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价值与生态和谐:亨利·大卫·梭罗的矛盾和统一

2016-03-01 11:04姚秀娟
学术交流 2016年3期
关键词:梭罗自然

姚秀娟

(厦门大学 外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个人价值与生态和谐:亨利·大卫·梭罗的矛盾和统一

姚秀娟

(厦门大学 外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亨利·大卫· 梭罗笔下的个人具有三种特性:物质性,道德性和精神性。物质性体现在对物质需求的渴望和挣扎;道德性体现在自我批判能力和对教条的反抗;精神性展现在对衣食住行之外的、更高的思想境界的追求。梭罗批判人们对于物质性的过分追求,而忽略精神性和道德性的提升。这种错误的对个人价值的评估导致了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极端渴求和对自然的过分索求。正确的认识应该超越对物质生活的盲目崇拜,在自然中汲取营养,获得心灵上的感悟。在认识个人价值的同时,对自然产生超越于物质利益的崇敬感。

[关键词]个人价值;自然;梭罗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中有种潮流叫作“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其主旨为自然保护极其迫切,人类需要对自然作出极度妥协。如阿妮·纳安斯(Arne Naress)认为:人类人口数量应该减少,用于让位于“非人类生命”[1]。以自然为核心的“深层生态学”常常把矛头指向以人类为核心的价值观。提摩西·卡拉克认为,这种“人类中心论”(Anthropocentrism),以人作为将任何“立场,角度或是观念”的“中心或是准则”,并将人的价值凌驾于他者即非人类价值之上。[2]以上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争执势必出现人和自然水火不相容,即人和自然非此即彼,矛盾突出。于是出现一个问题:提倡“生态批评”是否意味着人和自然必须相互对立?这里的人是个集合概念。如果将其分解成为个体即个人,那么问题便是:个人和自然是否必须相互抵触?出现这种矛盾是因为以上论题中的个人被看作“个人主义”中利己的非道德个人,而并不是拥有正确价值观的个人。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个人价值,怎样才能通过正确的个人价值达到人和自然相互和谐的境界?

亨利·大卫· 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对个人和生态思想的深刻思考可以为上述问题提供参考。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梭罗的思想总体展现出个人和自然矛盾与统一。梭罗对瓦尔登湖(Walden)唯美的描写,吸引不少渴望自然和文学之美的人们去现实的瓦尔登湖游玩。绿色批评学者劳伦斯·布尔(Lawrence Buell)认为,梭罗用文学手法将瓦尔登湖这个自然区域大众化,而不失美学价值。[3]可是,自然在梭罗的笔下并不时时唯美,人与自然并不时时统一。梭罗在1846年攀登卡塔登山(Ktaadn)的时候,产生过非常复杂的情绪。梭罗在山顶大声呼喊:“联系!联系!我们是谁?我们在哪里?”[4]71个人和自然失联,两者之间产生隔阂,所以,个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这种关系中能够进行思想的一方是个人。

梭罗的个人具有伦理性与道德性。此处“个人”并非“个人主义”中之“个人”。个人主义在多数情况下是具有贬义色彩的,因为其同利于他者的集体主义相互对立。[5]以罗伯特·狄更斯(Robert Dickens)的观点解释,“个人”指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对社会现实有着不同于他人认识的个体。[6]89这种认识其中之一便是对个人价值的认识。个人价值是一个和伦理道德相关的概念。梭罗在“论公民的不服从”(Civil Disobedience)中,批判个人对教条的盲从。梭罗比喻:如果有两个人在水中挣扎,一个是自己,另一个是拿着木板的他人。自己不应该从另一个即将溺水的人手中抢那块木板。虽然自己可能被淹死,但还是应该将这块木板归还他人。[7]如果按照结果来分析,两个人,不论谁生谁死,比例都相当。可是,如果按照动机来看,自己掠夺他人生存权利是不道德的。即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价值的,这种价值不能在非道德的动机下被剥夺。

另外,梭罗的个人是精神的,是超越外在的可见物质存在的。虽然,梭罗并没有否定对衣食住行的需求,可是其并不认为这些物质需要是最终目的。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还特别强调:“简单化!简单化!不必一日三餐,如果有必要,一顿就可以了;不要一百道菜,五道菜就可以了;至于别的,按照同样的比例减少,那就好了”[8]91。梭罗认为个人在物质生活上,要达到最少需求;而精神上却需要对人类思想进行孜孜不倦的追求。但是,多数人们对个人价值并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丧失了正确的道德性和超然的精神性,对物质需求盲目追逐。

