸、电视范围,而是早已扩展到网页和手机App上。由此,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更应当充分认识并利用图片本有的美学特色,弘扬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在引导舆论、稳定社会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1] 冯菊香.突发事件中新闻图片报道的准则[J].广东: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02):126.

[2] 季水河.美学理论纲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81.

[3] 孟玲.视觉文化传播时代新闻摄影的审美趋向[J].浙江: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04):26.

[4] 陈福锋.审美界面上的灾难新闻[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4:5-7.

[5] 陈小燕.论灾难报道中悲剧性图片新闻的审美价值与表现策略[J].新闻界,2009(06):99-100.

J419.1

A

1674-8883(2016)12-0070-02

猜你喜欢
鲁甸灾难美学
仝仺美学馆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雷击灾难
环球时报(2022-08-08)2022-08-08 15:15:24
盘中的意式美学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6
纯白美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妆”饰美学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
灾难不是“假想敌”
让我轻轻地把鲁甸拥抱(节选)
目击
从鲁甸地震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进步
大坝与安全(2014年4期)2014-02-28 02: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