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翰琪 许鹤林 曲 珊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清末民国时期学制的演变对基础体操课程教材中轻器械体操教学的影响
赵翰琪 许鹤林 曲 珊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本文整理出清朝末年到民国年间的体操类教材,按历史背景、基础体操教材的演变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出轻器械体操课的差异及演变过程。
清末民国 学制演变 轻器械体操
清末以来我国的学制变迁有着系统的变化,在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也在随之改变。
1890年第一本关于学校体育方面相对较为系统的体育教材被运用在了学校体育课程学习中,此时的社会由于清朝末年学制的初步确立,使当时背景下的学校明确规出了定大学、中学和小学,分级分科,逐渐递升,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为我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我国虽然有了近代新式学校,具备了近代学制规模,但是还没有完整的近代学校系统,所以在体操的学习中还是主要以兵式体操为主。
我国有系统的近代学制,是从1902年,清朝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后被张之洞等3人另行修改的《钦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开始的。在此之前,我国虽然有了近代新式学校,具备了近代学制规模,但是还没有完整的近代学校系统,《壬寅学制》完全是抄袭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日本的学制,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社会的产物,具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属性。其中封建复古倾向尤为浓厚,突出表现在各级各类学堂中读经科目占很大比重、女子教育在学制上没有地位、对各级学堂毕业生仍给予科名出身奖励等方面。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学部成立后,在《壬寅学制》完全抄袭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日本的学制,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社会的产物,具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属性的基础上满清政府对学制改革颇多,如:为年长失学者和家贫无力入学者设立半日制简易识字学堂,免收学费和免费发给书籍;设立女子小学堂和女 子师范学堂,初等小学堂实行男女同校;中学堂分文实两科;初级师范学堂设临时小学教员养成所和单级教员养成所;优级师范学堂设预科1年,本科3年;在各级各类学堂中,减少读经科目。这些改革在当时都具有进步意义。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大转变。随着政体的变更,学制也相应改变。1912年教育部成立,在北京召开临时教育会议,重订学制,是为《民国学制》并且对学习等级也改进了很多。
1890年体操成为学校教育的课程,并且此时清政府想要通过体操教学来强化人民体魄,及锻炼力量;1890年的《幼学操身》就是主要是以儿童学习为基准,提高儿童精神能力,让他从年轻时强壮,提早强固,以任重而道远为目的,当时社会已经意识到从小培养孩子的体质的重要性。
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下1906年的《新撰高等小学体操教科书》作者为日本川濑元九郎等人,这本书的教学目标是增身体之强健,练刚勇之英气,历勇往之气,养坚韧之力并且使学生心理上能活泼之精神、敏捷之智能,养爱国心,养尚武之精神且使之运用策略,沉着,协同相助友爱,养优美之情趣,练习注意力,晓以爱惜公物、遵守纪律之义。
1936年民国时期,民国政府对学校教育又做出了大的变革,在体操方面教育的目标也更加的细致,在1936年《初中男生体育教授细目》一书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体操教育目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强身健体,而是升级为: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建设国家所需的强壮体魄,适应社会。对学生身体方面的教学目标为完成指定的任务,掌握所学运动的基本技能,灵活运用所学技能,增强体魄,培养坚韧之力。对学生心理的教学目标为:对学生身心健康,生长发育有帮助,排解学生学习压力,提高学生自信。
1890年的《幼学操身》整本书中共配图32幅,在当时已算较为清晰、形象的再结合文字形容,使学者听或看都可以清楚地了解书中意思。书中内容主要以文言文为主,教学的内容都相对基础,针对的学生为小学学生,主要以基本的跑、跳、爬为主来完成一些动作或动作组合。
1903年,社会的历史背景《壬寅学制》完全是抄袭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日本的学制,所以在体操的教材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同年所用的体操教材《蒙学体操教科书》初等小学堂学生用书,整本书的学习都是具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属性,这本书主要以教授小学生的体育课程为主,在轻器械的运用上没有显著的教授,以徒手体操以及学生课堂中的队列队形为主要教授内容,对学生教授的内容也是较为简单,以锻炼身体为主要目的,并伴有半军事化练习。
