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接地气”的新闻报道
——以一篇新闻稿件的现场采编为例谈如何进行现场采访

2016-03-01 07:39李析力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现场采访忠县接地气

李析力

(重庆商报社,重庆 401147)



做“接地气”的新闻报道
——以一篇新闻稿件的现场采编为例谈如何进行现场采访

李析力

(重庆商报社,重庆401147)

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此处的实践指的是新闻采访。所有新闻报道中,现场采访都是最重要的环节。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新闻事实变为新闻报道的唯一途径。历来最优秀的新闻作品,无不是从现场采访中提炼的,要做好现场采访,是一件需要采访能力的事情。本文从笔者亲历的一篇新闻现场采编为例,浅谈如何做好“接地气”的现场采访,并最终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现场;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要想有活力、有内容,必须进入现场、实地采访,接触真实的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共识。“脚底板下出新闻”,新闻工作者坐在办公室里挖空心思,即使有再高超的写作技巧,也无法写出生动的新闻。在媒体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要抓住读者的眼球,关键在于要写出“接地气”的新闻。

笔者在报社“总编台长下基层”专题报道中,所写报道《脱下皮鞋换上雨靴“特殊村官”的4天》,得到了报社的好评。报社点评到:本报记者深入忠县,采访了该县县委书记当“村官”的4天经历,详细、生动地描写了县委书记在基层现场办公,解决农业发展实际问题和为村民排忧解难的实际案例,反映了基层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经验典型,有广泛的示范意义。稿件现场采访细致,描写人物形象丰满,凸显了县委书记扎实的作风和亲民的良好形象,这篇稿件亦得到报业集团和重庆市市委宣传部的肯定。

之所以会得到好评,笔者回顾整个报道的过程,总结出关键的两个字——现场。笔者通过对这篇稿件的采编过程进行分析,浅谈新闻报道应该如何从现场发现新闻、完善新闻、活化新闻,最终得到一篇“接地气”的新闻报道。

一、从现场中发现新闻素材、收集素材

作为报社的跑口记者,笔者写这篇稿件,从接受报社安排开始联系采写工作,时间紧迫,还没做好采访准备,与忠县县委宣传部沟通好选题,笔者就与带队总编匆忙踏上了采访行程。到了忠县,才得知忠县正按照市委要求在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县委书记刘贵忠将走村入户当4天村官,为村民排忧解难。于是,我们决定将此作为本次采访的主题。笔者认为,如果没有到忠县,而是在报社用电话沟通,很难有这么好的效果和“意外”的收获,这也是此篇稿件之所以能恰巧获得丰富的现场内容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规定”,所以更灵活、更现场。

采访主题的确定进行得很顺利,笔者与总编在确定主题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常规设想”,并决定跟着县委书记刘贵忠进行为期4天的村官行程。原以为刘贵忠到任后,会首先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研讨解决,没想到跟访的过程中,我们才发现,刘贵忠早已对忠县发展的问题了如指掌,不仅发现了问题,还对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法。刘贵忠在“村官上任”的第一天就把我们设想好的4天的报道内容完成了,这让笔者始料未及。于是,与总编商量之后,我们将采访思路由原先的4天解决一个问题调整为了每天解决一个问题,这样一来,最终的采访素材将比原先预计的大大增加,文章将更丰满、内容将更详实。

试想,如果未到现场,只是自己凭空拟定采访提纲,隔空接收对方提供的文字资料,最后的新闻报道只是一篇单薄的文章,没有可读性。也正是因为实地参与进现场,有了“接地气”的真实体会,我们才能在采访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闻素材、调整采编思路。

要想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必须从现场中发现新闻,通过切实的过程感悟,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感受,去发现新闻事件,收集新闻素材,为后期的新闻采写打下基础。

二、在现场完善并提炼新闻主题

进入现场进行新闻采写活动,为后期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真实的素材,但并非所有的新闻素材都应该写进报道中。写好一篇优秀报道的第二步就是在现场中继续完善新闻。

