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文明
(金华广播电视总台,浙江 金华 321000)
修辞在电视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任文明
(金华广播电视总台,浙江金华321000)
在文学创作的时候,作者往往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加作品的准确度和表现力,从而达到作者的表达目的。电视新闻是集声音、画面、文字等为一体的传播手段,而好的电视语言,不仅能够带给观众美的感受,还能引发观众的思考。因此语言的修辞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但是电视新闻写作与文艺创作又有区别,电视新闻写作首先要求必须真实准确,因此在写作的时候,记者往往需要考虑新闻的特性,适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从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语言修辞;电视新闻;新闻写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人们对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就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写作水平。而修辞作为一种修饰文辞,能起到优化语言和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作用。在电视新闻写作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能增加电视新闻节目的可观性、可听性和可读性。
(一)引起观众的兴趣
电视新闻通常比较严肃,因此往往难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为了增加节目的可观赏性和可读性,在新闻创作过程中,必须增强新闻的趣味性。特别是对一些故事类或者人物类的新闻报道,为了突出新闻的人情味和可读性,往往要对事件中蕴含的一些娱乐元素进行挖掘,从而引起受众的注意。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读报事件》栏目,在每一期节目的最后,主持人都会以一首打油诗对节目内容进行简单的概括和评论,这是趣味性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典型表现。从观众的角度来说,强烈的对比冲突往往能够引起受众的兴趣,吸引观众继续把节目看下去。但要注意,电视新闻中的趣味只是一种手段,不是最终的目的。
(二)表现作者的观点
在新闻节目中,有时候栏目或者电视台往往会对一些对社会有价值和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新闻事件,进行综合分析,采用的就是论理的方式来表达看法。这个时候,通过修辞方法就能巧妙地阐述作者的观点。中央电视台著名评论员白岩松在2015年就中国足球曾经发表过一番评论:2015年的中国足球黑白分明,像一个老式足球那样在希望与失望之间来回滚,让你不知道他将前往何方。这个冬天,不仅冷,雾霾还更重了,这时,你看到希望了吗?白岩松用雾霾和天气暗示中国足球的未来,以及对中国足球的失望与期盼。
(三)增强节目的感染力
新闻写作中,如果记者写作呆板生硬,那就无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很容易导致观众的流失,所以写作语言必须新颖、活泼、流畅、明白,做到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这样,观众才会爱看,看了才会受益。例如,《中国新闻》曾经以“江南梨花迎客来”为主题,报道安徽宣城的敬亭山:放眼望去,梨园花海,一片雪白,一束束洁白的梨花竞相开放,在点点翠叶的衬托下,仿佛一幅最美的中国画卷。前来观赏梨花的游客纷纷拿出手机和相机,留下了美丽的梨花的身影,也留下了美好的春天。《中国新闻》通过镜头捕捉到了春天美的瞬间,再加上优美的文字表达,不仅很好地宣传了宣城的美景,还给观众呈现了一场美妙的宣城鲜花盛宴,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一)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口语修辞
电视的受众比较广泛,因此在新闻写作中,记者必须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写作。但是在新闻创作中,对于一些概念性或者专业性比较强的东西,观众往往建立在自身的一些生活经验基础上来进行理解和认识,所以在语言表达方面,记者必须根据观众的生活经验,带给观众更直观的感受。例如,2013年双十一购物节,在报道双十一电子商务的销售情况时,有记者是这样表述的:淘宝双十一销售额达到350.19亿,其中纸尿裤的销售达到了6600万片,如果按照一片纸尿裤的吸水量是1000毫升,那么6600万片纸尿裤能吸干6个西湖。有时候数据往往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法给观众带来一个直观的感受,但是通过西湖这个概念,就能很好地让观众对这个销售情况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理解。在电视传播中,文字的表达不仅能够唤起人们对视觉形象的联想,而且还能通过这种联想直接将图像信息传达给观众,这样就避免了空洞式的解说,从而更好地将节目信息传达给观众。例如,在2015年的《村支书的死亡名单》里面有一段解说词:在新圐圙村委会的门上,还贴着刚换上去的春联,其中一则写的是:两袖清风服务村,一身正气为人民,横批一身正气。这无疑是对姚文利也是对整个村子最大的讽刺。这里通过这个画面,传达出了相关的信息,村支书原本应该是服务百姓的基层工作者,最后却变成了杀人犯。
(二)电视画面的修辞
电视新闻为了将新闻信息归纳概括,往往会使用丰富的图像信息让观众更好地明白新闻要传递的信息。例如,说明采访对象的时候,用文字只能表达一些基本信息,通过画面可以让采访者的性格得到综合的体现。2015年,央视《今日说法》栏目播出了《一个村子的沉默》。在采访中,记者就使用了这种修辞手法。16年前,村子里有人杀人了,村子里所有的人都知道,但是一直没有人报案,直到16年后,这个杀人案件才浮出水面。节目通过调查发现,原来被害人和嫌疑犯两人是亲戚关系,因为一些口角,两家有一些小矛盾。当记者调查为什么被害人被杀之后村民中没有人去报案时,节目中出现了好几个曾经被受害人欺负的村民。记者通过对他们的采访得知,被害人在村子里经常偷鸡摸狗、欺负弱小、打架伤人、无恶不作,是村里的村霸,另外村民都觉得被害人和凶手是亲戚,外人不便插手。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国家一个特别的文化现象,叫作疏不间亲。所谓疏不间亲,就是说我们外人不要干涉人家家庭内部的事情。
在电视新闻写作中,修辞的运用能够给电视传播带来一定的视听美感,增加新闻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但在写作的时候,记者还需要考虑到新闻的特性,那就是真实、公开、时效性、重要性,所以一些夸张等修辞手法应该避免出现在新闻节目中,以免让新闻失真,让观众产生歧义。
[1]罗君.论电视新闻稿件中修辞格的规范运用[J].采写编,2015(1):36-37.
[2]马红艳.语言修辞在电视新闻中运用[J].中国传媒科技,2012(22):162-163.
[3]魏书常.修辞在电视新闻写作中的运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2-93.
G212.2
A
1674-8883(2016)09-01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