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晌晖
(福州市仓山区下渡中心幼儿园 福建福州 350000)
我和孩子们共成长
——开展大班数学“有趣的规律”单元教学后的思考
吴晌晖
(福州市仓山区下渡中心幼儿园 福建福州 350000)
《指南》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它要求教师引导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遵循着这一教育精神,如何在生活化的大背景下,将大班数学 “规律”的学习与幼儿的生活、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尝试成为一种完善的课程模式,这是我们在这一单元活动中所要思考以及实践的。相信只有让幼儿真正地需要数学——喜欢数学——运用数学,那样,才是享受数学!
生活化 大班数学“规律” 课程模式
“数学教育生活化”就是一个(数学经验)不断地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过程,是一个让每个幼儿能够“学自己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过程。那么,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知识的来源。幼儿数学教育,不仅要通过系统化的数学活动,更要通过日常活动来进行。“数学教育生活化”,正是强调要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
在这样的背景支持下,我们开始对大班数学“规律”的目标进行剖析;在教参中,就“排序”这一内容而言,以往的学习目标常常落在“帮助幼儿发现规律的特性和学会按某一特征排序”上,这样的定位旨在让幼儿获得知识并进行相关的思维训练。然而在新《纲要》中却强调学习数学不仅仅是“储备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幼儿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基于《纲要》所倡导的这种数学教育观,我们在原有的目标上又在思考新的问题,如:“规律”与生活的联系是什么?获得“排序”的知识对于幼儿观察与认识生活、认识周围的而言,又有怎样的意义呢?[1]
现实生活中的万事万物无一不以一定的数、量、形的方式存在,只因为其外在属性的干扰,使得其思维水平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幼儿无法自觉地抽象出其中的数量关系。作为教师就要从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事物间所蕴含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存在形式,并以适宜的方式呈现给幼儿,丰富其数学经验。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建构“规律”的经验呢?
1.在生活中了解孩子们对“规律”的前经验
在小班、中班阶段,幼儿刚开始接触模式的练习获得时,往往意识不到模式中交替排列的规律,因此,他们只能按照教师设计的简单的“ABABBABC”的范例,用排列材料一一对应范例,体验模式的规律。但什么是“规律”,幼儿真正理解了吗?这就是我们接下来想要测查的。[2]
我们就“什么是规律?”展开了一次谈话,我们就利用我们的“班级”为载体,让孩子们在班级里寻找有规律的地方,孩子们找了许多,有的有规律,有的没有规律,那么我们可以分析出,有的孩子认为排列规则的就是有规律,显然这些孩子的概念是错误的;当然,有的孩子是能在班级找出真正有规律的,也可以说出这些东西是如何有规律地排列;还有的孩子会说:“我家所有的东西都是有规律的排列的,都是爸爸、妈妈和我;比如衣服是按照这样叠的,毛巾、牙刷也是按照这样放的”,还有的孩子说,“我们每次分生日蛋糕都是按照爷爷奶奶先分、然后爸爸妈妈再分、最后才分我自己的规律”、是啊,规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这次的谈话和寻找让我也沉思下来,到底生活中的“规律”到底有哪些?我想通过“规律”这个载体带给孩子什么样的数学素养?
