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毅( 第二军医大学外训系 上海市 200433)
中国传统文化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
周 毅
( 第二军医大学外训系 上海市 200433)
摘 要: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深入,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也逐渐增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强化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不仅可以促进汉语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增强留学生对中国的认同感。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如何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策略,认为应从教学设计中的跨文化交流准备,教学氛围的中国传统文化营造,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等三个方面加以实施。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对外汉语 留学生 课堂 融合
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认识到了学习汉语的重要性,系统学习中文的人群也逐渐增长。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方心未艾,对外汉语老师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文化与语言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外国留学生的基础与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实际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够按照汉语言的常规方法教学,不仅仅只关注留学生的识字、发音、语法和会话,更多的应该融入中国文化,帮助学生把握汉语词语中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真正掌握汉语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语言。这一方面有助于汉语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培养留学生对中国的认同感。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如何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策略。[1]
由于留学生来华之前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年龄等差距较大,这就造成一些留学生在学习的初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课程,遇到文化休克,导致师生之间会产生很多误解,产生文化冲突,进而影响汉语教学效果,甚至影响到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虽然这些文化上的冲突和矛盾是常见现象,但作为汉语言传播的桥梁,对外汉语教师所肩负的任务并不仅仅在于提升学生的汉语成绩,更多的则是要进行文化的传播。这就要求汉语老师在教学准备中对可能产生的文化冲突有所预判,做出相应的预案,准备好相关阐释。针对不同层次的留学生,应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也应该要积极接受留学生的文化、信仰与思想,这是形成文化交流、传播以及相互吸收的首要条件,也是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条件。[2]
对外汉语的主要学习主体是外国留学生,每个学生的汉语基础不一样,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各异,但他们对于汉语的热爱本质上一样的。对于教师而言,在对外汉语课堂上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创设一个积极的、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的汉语环境。
创造一个良好对外汉语语言交流环境,教师可以大胆对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例如在汉语语音对教学过程中,汉语言对语音是一个整体对系统,包含有声母、韵母、声调系统,它具备有一定对规律性,但没有绝对的规律性。中国上下五千年对历史文化积淀,汉语言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许多词汇都随着文化的变化而产生了新的含义,而这些“俗语”往往是不能够进行多语言对等直接翻译的,它需要一个汉语语境和文化的融入,才能够得到最为透彻的阐释。
构建一个顺畅的语言交流环境,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音乐、美术等较为直观的形式或元素来营造一个基础的文化氛围,利用这种文化产生的情感熏陶,来进一步的开展教学。例如在汉语各种同音字的发音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知识点的教学之前,利用传统中国文化中的绕口令形式来开展教学,首先教师利用设备播放一段绕口令,让学生进行猜歌词活动,然后与真正的歌词进行对比,辅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同音字知识。当轻快的丝竹声响起,中国绕口令的节奏、语调将会产生一种中国文化情感,这种情感将会吸引学生的兴趣,将其带入其中,让学生感受到汉语的音韵之美,并且能够促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入。
在教学准备中的文化包容和营造中国文化氛围的基础上,注重循序渐进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进度不求过快、内容不求过深,力求学生的彻底理解,而不是肤浅的认同。这就要求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导入前,要注重及时科学地评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不能急于求成,一次性地输入过深过难的内容,否则势必会造成学生的茫然无措,容易使他们产生挫折感,严重的会引发消极抵触情绪,甚至退学。
因此,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必须掌握好内容深浅尺度,把握好教学的节奏。在内容上,应当将日常生活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心领神会,融会贯通。例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表示颜色的词汇除了最为基本的颜色词义之外,还有多重的引申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会产生许多种不同的意思。比如汉语中的“红”,最突出的隐喻义就是“吉祥、喜气”,例如红双喜、红灯笼,“红光满面”形容事业得意,“红得发紫”形容备受宠爱,“红极一时”形容名气响亮;“红”还跟利润、财富有关,如“红利、分红、发红包”。与此同时,“红”还带有一定的政治意味,例如“红色根据地、红头文件、红卫兵、红色经典”。如此纷繁复杂的引申意义,源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但我们是无法通过一次教学来实现对所有引申意义的归类和教授,留学生也无法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通过层层深入的方式来融合一些教育内容,而不能一股脑将所有的文化抛给学生,造成学生的困惑。首先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词义,能够对汉语颜色与英语颜色进行对等直接翻译,在此基础上,方可开始讲最为简单的,也就是与颜色有关的,如上述说的穿红衣——嫁娶这类明显与颜色相关的,带学生理解后,再通过不同层次含义的相互比较,来体现不同语境中的相关引申意义。[3]
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特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也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对外汉语教学的肩负着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基础和桥梁的重任。因此,我们更应该站在更高的一个层次,运用跨文化交流策略,加强中国文化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向世界介绍中国,宣传中国;同时,我们也应当深入分析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深入的、系统的、全面的把握对外汉语教学的规律,向世界展示汉语之美。
参考文献:
[1]杜艳青. 色彩词语的隐喻义差异及对外汉语色彩词语教学[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1(5)
[2]曲斯妤. 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中的现实意义[J].华章2011(36)
[3]余清臣. 现代学校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一种文化生态学的视[J]. 浙江社会科学 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