1906年的《新撰高等小学体操教科书》整本教材的课程内容以军事体操为主要练习方向,以水平棒、吊索为主要的轻器械运用练习项目,使学生从小学开始接触军事用途的器械从而锻炼发展其能力,也能体现出当时社会对军事发展的重视,并且积极地学习国外的课程教学技术,使清朝末期的教学学制有了新起点。
在1936年民国时期的这本《初中男生体育教授细目》共有三册,从社会角度看民初学制同清末学制都源出于日本,没有什么根本区别,但1915年民国政府曾依照德国学制制定教育课程教材,所以在《初中男生体育教授细目》以及《初中女生体育教授细目》中可以看出课程教材内容已经不再拘泥于体操,兵式体操的范畴,而更多地是接触西方国家的体育运动项目,但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为了准备战时需要,这套教材增加了部分军事训练的内容,当然这些内容和民国初年的兵式体操不一样,主要是战时的一些自我防护、自我就救助的技能,以及适应战争时期需要的身体锻炼的方法等。体操只是占了体育课程中的一小部分,课程为学生课堂体育的教学指标,按年级分开,各年级学习内容不同,但高低年级间会有相关内容的练习,本课程按男女分开学习,各自学习的内容方式不同,男生主要以田径,球类,力量类,体操类等为主,女生主要以,舞蹈,技巧运动,垫上运动,体操等为主,以各学期每周教学进度来安排教学内容,调理清晰,便于参照,由浅入深的教授学生,使学生全方面的学习接触各项体育内容。
同年民国政府不仅制定了初中男、女生的体育教材,也出台了《高中男生体育教授细目》教学的主要方向及基本目标都没有改变,并且高中教授细目延续了初中教授细目的课程内容,进一步延伸教授学生初中所学内容,但是在这基础上还增加了难度,由个人练习升级为双人练习而且还涉及到了表演展示内容,对于高中男生来说也是多了一种新鲜的学习内容,对身体的锻炼也有着很大的提高,除具有徒手体操之功能外,对于力量、勇敢、耐劳之训练尤具特效。
1890年的《幼学操身》在轻器械体操的课程中运用的器械主要为棍棒,以简单的棍棒运用为基础,同时结合哑铃的运用来强化体魄,锻炼力量。内容简单,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哑铃为辅助器械来进行身体练习相对较难,也不利于儿童的身体发展,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属于太急迫的想要强化国家人民体质了。
1906年《新撰高等小学体操教科书》中的课程以军事体操为主要练习方向,以水平棒、吊索为主要的轻器械运用练习项目,使学生从小学开始接触军事用途的器械从而锻炼发展其能力,也能体现出当时社会对军事发展的重视,并且积极地学习国外的课程教学技术,使清朝末期的教学学制有了新起点。
1936轻器械体操的器械主要为药球操,主要以持药球完成体操套路,近似于现代的持轻器械广播体操,由于此书课程内容面向的方向为初中学生,所以在选择轻器械时应是考虑到学生兴趣及年龄而规定为药球,由于药球的制作简易,重量大小适中,学起来相对简单,孩子对球类更感兴趣,所以在初中学生的轻器械体操课程中选择的器械为药球。在此也可了解在民国时期的教育安排中教学内容已经将男生女生的体育课程分开进行了。向较于1890年的幼儿轻器械体操练习此时的教材显得又太过轻巧,在轻器械练习中没有起到明显的强健体魄的作用。
在《高中男生体育教授细目》教材中可以看到轻器械体操中所运用的轻器械同样为药球操,但是在这基础上还增加了难度,由个人练习升级为双人练习而且还涉及到了药球操的表演展示内容,并且增加了铁球操的课程练习项目,铁球操相对于药球操来说重量有所增加,并且也有双人练习的内容,对于高中男生来说也是多了一种新鲜的学习内容,对身体的锻炼也有着很大的提高,除具有徒手体操之功能外,对于力量、勇敢、耐劳之训练尤具特效。
在清末民国时期课程学制的产生与发展,是我国体操教育教材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也为基础体操课程教材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源泉;清末以来我国次第出现的各类学制,是中国教育发展到不同阶段的重要标志,对基础体操教育的实际进程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学制的发展促进了课程、教材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变革,使中国教育开始摆脱自我封闭,进而逐步融入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之中。同时为基本体操及轻器械课程项目向国外学习加强基础练习提供了良好的开端,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民国时期的教学改革不仅为中国近代体操教材的编纂带来了质的飞跃,更是为中国体育教育事业基本体操及轻器械体操课程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使体育教育事业走向成熟,体操教材的进步发展,表明中国体育教育及基本体操教学已发展到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即从较多的模仿外国到更多的依据教育规律、结合本国国情的创造。从而才有了现阶段的基本体操教材。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体操教材的发展随着学制改革而稳步向前,体操教材的发展关系整个体育教育事业,所以对待体操教材事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参考和吸取国外基础体操课程的教学经验和历史上的经验,另一方面要从本国的国民国情出发,编纂适合本国教育实际的体育体操教育教材。
[1]郭三娟(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2]《幼学操身》
[3]《蒙学体操教科书》(日)坪井玄道、田中盛业著,丁锦译著,上海文明书局
[4]《新撰高等小学体操教科书》(日)川濑元九郎,手岛仪太郎著,蔡云译
[5]《初中男生体育教授细目》《初中女生体育教授细目》民国时期教育部
[6]《高中男生体育教授细目》民国时期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