收集到了大量的真实素材后,对素材进行筛选,以使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句句是干货、处处是亮点,呈现出鲜明的主题,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对自己的要求。笔者对刘贵忠跟访的过程中,抓到了不少新闻点。刘贵忠深入柑橘果园进行专题调研,了解果园有关成本、收益、分销等各方面的问题,又为柑橘园的文化建设与招商方案提出建议,还不忘为这个“柑橘村”的新农村建设提出长远、完整的目标方案,仅仅4天时间就为他上任的桂花村解决了各方面的难题。笔者为了使主题突出,最后选择了4天中4件典型案例,围绕其“村官”工作,呈现了一个立体的刘贵忠。

第一天,为桂花村柑橘园牵线搭桥找分销渠道;第二天,听取桂花村“橘海花香·儿童农庄”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建议;第三天,召开银企恳谈会,解决农民贷款问题;第四天,邀请嘉宾,组织农业技术讲座,并为全村党员上党课。

通过对现场素材的选择提炼,凝练出能呈现人物的主题,精选了4个典型案例最终被写入报道。同样的现场,对素材的不同选择、对主题的不同选取,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报道,传达给读者不一样的信息。只有通过深入现场的精准判断,才能准确提炼出最典型的案例,完善新闻报道。

三、写作中活化新闻、完成报道

收集素材、选择素材之后,便是对素材的加工,没有这一步,同样完不成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对素材加工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生动的现场采写基础上。试想,如果不接触真实的刘贵忠,最终呈现的报道是否能够体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通过现场的分析判断,笔者在写作过程中认为,至少有两大要素是活化新闻的法宝:一是现场环境描写;二是现场人物描写。

现场环境描写,如文中第一天中写道:“桂花村的柑橘专业合作社基地果园在三组,一条宽5.5米的沿线公路连接果园,一条山地机械轨道从公路边通往果园顶端”。环境描写可以起到交代新闻背景信息的作用,有时也能烘托新闻事件,起到映衬效果,让人身临其境,凸显出画面感。

人物描写则更是关键,主要表现为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在此篇报道中有大量的运用。例如,刘贵忠对村民问题的询问,既刻画出了他的拳拳之心,又交代出大众关注的新闻点。再如“翻阅了儿童农庄的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突出了严谨的动作描写,增强了现场感。现场感不仅可以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事,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告诉受众这件事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它不仅用事实说话,而且用可视、可感的具体形象说话。具体形象有鲜明的直观性和证实性,对受众最具说服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从此篇报道可以看出,深入新闻现场采访,不仅可以收集到真实、有效的素材,还能通过记者对现场的切实感受,精准地选择素材,并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进行生动刻画。俗话说:“七分采,三分写”,这句话充分说明,新闻工作中,现场采访不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新闻报道“接地气”的唯一途径。新闻工作者与其闭门造车,不如走进现场,发现新闻、完善新闻,最终通过现场体会,完成一篇可读性强的新闻作品。

[1]时文祥.现场观察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J].新闻爱好者(上),2010(09):71.

[2]郗洪,李翔.略谈新闻现场采访技巧[J].新闻研究导刊,2012(9):86.

[3]董凌云.现场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J].现代视听,2009(S2):156.

[4]孙黎明.现场新闻写作浅析[J].论坛集萃,2013(12):282.

[5]李春红.亲临其境抓“活鱼”——关于现场短新闻写作的几点体会[J].中国地市报人,2013(10):94.

G212.1

A

1674-8883(2016)09-0243-01

李析力,广西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重庆商报社记者。

猜你喜欢
现场采访忠县接地气
电视新闻报道中对现场采访细节的把握
重庆忠县 人才培育助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电视突发新闻的现场采访应对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浅析新闻记者现场采访的技巧
广播现场采访的注意事项
基于忠县农户调查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需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