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飞扬趣满堂
——虞大明老师《麦哨》教学片断赏析

2016-03-01 13:56洪卫民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5期
关键词:哨声棒棒糖童趣

洪卫民

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情趣是认识的前提,教学过程离不开良好的情感的参与,否则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应“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并把这句话作为他教学的座右铭之一。那么,如何才能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呢?近日看了特级教师虞大明《麦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一课的教学实录,深受启发。虞老师拥有一颗鲜活的童心,在教学中,他以孩子的心态去解读儿童的内心世界,以童心唤醒童心,以童心激发童趣。课堂上童心飞扬,情趣盎然。下面,撷取其中的两个精彩片断,与大家共飨。

片断一

师:这段话先写了茅茅针的样子,接着写到了茅茅针是怎么吃的。能不能把相关的吃的动作圈出来?(出示段落,学生自己圈画。)

师:有哪些动作呢?我们一起把这些动作说出来。第一个是——(生:剥开),第二个是——(生:抽出),第三个是——(生:嚼嚼),还有一个是——(生:吮吮)。你看,作者在描写采集茅茅针这个内容的时候,先写了茅茅针的样子,再抓住动作把怎么吃茅茅针写得非常清楚。采集茅茅针快乐吗?我猜你们之所以喜欢采集茅茅针部分,是因为吃茅茅针很快乐,对不对?快乐在哪里?

生:剥开,抽出,比较有成就感。而且味道也不错,我都有点馋了。

师:哈哈,你馋了啊。哪个词语让你感觉到茅茅针很好吃?

生:甘甜清凉。

师:所以咱们也得把这个词圈下来。茅茅针的味道甘甜清凉,直沁肺腑。跟他一样馋了的同学请举手。(生全部举手)都馋了,那怎么办呢?茅茅针一般夏天才有。不过,我还真找到了跟茅茅针差不多的东西,想不想吃?

生(兴奋):想!

(师拿出棒棒糖)

生:啊?棒棒糖!

师:这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的,它就是用茅茅针做的,叫茅针棒棒糖。想吃的举手。(小手如林)没那么容易!这样吧,待会儿虞老师来读怎么吃茅茅针的句子,谁要是能把这些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就可以得到一颗棒棒糖。而且还能在课堂上把它剥开,然后吮吮,最好能把别人的口水都引诱出来。谁想来试试?(生纷纷举手)

(师读描写吃茅茅针的句子,生模拟动作。)

师:能把“直沁肺腑”再模拟一次吗?(生模拟“直沁肺腑”)这回模拟得不错。来,这颗棒棒糖是你的了,剥开它在座位上尽情地吮吧。(生笑)

师:谁还想来试试?(生更加兴奋,纷纷举手。)

师:就请你吧!(师读句子,生模拟动作,很形象生动。)这甘甜清凉的味道把他美得手舞足蹈。(给生棒棒糖)这件事情体现了乡村孩子生活的快乐,而且作者又写得非常清楚,所以你们很喜欢,是不是?你们很有眼光。

【赏析】

以棒棒糖替代茅茅针作为奖励,并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堂而皇之地吃起来,这一设计可谓既大胆又新奇。有些老师会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上吃东西,一味地追求热闹,会影响到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不免有哗众取宠之嫌。其实不然,虞老师的这一设计,正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的。

《麦哨》所处单元教材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它的教学重点就是感受乡村孩子欢乐、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可今天的孩子们,由于生活的改善,各种好吃的水果和零食应有尽有,城里的孩子自不必说,就是乡下的孩子又有谁会去野外摘野果吃?孩子们缺乏生活体验,又怎能感受到文中乡村孩子们欢乐的童年生活?于是虞老师独具匠心地把棒棒糖(因为当时季节不合,找不到茅茅针这个实物)带进了课堂,采用师读生演的方式来再现文中孩子们吃茅茅针的场景。孩子们的表演充满了童真童趣,课堂上笑声不断。在这一环节中,棒棒糖这个道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激发了兴趣,唤醒了童心。二是为学生的表演提供了参照的依据。孩子们没见过、吃过茅茅针,但对棒棒糖却一点也不陌生。有了棒棒糖这个参照物,孩子们的表演更加生动逼真,同时对“剥开”“抽出”“嚼嚼”“吮吮”这几个词语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三是加深了对“快乐”的感受。

片断二

师:有同学读出了麦哨很好听。我也觉得麦哨很动听。你们若不相信,到文章里去圈一圈,那里有很多形容麦哨声音的词语。(生圈画词语)

师:交流一下,那是什么样的麦哨?

