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媒体为载体的隐性思政课程建设研究

2016-03-01 20:10曾燕王丽萍刑策
西藏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隐性思政民族

◆曾燕 王丽萍 刑策

以新媒体为载体的隐性思政课程建设研究

◆曾燕王丽萍刑策

高校的隐性思政课程作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随着新媒体的逐渐发展壮大,新媒体对隐性思政课程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与挑战,民族地区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着力开发校园网站、手机媒体等新的教育平台,不断提高隐性思政课程的建设水平。

新媒体;民族地区;高校;隐性思政课程

当今社会已步入新媒体时代,如在互联网、移动通讯等迅速崛起的新媒介的带领下,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异军突起并蓬勃发展起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当前,学术界对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涉猎的范围较广,如研究新媒体的涵义与特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比[1],有利用微信这一具体媒介拓展教学空间,搭建思想教育新阵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有借助新媒体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全面构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3]研究中阐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新媒体发展的新思路,研究范围涉及到思政教育的宏观层面,没有涉及到思政教育隐性课程的相关内容,对民族地区高校隐性思政课程并未作出深层次的调查研究。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里,民族地区有其独特性,新媒体日渐兴盛,对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程的影响重大,笔者希望利用以新媒体为载体促进民族地区高校隐性思政课程的建设。

一、隐性课程内涵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不仅包含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显性课程,还包含对学生有潜移默化影响的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以一种间接的、暗示的、无意识的方式,长时期地影响学生的情感、不断调整学生的行为、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积极性,其中包含着显性课程无法替代的重要教育功能。[4]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教育方式的隐蔽性与渗透性;二是教育手段的广泛性与普遍性;三是教育效果的长久性与愉悦性。

高校思政课程不仅担任着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学科性任务,更承担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等德育性重任,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还要负责民族团结教育,具有特殊的课程性质,与其他课程在教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认为:隐性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比显性课程来得更为有力。[5]可见发展民族地区高校隐性思政课程并发挥其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媒体对民族地区高校隐性课程带来的变化

“新媒体”这一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G·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来的。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播速度快,拥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高校隐性思政课程带来了机遇与发展,同样也带来了困难与挑战。

(一)新媒体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是一个全球性的信息平台,拥有巨大的容量空间和丰富的信息,它以超强的传播速度,向大学生提供了多姿多彩的隐性思政课程信息。利用新媒体,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与大学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可以了解到国家的政策、大政方针和国内外时事新闻,极大拓展了隐性思政课程的广度,同时增加了内容的可选择性。加之新媒体的特性,可以将思政课程中以往难以用言语形象表达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内容,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维形态进行展示,充实了内容的多样性,同时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

以往隐性思政课程受制于传播条件,只能通过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来进行,传播效果差、传播信息有限、受众面较小等因素一直是其传播的瓶颈。新媒体打破了以往传播的瓶颈与闭塞的空间,汇集全球资讯并可即时报道,使传播不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笔者在民族地区高校长期担任思政教师,通过与学生座谈和走访调查,发现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而且信息获取渠道主要以手机为来源,这样,以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传播范围几乎覆盖了所有大学生,这个一个开放的、高效的传播空间。使隐性思政课程传播更加迅速,辐射力度更强,覆盖面更广,可随时随地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政课程教育,极大提高了隐性思政课程的传播效率。

(二)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为隐性思政课程带来了巨大发展空间,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同样为隐性思政课程内容带来了一些问题。新媒体包含有海量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很多同学表示在网上经常会看到不良内容及虚假广告,这使得隐性思政课程内容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增加了大学生分辨真伪的难度。这些不文明的信息,不利于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对大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因此新媒体时代下,隐性思政课程内容的筛选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利用新媒体为载体的民族地区高校隐性思政课程建设

得益于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把新媒体作为民族地区高校隐性思政课程建设的传播载体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民族地区高校无论是从地域上还是生源结构上都具有典型的特殊性,再加上民族地区一般处于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笔者在调研期间发现,民族地区高校各方面利用新媒体的举措还不到位,例如校园网内容单一,只有学校相关新闻,其他方面涉猎较少;学校没有开通官方微信、微博等账号,以手机为载体的传播渠道尚是空白;学生对新媒体建设诉求又比较强烈,因此需要多方面完善,笔者以为建设好校园网站和手机媒体,这是一个易于操作有效的办法。

