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杰 郭孟伟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模式探讨
◆董文杰郭孟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活水源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突出的问题。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灌输理念为理论基础、以增强文化认同为价值追求、以契合实际为内容遴选原则,积极探寻一条适合西藏高校特点的融合模式。
中华传统文化;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因此,高校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活水源头,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然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较为深入且充分,也基本达成了共识,但对怎样融入的问题却依然十分突出。对此,我们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主题,试图探寻一条适合西藏高校特点的教育模式。
在教育观念不断革新的当下,灌输理念显得过于陈腐和不合时宜,往往被人误解和诟病。然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灌输理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先进思想观念既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自发形成,而只能通过灌输才能养成自觉。[2]列宁在《怎么办》中强调:“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3]这段话是:第一,人们不但不能自然而然地形成先进的思想观念,而且还可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形成错误的认识。这就是为什么要不断“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根本原因了。第二,先进的思想观念可以“从外面灌输进去”,即通过大力宣传和积极学习而慢慢生成。这里的“外面灌输”说明既便是先进思想观念也需要一定的外在力量才能被人们所认识、所接受;而“灌输进去”则体现了先进思想观念的彻底性和说服力。因此,灌输理念的启示在于西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因为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而放任自流,而是要坚定不移地宣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社会意识;也不能因为世界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意识观念多元多样多变而随波逐流,而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各种错误思潮;更不能因为十四世达赖集团与国际反华势力沆瀣一气打着文化保护的幌子混淆视听而听之任之,而是要表里如一地抨击以“文化毁灭论”为代表的错误言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位大学生能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才能培养出靠得住、留得下、用得上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建设者。
西藏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也要求坚持灌输理念。调查显示,西藏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但也存在着认识模糊不清或错误的问题。如对经典古籍的常识性认识的调查中,认为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籍是,336人(71.19%)选择了《论语》,而73人(15.47%)做出了错误的选择,63人(13.34%)直接选不知道。西藏高校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参差不一,藏族和汉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对四大名著的了解,尽管藏族学生的认识比例不及汉族学生,但比例都较高;然而对藏族名著的认识上汉族学生了解的很少,远不及藏族学生了解得多。这说明西藏高校多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尚未具备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可能是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也不可能是大水漫灌式的全面展开,而应该是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地重点加以灌输。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和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2015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4]其中,文化认同是精神层面的最高层次的根本认同,也是民族认同之根和国家认同之魂。我国作为一个民族众多、宗教纷呈、文化多元的国家,若没有文化认同,其他认同就难以真正的实现。然而,何谓文化认同呢?就是指从文化属性上追问和解决“我(们)是谁?”这个问题,并通过辨别和取舍将自己或群体归为某一特定客体的过程,包括认知判断、情感依附、行为选择和调整倾向等。[5]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历史使命。从历史上来说,近代以来,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不断侵略下,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变局中,多数民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产生了怀疑;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提出的从中体西用到维新改制、从民主革命到科学民主的思想也逐步否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从现实上来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和利益冲突的日益显著使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差异化的趋势,而传统文化也不断受到挑战。从文化交流而言,西方的思想文化借助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物质技术优势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他们利用文化话语霸权不断冲击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在某种程度上瓦解着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西藏区情来说,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历史人文因素形成了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而十四世达赖集团利用宗教进行的文化分裂破坏活动,也影响着西藏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为价值追求。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仅首先表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还特别表现为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调查显示,西藏高校大学生对“中华文化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这个论断,263人(55.72%)完全赞成和162人(34.32%)基本赞成;其中汉族学生98人(73.13%)完全赞成,藏族学生160人(50%)完全赞成。对“藏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352人(74.58%)完全赞成和93人(19.7%)基本赞成;其中汉族学生111人(82.84%)完全赞成,藏族学生235人(73.44%)完全赞成。这说明西藏高校大学生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化的认知判断大致是正确的。但基本赞成的背后还意味着不十分坚定、不完全确信,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而对个别学生的错误或模糊认识要高度重视、加强教育。同时,对西藏高校的汉族学生要牢固树立起中华文化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思想,不得漠视或歧视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对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学生要全面确立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不得有地方狭隘民族主义的观念。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穷经皓首未必能窥其精髓于一二,更不可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而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同时,西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的历史任务和重要使命,也不可能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来替代。因此,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精选契合度高的内容。
