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宇华
(作者单位:中山广播电视台)
真诚
——播音员主持人话筒前的重要状态
牛宇华
(作者单位:中山广播电视台)
摘 要:真诚,即真心实意,坦诚相待以从心底感动他人而最终获得他人的信任。本文所讲的真诚,是电视受众能够感觉到的真诚。真诚,让人感觉被尊重,使主持人和受众之间产生共情。同时,这也是主持人对自身职业珍惜和敬畏的体现,能让真正热爱它的人习惯成自然。细微之处见精神,真诚无处不在,但真诚也不是毫无原则的。有原则的真诚,不等于没有情感控制,或情感控制不到位,它也不等于毫无保留地说实话,语言不是真诚的唯一表达方式。
关键词:真诚;共情;敬畏;播音员;主持人;话筒
百度百科对“真诚”一词的定义是:真心实意,坦诚相待以从心底感动他人而最终获得他人的信任。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需要真诚。直接交流,比如,面对面交谈、朋友间聚会、打电话聊天等,双方能直接进行言语上的信息交流,以一对一、小范围多对多较为常见。间接地交流,比如,听收音机,更多地是一对多(即播音员主持人对受众)或者多通过一对多(即通过播音员主持人把信息传递给更多受众)的方式,这种间接交流在广播中处处皆是。体现广播的人性化、大情怀,培养听众的粘性,真诚必不可少。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讲的“真诚”,既包含了百度百科中对“真诚”的定义,又不局限于此,讲述了从实际收效角度出发(效果论)的真诚,也就是受众能够感觉到的真诚。
真诚的交流语态,无论其表述方式是愤怒还是温柔,是直白还是婉约,是平铺直叙还是夸张形容,都可以给受众一种亲切的感觉。这种亲切的语态,使对象感的获得更为真实。
笔者从事广播事业,第一个工作任务就是负责工作日夜间倾谈类栏目《爱在他乡》(现更名为《家在中山》)的直播。那时笔者对电台、栏目和受众并不了解,也不清楚如何合理安排和设置栏目,甚至笔者不知道如何让自己放松下来,从而在广播中和听者自然交流。那时,笔者回想起自己曾听过的一些同类型的品牌栏目,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千里共良宵》,主持人青音(已辞职)真诚的话语曾深深打动笔者,每个字都像是肺腑之言,可谓字字珠玑,尤其是那句“我是青音,你是哪位呢”,让听众有一种想和她说话的冲动。笔者开始思考这背后的原因,笔者认为,除了认真周全的备稿之外,真诚带来的亲切感黏住了不少听众的耳朵。笔者刚刚接手《爱在他乡》栏目时,收听率和市场占有率极低,笔者需要快速找到提升栏目收听率的法宝。反复思索后,笔者认为,即使所有的备稿无法直抵人心,但宽容而敏锐的听众仍能听到播音员的努力和真诚。于是,短时间内,笔者得到了爆发式的听众反馈,当时的栏目互动方式——QQ群,无论开通几个都瞬间爆满。
共情,就是同理心。急听众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倾谈类栏目常常会面临各种复杂的情感问题,有的还牵扯到道德、法律、社会伦理等各方面,主持人不是心理学家,也不是社会评论员,在直播时往往不能做到快速、深刻的反应和精准、全面的表达。此时,依托媒体优势,连线或提前采访各类专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辅以个性化表达,既能帮助听友答疑解惑,又能让听友感觉自己的心情有人懂。
真诚的交流,可以让人在一定程度上放下紧张和不安,以及“下个问题问什么”之类无谓的思考,让信息互动更为顺畅和自然。值得一提的是,真诚的交流不只表现在线上的直播过程中,线下互动也尤为重要。让听友感觉到被关爱和需要时你一直在,这很重要,线上线下的心灵关怀,总比只有直播时才互动更为持久,它甚至可以成为线下做活动时,听友热情参与的法宝。
从听者的收听感受出发,表达至关重要。具体来分,有整体把握和细节处理两个方面。
整体把握,从宏大处着手,即作品或一段表达的基调,它是情感状态和语言状态的综合体现。所有微小的语句雕琢,如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均体现在极细微处。而把作品或一段表达打磨精致,就能体现出每一处微小的变化。
笔者认为,情感把握尤为重要,能够让听者产生情感共鸣,是广播在快餐时代培养听众粘性的最重要的方式。笔者和夜间倾谈类栏目《家在中山》的相处仅5年有余,在每个工作日1小时的语言表达中,无法将很多内容表达处理到技术上的极致,但依然有大批听友对该栏目产生情感共鸣。不得不说,栏目内容很重要,而情感的把握和共鸣,基于内容又高于内容本身。
一位前辈曾说:“刚参加工作时,对这个职业充满了敬畏之心。”事实上,对职业的敬畏之心不仅表现在刚参加工作时,更应表现在在职时的每时每刻。2015年11月29日,笔者专程去广州参加广东新闻广播台庆26周年系列活动——“偏·爱”偏正中从事广播工作50年分享会。在访谈时,偏正中老师提到自己最骄傲的事情,就是从事广播工作50年来,自己从未缺席本该自己参加的任何一期节目,即便是做了白内障手术的当晚,节目也是用电话连线的方式进行直播的,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偏正中老师还强调,虽然自己年已70,但只要广大听众需要,台里觉得这匹老马还能用,他就会再坚持下去,10年、20年甚至更多。这种对职业的珍惜和敬畏,深深感染着现场每一位来宾。
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杰克·霍吉在《习惯的力量》中告诉我们,“习惯是潜意识的活动,就像人体各种软件的编程,一旦启动就按既定的程序演绎。”那些对职业、对受众长年累月怀有真诚之心的人,历经岁月的考验,被受众长久爱戴。
杰克·霍吉还提到,“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笔者认为,播音员主持人是受众的服务员,如何服务好观众和听众,真诚是块法宝。竞争是残酷的,但社会是宽容的,受众更有仁慈之心,在真诚的交流中获取成长的养分,既是对职业的尊重,又不负受众所托。把这种行为模式延续很多年,自会明白,播音员这份工作,从不只是能让自己吃饱饭的饭碗。
对于处于工作状态的播音员主持人而言,真诚无处不在,这里强调的真诚是有原则的真诚。
首先,有原则的真诚不等于没有情感控制或情感控制不到位。央视主播文静在一期讲述汶川地震感人事迹的节目中,说到了一位妈妈,用身体保护自己孩子的故事。救援人员在包着婴儿的小花被里发现了一部手机,屏幕上是已经打好了字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文静在念及这段文字时哽咽了,但语言表达清晰,真挚不做作,后面跟着的短评也用稍加哽咽的方式进行,情真意切,观众被深深感动。这段不到1分钟的视频成了有控制的情感表达的典范。
其次,有原则的真诚应是卸下防御式伪装的、摘下假面具的,不把自己藏在专业角色后面,不是在角色扮演或者例行公事,而是表里如一、真实可信地置身于与受众的关系之中。很多人曲解了所谓“直播状态”或“工作状态”,以为这样的状态就是装腔作势或卖弄嗓音、不说受众能接受的语言(即“不说人话”),这是对工作致命的误解。
另外,有原则的真诚不等于毫无保留地说实话,凡事要适度,要学会站在更高角度看问题,以大局和效果为上。真诚应是实事求是,切忌不懂装懂。
还有,语言不是真诚的唯一表达方式,它还体现在非言语交流上,如体态、目光等,真诚是内心的自然流露,不是靠技巧和造型所能获得的。
参考文献:
[1]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2]吴郁.主持人语言表达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闻闸.播音主持话语技巧训练[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