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萌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0000)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看网络舆论监督
杨雨萌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400000)
舆论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网络时代,研究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舆论监督,如何正确运用网络舆论监督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观点对中国网络舆论监督现状进行分析,揭示网络舆论监督的本质及特点,并指出目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不足之处。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网络舆论;舆论监督
马克思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指出,为了解决基于“私人利益”引起的“私人的信念”对管理机构和被管理者的干扰,“管理机构和被管理者都同样需要有第三个因素,这个具有公民头脑和市民胸怀的补充因素就是自由报刊”,[1]强调自由报刊舆论监督的重要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批评和监督是报刊的主要职能,同时指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马克思认为,舆论监督的主体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新闻机构,而是工人群众,舆论监督的本质是广大人民通过报刊对社会进行监督。
网络舆论从广义上来讲,就是依靠网络作为传播渠道而形成的舆论,或者说公众通过网络传播媒介而形成的舆论;从狭义上来讲,网络舆论是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与论坛及新闻跟帖所共同反映与形成的多数一致的意见。[2]由于网络载体的特殊性,网络舆论监督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监督方式多元化
网络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变革,传统的舆论监督方式变得多元化。在天津塘沽爆炸事件中,各大媒体官方微博第一时间发布了爆炸消息,在随后的报道中融合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介进行报道。同时,“网络新闻还能够以接受搜索、访问的方式来给用户提供一个主题资料库,或总体意义上的信息仓库”,将事件的完整信息传递给受众,让监督更加全面透明。人民网开辟专题评论区,网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讨论。
(二)监督快速便捷
网络舆论监督中的快,一是指网络信息传递速度快,二是指网络监督的敏锐性。网络依托于数字化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信息,舆论能尽快传递集中。由于无需经历传统媒体严格的审核和把关,网络信息的发布快速及时,公众能在第一时间进行监督并发出声音。中国舆论监督网的站长李新德说:“网站开办以来,监督的案件影响较大的有山东济宁下跪副市长案;山东单县未婚女被强制放节育环案。”[3]这类网站为舆论监督类的文章提供了平台,其时效性和便捷性都是传统舆论监督所不具备的。
(三)信息交互充分
网络的交互性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传统的舆论监督依托于报刊,意见和观点被间接表达,很容易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偏差,同时也很难收到被监督者的回应。网络舆论监督使得信息的交互更充分,同时也密切了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联系。在孙志刚被殴致死案中,网民的舆论监督促使有关部门对案件予以重视,案件的解决进程受到关注并引发热烈讨论,直接推动了《城市收容法》的废除。
(一)匿名性下的网络暴力
马克思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中提到:“不署名不仅可以使作者自己,而且还可以使读者更加公正、更加自由。”网络舆论监督主体广泛,自身素质良莠不齐,匿名性在带来网络舆论监督民主自由的同时,也会带来网络舆论监督的滥用,催生网络暴力。
从2008年“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开始,中国的网络暴力层出不穷,“人肉搜索”成为常态。2015年4月21日,嫩模杨又颖被网络暴力迫害致死事件引发网民关注,其哥哥接受采访时表示,妹妹自杀与无法忍受网络霸凌,尤其是与脸书上的网络暴民言语攻击有关。而女司机变道被打事件中的女司机则遭遇了“人肉搜索”,个人信息被曝光,多项隐私被揭到了网上,对其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网络的发展以及人民民主、监督意识的提高使得网络舆论监督被广泛使用,但情绪化、暴力化的倾向会导致网络舆论监督的滥用,给他人造成伤害,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二)监督效果的弱化
《正确开展批评,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节选)》一文中指出:“新闻单位的批评,不能追求数量,重点是着眼于问题的普遍教育意义,着眼于批评的准确性。”网络的个性化使得官方和权威机构的影响力被弱化。传统的舆论监督依托于报刊,经过严格的审核,质量得到保证,具有权威性;而当下,网络舆论监督中共识的达成日趋困难,缺乏公信力和深度的舆论无法对公共事务形成指导和监督,舆论监督的效果也因此大大削弱。
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中把关人的缺失,信息真假难辨。传统舆论监督中的把关人力求信息的真实可靠,而如今,面对繁杂无序的信息,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难以形成准确的舆论,也无法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网上流传的所谓“苏府办〔2015〕77号《关于加强机关内部管理严禁在工作时间炒股的紧急通知》红头文件称,要求各级领导要加强对本单位本部门的监督管理,认真贯彻落实”的新闻很快就引起群众对政府部门的监督,但此消息很快被证实为假新闻,网络舆论监督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力量,反而引起了混乱。
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需要政府、网络监管与群众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信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监管力度的加强、网民自身素质的提高,网络舆论监督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途径。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8.
[2] 蒋乐进.论网络舆论形成与作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0-14.
[3] 蒋玉生.中国舆论监督网站的调查与思考[DB/OL] . http:// www.360doc.com/content/11/0225/20/835502_96132158.shtml,2011-02-25.
G210
A
1674-8883(2016)12-00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