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对准群众 镜头聚焦民生
——太谷报社开展“走转改”实践活动,传递新闻报道正能量的几点思考

2016-03-01 19:42孙泰雁
新闻采编 2016年6期
关键词:走转改太谷民生

◇ 孙泰雁

笔尖对准群众 镜头聚焦民生
——太谷报社开展“走转改”实践活动,传递新闻报道正能量的几点思考

◇ 孙泰雁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旨在拉近记者和群众的距离,只有深入,再深入,才能写出有温度、有深度、接地气的好作品。坚持不懈“走转改” ,新闻舆论工作才会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向心力和凝聚力。

扎根基层 服务民生 传递正能量

新闻战线全面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引发了新闻媒体的一次大变革,民间小人物,基层老百姓,乡村大变化的民生新闻占据了大版面,大篇幅,老百姓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社会各界普遍反映,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新闻媒体与读者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新闻记者的心与普通老百姓的心更是越来越连在一起了。

太谷报作为全省唯一的一张具有国内统一刊号的县级党报,在“走转改”实践活动中,全体采编人员认真学习领会活动内涵,扎扎实实贯彻活动实质,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敏锐的嗅觉,投身“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记者进工厂,下车间,体验工人生活;进社区,坐床头,探访居民忧怨;进山区,下田间,感受农民劳苦,已经成为常态。通过与基层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手拉手,不仅锻炼了记者队伍,而且,也密切了基层党报与群众的关系,向社会各界传递了新闻报道工作的正能量,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把笔尖对准群众,镜头聚焦民生,关注弱势群体生活,不惜版面和篇幅反映群众疾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我们组织记者采访小分队先后采写了一大批关注弱势群体的现场目击新闻。去年8月19日,得知本县胡村镇敦坊村六岁小男孩温嘉宝身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了给孩子看病,家境一贫如洗。我们派出记者走进患儿家庭展开采访,亲身感受来自全村群众为拯救幼小生命组织的捐款活动,94岁高龄的董生子老人步履蹒跚地来了,怀抱2岁哺乳儿的邻村妇女来了,生活困难的低保户来了……小学教室里更是热情高涨,小学生将自己的零花钱1元、10元、20元、50元毫不吝惜地塞进捐款箱里。村委会的院子里贴满了用春联纸书写的爱心名单,其场面令人感动。在医院的病房里,患儿由于化疗头发已经掉光,精神显得十分疲惫。然而,医护人员精心的护理和周围病房热情似火的爱心行动,孩子的父母感动的泪如雨下。我们的记者先后花费7天时间,马不停蹄往返于医院和孩子的家里、村里,采访人数达到58名。采访结束后,记者淌着热泪连夜写出题为《爱心大营救》的现场新闻,26日,头版以大号黑体标题刊发三分之二版面的消息报道,同时,配发了记者现场拍摄的4幅捐款图片。文章见报后,许多市民纷纷向小嘉宝伸出援助之手,2天时间,捐款达到7万元。事后,孩子的父母和爷爷一起走进报社专程感谢记者的热情关注。这次采访,现在想起来依旧历历在目。

去年11月27日,家住城内的一名15岁山区孩子被一辆重型半挂车碾压后腹部、右股骨严重骨折,由于外伤双目失明。本报记者闻讯后,立刻赶往受害者家中,当时的场面非常残酷,在与其父母及现场目击证人进行详细采访后,记者转赴交通警察大队事故科进行了解情况,得到的结论是全部责任在对方,而对方在事故发生后一直逃避善后处理。经过认真细致的采访,记者分别以《花季少年惨遭车祸,骨碎失明生活艰难》《本报“花季少年”报道引起强烈反响,县残联为花季少年捐赠轮椅》为题在头版头条位置对该起交通事故进行了两次追踪报道。文章发表后,社会反响强烈。县政府有关领导对此事作了专门批示,县残疾人联合会特事特办,为受害少年办理了残疾人优惠证,县民政局、明星镇及社区服务中心相继为受害少年开展了一系列帮扶活动。出于媒体的大力关注和社会舆论的压力,肇事者主动上门与受害者家庭协商赔偿工作,最终,受害少年家庭得到了相应的经济补偿。

通过“走转改”实践活动,我们用一篇篇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作品传递着新闻报道工作的正能量,同时,也引发了太谷报社全体采编人员对新闻采访工作的思考。