2.在课堂中对“规律”进行梳理、建构正确的“规律”经验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需要建构这样的“规律”经验,一是按预定规则重复的序列;二是等量递增的模式(即排序)。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日常生活活动的顺序是儿童最早学会的规律之一,即婴儿能够逐渐认识黑夜和白天,知道换尿布、吃饭、游戏、睡觉的顺序。这是我们所说的第一种的规律;那么如何在一个正式的活动中帮助幼儿建构完整的“规律”概念呢?我们这样尝试:
我们先尝试帮助孩子们发现“规律”的第一个秘密,即等量递增的模式;这个知识点的难点在于他们的变化是等量的,那么怎样帮助幼儿建构“等量递增”的概念,我们想通过日常活动中操作各种建构材料,引导幼儿建构出从矮到高、从细到粗、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宽到窄的作品来,幼儿都能理解规律的递增 、递减。幼儿在理解了规律的递增、递减性后,我们尝试拓展幼儿的思维,用自身的各个感官来表现递增递减的规律;如用动作、声音等来表现。
接下来,我们想帮助幼儿梳理规律的第二个秘密,即重复出现的序列;我们先通过孩子在自己家里寻找“规律”,然后做成展板利用自由活动时间进行分享、交流;最后在正式的集中活动中通过图谱的梳理,帮助幼儿理解规律的重复性。[3]
3.在生活中对“规律”进行巩固、拓展
在和幼儿一起梳理过规律的两个秘密后,我们想在日常生活中去验证、巩固、拓展;那么,我们先让孩子从每天活动的幼儿园走廊开始寻找,我们发现,当他们把”模式“的经验内化后,他们会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规律。他们不仅发现了视觉上的这些规律,还发现了时间的规律、季节的规律、大自然的规律、幼儿园生活的规律等,不得不说,孩子真的是天生的“发现者”,这也是我们想要的,只有孩子真正喜欢了、积极参与了、才会与数学碰撞,产生喜欢数学的情感。在这样的两次发现规律秘密的过程中,我们更着重于引导幼儿认真、细致、有序地观察、去发现生活中的规律,我想对于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而言,更是一件有着深远意义的事情。我们相信当把“数学”还给“生活”的时候,它会变得更加生动与美丽。
幼儿园开展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幼儿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是一个将普通的数学知识和特殊情境相结合的能力,也是考察数学素养高低的标准之一。
幼儿有了“规律”的经验后,我们也在思考,怎样才能真正地变成“有用的数学”呢?我们结合大班幼小衔接,开展了这样两个活动:
第一,孩子们提出,马上要毕业了,想亲手制作礼物送给好朋友;于是,我们和孩子一起商量,可以送什么样的礼物比较有意义。最后商量出这么几种:名字卡、相片、祝福卡;孩子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材料,设计有规律的边框。
第二,给自己的暑假制定计划《我的暑假我做主》,帮助孩子学会合理安排时间,为上小学做好准备。
1.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规律”的理解
在第一次和孩子的谈话后,我们开始反思,孩子说的这么多的规律,是源于家长还是其他,家长对规律是怎样理解的呢?家长想让孩子在这样一个活动中获得什么?所以,我们就此对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我发现,家长对规律的理解也比较片面,所以,我们决定就这个活动开一个“家教沙龙”,和家长们共同探讨一下这个活动。
2.家教沙龙——座谈会
座谈会不等于家长会,首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其次,老师的角色要转变,只是一个朋友、一个参与聊天者;这样,家长才能轻松地聊一聊。
3.班级环境创设中的家园互动
在班级主题墙上,不仅有和孩子一起推进的过程,还有和家长一起推进的过程。在班级主题墙专设“爸爸妈妈过来”,。其中包含我们的课程背景、理念,亲子小游戏、以及每次的“数学日”报名表等。让家长真正走进数学教育,和我们同步教育。家教专栏中的数学教育。
除了在班级主题墙上有和家长的互动,在家教专栏上,我们还会预先告知家长活动中需要配合的地方以及孩子在活动中的剪影,我想这应该是每位家长都喜闻乐见的。
4.“数学日”活动
想让家长真正了解我们的理念,了解我们的课程,那么,就要让家长真正走进我们的教学。所以我们每周设了一个“数学日”,家长可以自己报名参加,数学日上,展示的是可以是一个谈话活动、可以是一个寻找活动、当然,也可以是正式的集中教育活动。
通过这样一个主题活动,我想我们在数学生活化背景下,大致形成了这样一种课程模式:从生活中寻找、累积前经验→课堂梳理经验→经验运用于生活。当然,仅仅通过一个主题活动而形成的课程模式还不成熟,还需要通过更多的活动来实践、调整。
[1]张俊. 《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 数学教育》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美]罗莎琳德.查尔斯沃斯. 《3-8岁儿童的数学经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李季湄 冯晓霞 .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姓名:吴晌晖,性别:女 ,民族:汉族 ,单位:福州市仓山区下渡中心幼儿园,学历: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