(一)校园网站

校园网站是学生了解校内资讯最方便快捷的门户窗口,涉及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大学生对其使用程度较高,民族地区高校要抓住校园网站的平台作用,在建设校园网站时注意增加其内容丰富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创建校园文化活动窗口。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民族地区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除了在校园网站上发布校园新闻,还要及时跟进校园文化活动信息,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使校园网站成为展示大学生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通过校园网站平台多层次展现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与民族地区高校的民族特色、少数民族历史相结合,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民族团结。同时,借助校园网站平台展示好人好事,拓展榜样示范区,增强榜样的力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第二,开设学术前沿板块。在学术前沿板块,开设各个学科专业的学术讲座并及时跟进最新学术动态,使学生及时捕捉到最新学术资源,同时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第三,开设校园论坛。校园论坛是大学生交流思想,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在论坛里,一方面,学生通过互助交流可以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扩大交际范围,另一方面,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学术思想,逐渐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论坛里还可以定时发布一些校园兼职、失物招领等服务性信息,增强大学生与校园网站的联系。隐性思政工作者要时刻关注校园论坛并加强管理,及时删除不良信息,通过校园论坛,时刻了解大学生交流中遇到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总之,要充分利用并发挥好校园网站的门户作用,通过开设校园文化活动窗口、学术前沿板块和校园论坛等方式,使新媒体作为民族地区高校隐性思政课程传播载体的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二)手机媒体

智能手机在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范围是有目共睹的,这同时也为把手机作为载体的隐性思政课程推广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并利用好手机作为隐性思政课程推广的平台。

第一,在微信、QQ上搭建交流平台。笔者调研发现,在民族地区高校中,使用智能手机的学生都在使用微信、QQ,作为常用通讯软件,在使用这些软件进行交流的同时,会浏览大量相关信息。隐性思政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些软件作为平台,建立微信、QQ公众号,定期推送思政新闻、民族团结的内容,同时附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诙谐趣事,大学生在浏览这些内容的同时,也会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切记孤立发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避免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

第二,利用微博的影响力。微博是一种新兴的社交平台,其“关注、评论、转发、点赞”功能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高校可以建立官方微博,利用微博渠道发布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团结的相关内容以及充满正能量、趣味性的文字、宣传片等,通过学生的“点赞”、“评论”“转发”等行为,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在微博上发起话题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及时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

第三,开发校园手机客户端。学生在使用手机时,更多情况下是对手机软件的使用,因此开发校园手机客户端十分必要。校园手机客户端可开设多个模块,定制内容发送给学生。在课堂教育方面,开通名师课堂,上传教师经典讲课视频,让学生把课堂装进手机,随时随地观看视频,接受课堂教育。在阅读方面,根据不同学科推荐相关书目,开展读书活动,征集学生读书心得,师生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做点评和总结,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心理咨询方面,开通网上心理咨询通道,让学生与老师随时随地交流,不仅解决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还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其他方面,定期发送校园手机报,把校园资讯第一时间发送到每个学生手机上,还可以把学校相关考试(如英语四六级)的时间、地点安排和注意事项等发送到手机客户端上,及时提醒学生。另外还可以设置音乐点播台,通过点播音乐、发送祝福等形式促进学校营造团结互助的氛围。

在新媒体时代下,民族地区高校面对新的教育环境,其隐性思政课程教育方式也要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前进。高校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资源优势,利用新媒体这一传播媒介,以校园网站、手机媒体作为开展思政课程的新平台,不断拓宽思政教育的传播途径,使民族地区高校的思政课程建设体系日趋完善。

[1]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出版社,2012.

[2]刘洋.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析[J].科技论坛,2016(3):171-172.

[3]麻丽.新媒体视域下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J].教育观察,2016,5(09):10-11.

[4]何云峰.隐性课程的理论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30(02):50-52.

[5]Power,C.&Kolberg,L,Using a Hidden Curriculum for Moral Education,The Education Digest,Vol.Ⅲ,No.9. May.1987.

※2016年思想政治专项课题SZZ201603《论新媒体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思想课程的隐性作用及探索研究——一西藏大学为例》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1,3西藏大学思政部2西藏大学宣传部

责任编辑:张暇

猜你喜欢
隐性思政民族
我们的民族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