(生答:欢快柔美的麦哨,忽高忽低的麦哨,此起彼落的麦哨,你呼我应的麦哨……)

师:如此悦耳动听的麦哨,想不想亲自吹吹麦哨?(生答)

师:会吹吗?其实,我们可以根据哪几个自然段来吹?

生:1和7。

师:那谁能吹一吹?

生:呜卟,呜卟,呜——

师:火车来喽!麦哨的声音可不是这样的。(师指名,另一生试吹麦哨。)

师:火车又来喽!想想,这个省略号只省略了一个“呜”字吗?明白没有?谁会吹?

生:呜卟,呜卟、呜卟。

师:三声不够,继续。你只要气足够长,一直吹,会吗?来。(生连吹)

师:你真会吹!谁知道他为什么要不停地吹?

生:因为后面还有个省略号,省略了相同的麦哨声。

师:没错!我小时候吹过麦哨,我所吹的麦哨声可不止这一种调子,请看。

课件呈现:

麦哨声1:“呜——卟,呜——卟,……”

麦哨声2:“呜卟——呜卟——……”

麦哨声3:“呜——卟——呜——卟——……”

师:接下来我将吹响其中的一支麦哨,你们待会儿用手指头告诉我,我吹的是哪一种,好不好?请注意,我开始吹了。

师:呜——卟,呜——卟,呜——卟……来,一起用手指头表示一下虞老师刚才吹的是哪一支麦哨?(生举手势1)

师:为什么是第一支?

生:因为麦哨声1中“呜”字后面有个破折号,表示声音要延长一点。

师:哇,连破折号都认识。太厉害了!那谁能吹其他两支麦哨?(生吹麦哨)

师:吹麦哨快乐吗?

生:快乐。

师:通过刚才吹麦哨,我相信同学们一定学会了一个知识:写作文时,如果在描写声音的时候能够准确用好标点,就可以把这个声音写得特别生动。通过刚才的学习,也喜欢“吹麦哨”内容的请举手。(小手如林)我说嘛,吹麦哨挺有意思,挺好玩的。

【赏析】

吹麦哨是课文中另一项描写得比较详细的活动。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不论是城里还是乡下的,玩的东西都特别多。他们参加野外活动的机会太少了,别说吹麦哨,就连麦哨是什么,十有八九都不知道。如何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吹麦哨的快乐?虞老师从儿童的心理出发,寓教于乐,让学生模仿麦哨的声音,通过游戏来唤醒童真童趣。这一招果然有效。课堂上“麦哨”声声,此起彼伏。虞老师没有就此打住,紧接着又出示了三种麦哨声的不同调子,引导学生倾听、模仿。这一设计的高明之处在于:一是进一步激发了童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感受快乐。一个简简单单的象声词“呜卟”,竟有这么多不同的吹法,孩子们果然兴致大增,他们兴味盎然地模仿着各种调子的麦哨声,真是童声飞扬,童趣满堂。二是让学生在模仿、比较中,体会到标点符号在表达上的作用,并掌握破折号的朗读技巧,从而凸显了“语用”这一核心目标。

虞老师的这节课告诉了我们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只有放飞童心,课堂才会情趣交融,活力四射。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猜你喜欢
哨声棒棒糖童趣
九月·童趣
冬眠的树(四)
童趣
那一刻
问答歌
棒棒糖
摔倒后,地上还有根棒棒糖
童趣照相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