思考一:瞄准领导关心的、群众期盼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和问题,采访报道要深入、深入、再深入。

太谷报在关注民生报道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譬如,前几年,古城广场建设由于种种原因留下了半拉子工程,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严重影响了市民的出行和城市形象,群众对此意见非常大。针对这一问题,记者对城市建设部门和环境卫生部门以及规划部门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并精心策划了头版一个整版的题为《美洋洋:农民文化广场游客留倩影》《脏兮兮:古城文化广场垃圾堆如山》的正反两条消息报道,同时,配发记者短评《落差的反思》和两幅对照图片。文章见报后,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在报纸版面空隙作出重要批示,当天上午,召开专题城市建设、环境卫生等部门工作推进会,对有关部门慢作为进行批评。下午3点,县领导亲自打电话约见本报记者,对记者积极帮助政府有关部门发现问题、推动工作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记者大胆对各有关部门工作进行舆论监督。报道见报第二天,堆积如山的垃圾得到全面清理,群众对此交口称赞。该篇报道以高票获得太谷县十佳新闻作品和晋中新闻奖。再如,针对城市道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报记者采写了题为《市民对城区道路建设有三点期盼》,文章提出了一盼改造工程安全措施要加强,二盼工程进度要加快,三盼城区小街小巷环境卫生要集中整治的建议。文章见报不久,城建部门、环卫部门以及施工单位虚心接受媒体舆论监督,及时采纳3条建议,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改。

在“走转改“活动中,太谷报先后刊发了一系列由记者采写的“记者走基层”的新闻作品。如报道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的《带着微笑常回家看看》、报道邻里之间关系的《刘大娘的烦心事》、报道省特级劳动模范下岗创业的《生活惟有更加热爱》、报道蔬菜大棚种植能手名声远扬的《草莓大王的“外遇”》、报道山西农业大学红枣教授帮助群众治理红枣霉病的《教授枣园传经忙》、报道20名摄影家协会摄影师大年初一免费为山区群众拍摄全家福、全村福的《大年初一的约定》等等。

这些来自生活最基层的作品,语言朴素,文风清新,短小精干,受到了基层读者的广泛好评。同时,也多次得到山西日报、山西工人报审读老师的书面通报表扬。这些鲜活的新闻,给读者提供了美味的精神食粮,无愧于深入、深入、再深入采访作风的结晶。

思考二:春江水暖鸭先知。记者既要做社会活动的记录者,也要做社会活动的实践者,必须身入、心入、情入。

记者只有深入到生活的最基层,才可以了解到民生、民情、民怨在哪里。因为民生、民怨、民情都在基层,在地头,在偏远的角落里,在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里。走下去,走近他们,才能真正了解民需、民想和民愿,才能真切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倾听他们的诉求,才能快乐着他们的快乐,悲伤着他们的悲伤,才能更好地把百姓的呼声准确及时传达上来。不到基层去,总是隔着玻璃窗,眼睛看不清楚。不到基层去,从材料到材料,思考就不够深入。不到基层去,通篇干巴话,表达就不够到位。不到基层去,冷暖不相知,感情就不够投入。实践证明,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是记者用脚在基层走出来的。

思考三:记者要肩负历史使命,努力做党的政策和民情民意的桥梁、纽带。

新闻媒体作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而且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新闻记者也同样肩负着传达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反映社情民意,百姓心声的重任。那么,如何能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达到基层不走样,传达到百姓心中暖民心;如何及时将群众疾苦,百姓诉求反映到相关部门得以解决,“走转改”给出了最为正确的答案。那就是,新闻记者一定要当好“二传手”,认真做好党的方针、政策的下达宣传,全力做好基层群众民意、民怨、民生的上传。

实践证明,笔尖对准群众,镜头聚焦民生,新闻工作者才会把根深深植于人民群众这片肥沃的土壤,才能将新闻报道工作的正能量传递给千家万户,新闻舆论工作才会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提高舆论工作的引导力,为赶超、跨越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鼓舞干劲的、呐喊助威的舆论氛围。

(作者单位:太谷报)

(责任编辑:青安)

猜你喜欢
走转改太谷民生
太谷任村乡:小萝卜做成大产业
鑫炳记太谷饼:老字号焕发新生机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太谷)论坛成功举办
太谷:挑起总书记惦念的“金扁担”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故事细节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