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港迎春小学 徐建林
尊重差异,让个性之花自由绽放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港迎春小学徐建林
【摘要】阿莫纳什维利是当代格鲁吉亚著名教育家,他的教学实践成果甚丰。本文从其所撰写的《孩子们,你们好!》一书中,结合自身教育教学思考,从尊重个体差异出发,关注课堂教学一些重要却被经常忽视的教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教学设想,从而提升教学实效。
【关键词】阿莫纳什维利尊重差异教学实效
在《孩子们,你们好!》第四章《儿童——宇宙“无穷无尽”的缩影》一文中,阿莫纳什维利有这样的一段描述:“相信儿童的能力,相信乐观主义和创造性的教学和教育过程中,儿童的能力是可以日益发展和增强起来的,儿童还将无止境地多次以自己的才能使世界惊异,将无数次地摧毁学者们和教师们的儿童心理观。如果宇宙是无穷无尽的,那么儿童就是这个无穷无尽边际的唯一真正的缩影……”在书中,他写了这么一件事情:一年级的孩子从字母到造句再到作文写作,短短地用了83天时间。阿莫纳什维利自己说,当时出现这样的成绩的时候,连其他学者都在质疑:“同志们,干嘛我们互相欺骗呢?我们都是学者哩!什么时候见过,6岁的儿童能写出这样的东西?”其他学者也讥讽地微笑着,点着头,但事实正是如此。阿莫老师“打破常规”的做法,正是因为他的坚信: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内在禀赋和潜能的显露和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充满了教育温情的话,突破了以往“应试”教育范畴——将孩子一刀切,固定在一个模子中,注重考量孩子的差异,使每个孩子都能有所突破,不断地发展孩子的个性,让孩子不断取得进步。立足于自身教育教学生活,我也不断思考:教师应该如何在课上实现让不同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让差异之花自由地绽放?我觉得不妨借鉴阿莫的做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阿莫老师在《每一个儿童的权利》中讲述了一个作文课上的故事,在写书面作业的时候,他剥夺了自己在座位间来回走动和大声指导审阅未写完作文的权利,目的是制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他给孩子们制定了这么一条原则:在做书面作业时,不做不必要的动作,不发出响声,不向同学提问题——既不妨碍别人,也不妨碍自己。他总是希望孩子们明白:理解思考着的人之美,养成集中思想思考问题的习惯,懂得每一个同学在思考问题时都享有不容旁人打扰他的权利,他自己同样也享有这种权利。这是一种非常有教育价值的但却经常让我们忽视的做法。在我自身的教学中,虽然我一直是教学高年级段,孩子年龄稍大,但是我发现,孩子安静独立的思考时间还是相对不多。首先是教师(包括我)讲的还是过多,总是想给予他们更多的知识,但事实是适得其反;其次,孩子自身习惯养成不好,很多孩子往往容易被其他人打扰,或者打扰其他人,因此很容易分心,这就要求我加以训练和强化。
例如,在听张玉平校长执教“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张校长让孩子们自学字母表示数的一些约定俗成的写法。我在听课的时候,发现学生都能很安静地进行自学,在自己书上圈圈点点记录着,时而掩卷轻诵,时而闭目凝思,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在最后的交流中,有学生提出:“为什么a×a要写成a2?”张校长不紧不慢地开始引导学生:“我们以前学2+2+2+2+2觉得麻烦时想到了什么?”生:“可以用乘法2×5。”张校长继续说:“现在是a×a,简单写就可以写成a2,如果是a×a×a×a×a×a×a我们同样会觉得麻烦了,这时候我们想到新的方法,记作(a7),读作a的7次方,大家到了初中就要学到了。”就这样,学习一下子深入了,思维一下子拓展了,我相信这就是“安静思考”后带来的奇迹。正如阿莫老师说的:“不能再课上独断独行,为所欲为,扰乱正在致力于解决学习——认识任务的儿童们的思维进程。要维护每一个儿童在安静的环境里学习的权利。”我也更期待这样的“安静思考”越来越多,让每个孩子都经历这种“静悄悄”的革命。
阿莫老师是一个非常具有创造力的老师,他让仅6岁的学生进行写作,这种打破教育常规的创举,在他的《奇迹的“秘密”》一节中进行了重点分析,他把他的作文教学法分为几个步骤:词(单词的构造)——写句子(看图编写)——书面表达。在几个步骤中他用“慢慢地”告诉我们教育应有的耐心,慢慢地等待每个孩子都书写出优美的单词,慢慢地复述某种内容,慢慢地讲出自己的印象和感受,慢慢地辅导每个孩子都能表达出完整流畅的语言……