第一,选讲的中华传统文化要少而精。所谓少,就是要适量,不要过多,多则食古不化;所谓精,就是要经典,不要过滥,滥则适得其反。所谓少而精,就是既不以偏概全,也不大而无当,而要达到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统一。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学习马列要精,要管用的。”[6]这就是说,学习马列主义的关键不在于读多少典籍,而在于能否抓住其精神实质,能否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同样,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在于抓住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也在于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情操修养。当然,不是说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不需要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说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第二,选讲的中华传统文化要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要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针对性地重点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和“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在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同时,完善道德品质,提升政治素养。如习近平曾引用《国语》中“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一语,若我们抓住这句话来阐释,既让学生窥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使他们明白总书记谆谆告诫青年锤炼高尚品格的良苦用心。
第三,选讲的中华传统文化要契合西藏高校大学生的实际。任何教育都不可能无视学生的存在状态,没有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教育就没有了针对性,也就失去了感染力。怎样才能契合学生的实际呢?首先,充分了解学生的前知识结构是重要的前提。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西藏高校大学生的基础性知识尚不完备,系统性知识也较为欠缺,因此,内容选择不能过于深奥,教育要求也不能不切实际。其次,高度重视具有西藏地域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若阐释终身学习理念,用《萨迦格言》中“即使明晨就要死去,今天仍要坚持学习”,可与“朝闻道,夕死可矣”和“活到老,学到老”达到同样的效果,但对藏族大学生而言,格言更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毛泽东同志指出:“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7]因此,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关注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探索。
第一,课堂讲授是基本的教学方法。依据西藏高校大学生的基本特点因材施教地开展课堂教学。面对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薄弱的现状,课堂讲授是最有效最直接最基本的方式。因为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在短时间内系统地传递出大量的信息,可让学生快速而集中地掌握某方面的知识;还可以适当地挖掘思想的深度,适时地拓展知识的广度。但要注意事前调查社会的聚焦点和学生的兴趣点,而绝不能自说自话和自娱自乐;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单纯的知识传授不会有明显的成效,随意的浏览猎奇也不会有良好的效果。同时,还要明确这种方法适用的特定情形。教材中较为集中地论述文化问题时,如《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概论》的“文化观”中涉及到“怎样认识传统文化”、“怎样认识异质文化”、“怎样看待文化交流”等一系列问题,这就可以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给予深刻阐述。当然,对传统的节日文化,可适时地介绍历史演变、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并通过感受节日氛围加深理解。如雪顿节可引申出宗教世俗化的世界趋势,端午节可挖掘出爱国主义的精髓。
第二,微课是可资借鉴的重要形式。微课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以教学视频为核心,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精彩教与学的过程,具有时间短、针对性强、内容少、主题集中、趣味大、传播灵活等特点。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我们可借鉴微课的形式,针对某一个知识点,以5-10分钟为限,精心制作成PPT小课件,或精选相关影视作品,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涉及到较为零散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时,随堂直观予以呈现。这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氛围,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解释勤学时,韩愈的“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便能显示出课堂的深邃;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介绍林则徐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能凸显出他的家国情怀和高尚人格。
第三,自主学习是重要的辅助形式。古人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传授给人以具体的知识,不如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最精辟的教育名言是:“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对于初学阶段,用灌输的方法予以合理的引导是必要的,但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关键。对大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是基于内在驱动力的学习理念,也是最重要的学习理念。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能涉及的内容毕竟十分有限,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灌输理念,不断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认真遴选契合实际的思想精华,具体分析现实情况选择合适教学形式,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2014-03-28.
[2]郭孟伟等.灌输与接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基本理念[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8-121.
[3]列宁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8-29.
[4]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N].人民日报,2015-08-26(1).
[5]王沛等.民族文化认同:内涵与结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01-107.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7]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作者单位:西藏藏医学院
责任编辑:韩秀梅
※西藏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传统文化融入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SK2015-66);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模式研究”(SZZ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