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竹
《司马光》(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片断——
师:在这么危急的时刻,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生: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师:结果如何?
生: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师:与别的小朋友相比,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勇敢。(板书:勇敢)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别人都慌了,司马光没有慌,而是搬起石头砸水缸。
生:冷静。(板书:冷静)他没有哭,没有喊,而是在想办法。
生:淡定。(板书:淡定)
生:聪明,智慧。(板书:智慧)这么短的时间,他竟然想出了这样的办法,要是他没有及时救出这个小朋友,也许等到大人来的时候,这个小朋友就被淹死了。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了这么多词语来描述司马光。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出他的勇敢、冷静、淡定和智慧。
师生配合读——
师:(读)“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生:(读)“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师:多么勇敢、冷静、淡定和智慧的司马光(手指板书)。你们平时都喜欢成语,现在老师想让你们用成语来夸夸他。
(生茫然。苦想。)
师:书本第146页有几个成语,快去读读,也许能用得上哦。(生读:恍然大悟)
生:临危不惧、多谋善断、从容不迫、方寸不乱。
师:临危不惧,面对危险不害怕。就是——(手指板书)
生:勇敢。
师:多谋善断,方法多,做事果断,就是——
生:智慧。
师:面对危险,保持冷静、淡定,就叫做——
生:从容不迫、方寸不乱。
师:是啊,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这么丰富、神奇,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示。读一读,记住这些词语。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
(生读词语)
师:这个临危不惧、多谋善断、从容不迫、方寸不乱的孩子就是——(生:司马光)。我们一起读课文。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每个练习中,都会安排“读读背背”的内容。低段的读背内容不乏词语积累。教学时,大多教师都是顺应教材的顺序,就教材教教材,一味单调地让学生读读背背,学生不仅对其意思缺乏理解、疏于运用,同时也对这样单调的教学方式不胜其烦。
细读文本不难发现,很多“读读背背”中的词语都与该单元的课文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及时捕捉到《司马光》一课与《练习7》“读读背背”词语之间高度的关联性,将课文学习与词语积累有效地整合。在感知司马光人物形象时,理解了“读读背背”中词语的意思,积累并运用词语;在积累词语时,进一步深化了司马光人物形象,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主旨。二者相互促进、有效统一,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提升了教学效率,还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丰富和神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效整合,并不是简单的“1+1”,而是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将“1”和另一个“1”进行巧妙融合,以达到“1+1>2”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