作文教学要慢,其实数学教学亦如是。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窘境:有时候很多老师往往一不小心就会被孩子牵着走,准确来说是,教师往往会被成绩好的、反应相对快速的孩子牵着走。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往往忍不住喊着了答案,于是就造成了以为孩子都懂的假象,教师的教学节奏突然就会快起来,导致了反应较慢的学生理解的困难。对此,就需要我们慢下来。如“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的教学中,我起初让学生经过了预习,第二天我将书本习题出示让学生自行解答,但是在我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根本不会解答,有的孩子也答对七八成,总之差异很大。为此,我收集了班里七八本样本进行分析,让每一个学生说明自己的答题意图,其他学生做评委,想想他的想法有没有道理?对在哪里?错在哪里?最后我再将课本上标准的解题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自行对比找到差距。这次我将整个过程给了学生,从试错走向了正确,最后我们总结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从以往的“设列解答”加以细化到了六步:找关键句——写数量关系式——解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答问题。通过这个流程后,我发现学生的错误少了很多,让更多的学困生逐步跟了上来。
张文质先生说,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杜绝“速成鸡”式的教学,让整个教学过程慢起来,更加贴近孩子的发展,让每一个教学行为都能走向每一个孩子,与他们的差异找到共振点。
在阿莫老师的教学体系中,他非常注重儿童口语和书面语对儿童思维发展的价值。他说:“在发展口语的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儿童书面叙述自己的印象和思想的能力,使口语和书面语都得到发展。”他引述了维果茨基的理论:“书面语言是完全不同于口头语言的另一种过程,书面语言是语言的代数学,是有意的、自觉的语言活动中最困难、最复杂的形式。”其实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也经常遇到孩子的书面语和口语,每一次孩子表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想法都是一次口语的经历,每一次学生书面答题的过程都是书面语的表述,虽然没有语文学习中语言表述得绚烂和华丽,但却有内在逻辑的简洁美和思维美。但教学中,我经常可以发现孩子的口语和书面语是割裂的。例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写了算式,但是说不明算式表达了什么;大量的动手操作后却无法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到了高年级已经有了方法,却概括不出内在的数学思想,这就代表着语言方面的缺失。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训练,悉心引导,逐步提升数学语言的严密性,使其不断感悟语言背后的思维链条。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一课时,我出示问题:北京颐和园占地面积为290公顷,其中水面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3倍。颐和园的陆地面积和水面面积大约各是多少公顷?我提出:你可以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整理表示,再进行解答。学生在解释方程的时候可以利用线段图,学生在解释线段的时候,可以利用题目中的语句,通过从原始生活化语言转化到线段图的信息表征再到方程的抽象表达,由此帮助更好地厘清思路。这样从口语到数学语言的描述,不仅提升了儿童的思维能力,更对数学化的思考有了进一步的体验。
阿莫纳什维利作为教育大师却一直扎根于一线,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教育中处处透漏着教学的机智和教育的智慧,不断让孩子得到认识的快乐和得到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快乐。正如阿莫老师说:“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内在禀赋和潜能的显露和发展,教学方法的革新意具有这一教学的目的性,它将变得愈人道、愈乐观和愈快乐。”就让我们从学生立场出发,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权利,让差异之花自由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