一、错位的个人价值

梭罗发现,随着美国工业社会进程不断推进,衣食住行有了新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都是外在的,其内在核心——个人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当时的人们错误地认为,个人价值应该由所获物质利益来衡量。物质数量和质量的多少决定了个人价值的多少。梭罗讲道:“我看见年轻的人们,我的同乡,他们的不幸在于已经继承了农场,房子,谷仓,牛和农场工具;因为这些东西更加容易得到,却非常难被摆脱掉。”[8]5在这段写实性的描写中,这种价值观是扭曲的。原本,获取是成功的象征,而梭罗却认为获取是“不幸”。原因在于:“是谁让他们成为了土地上的农奴?”[8]5人类变得不具有能动的思考能力。梭罗通过神话来继续说明:“奥金(Augean)马厩从来没有清扫过”。奥金马厩来自希腊典故赫拉克里斯(Hercules) 的任务。希腊英雄赫拉克里斯需要在短时间内将其清洗,于是,运用智慧和勇气将附近的河水引进,才设法将30多年未曾清扫过的马厩清理干净。梭罗认为人们渴望物质财富堆积如山,可是,日日劳苦、夜夜牢守的财富却是堆积在奥金马厩中的垃圾。

除此之外,还体现在人们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利用。梭罗认为,这种价值观是错误的,因为个人价值有着强烈道德底线的价值观——利他性。并非为了满足自我物质需求,而对自然进行盘剥。在游历缅因森林的时候,梭罗发现在班格(Bangor)的人们将大量树木砍伐,运送到城市当中变成火柴。人类对自然掠夺是非公正性的,因为人类并没有认识到自然资源的价值。梭罗用文学手法翻转正常思考模式,他并没有对人类进行指责,而是间接地对树木拟人化。梭罗想象到,人类将树木变成火柴的时候,“每个[树木]个体的针尖在阳光下发抖”[4]5,树木和人类都是有生命的。这种潘神论(Pantheism)是超验主义思想的一个特点。劳伦斯·布尔(Lawrence Buell)讲到:潘神论即“到处都是上帝”[9]15。梭罗的树木超越人类,象征着神秘的力量,是灵性的个体,其价值无法估计。可是,砍伐树木的人类,仅仅关注树木变成火柴之后的价值。这样,自然和个人价值一样被无情贬低。梭罗将急功近利的人类描写成“如此多的匆忙的恶魔”[4]5,而“恶魔”出自行为本身。梭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个人在猎杀或是夺取自然生命的同时,丧失了人类本有对生物的爱护和珍惜。

二、 个人价值和生态和谐

梭罗是怎么实现正确的个人价值的呢?以个人为起点,对自然界发散性的观测和分析是梭罗认识自然的方法;反之,通过对自然的正确的认识,可以提升个人价值。自然是个人实践的场所。在个人和物质自然接触的过程中,个人需要通过想象力对自然现象提取、加工、总结以及升华。最终获得对个人和自然新的认知。整个过程中,心灵不断得到滋养。在精神上,个人和自然逐渐达到统一。这便是个人与自然,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然当中,存在着树木、花草、动物。梭罗认为,它们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物体,而是神圣的和富有伦理的。这种理念,在梭罗早期的导师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作品中得以阐明。爱默生1836年在“论自然”(Nature) 中讲到“灵魂之上”(Oversoul)的时候,认为人是透明的、抽象的,具有精神性。爱默生讲道:“站在山巅,让宇宙的洪流在周身旋转,自我终于消失,自己变成了一颗透明的眼珠”[10]。个人身体被消解,只剩下灵魂、思想、心灵等非物质性。爱默生将个人价值神圣化,因为其认为灵魂可以触摸到更加高尚的完美的境界,而这种完美的境界存在于自然中。

梭罗将自然的这种特质发挥到了极致,他喜欢书写河流及湖水。在基督教文化中,个人在“水”中象征性的“净化”(Purification)。在《圣经》“马太福音” 当中,耶稣基督受洗约旦河的时候,“天空忽然为他打开,圣灵像白鸽一样降临,落在他的身上”[11]。纯洁完美的个人价值是梭罗的追求。梭罗的河水虽然不是约旦河,梭罗也不是在那里受洗的基督徒或是耶稣。但是,受到基督教传统的影响,梭罗赋予物质的水一种神秘的特性。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讲道:湖是“眼睛”[8]186,是“镜子”[8]188。湖的特性“珍贵而且稀有”,“纯洁”并且“宽广”。[8]188梭罗作为叙述者,身份是隐匿的。梭罗并没有变成湖,或同湖融为一体。此处展现出人和自然作为个体存在,各自拥有独立的特性,个人在湖水的洗礼下同样变得神圣而且道德。梭罗讲道:“什么样的气体呼吸在上面,都留不下痕迹”,而且“任何不洁落在它上面,马上就沉淀”。[8]188个人需要净化的是“不洁”的欲望,得到返璞归真的个人价值。梭罗讲道:“我起身很早,在湖中洗澡;这是项具有宗教意味的习练,是我所做到的最好的事情。”[8]98梭罗并不要把自己变成宗教教徒,而是认为,正确实践个人价值是个长期反复的过程。梭罗的历练是精神与实践的统一,是将抽象思维同具体事物相互联系的范例。自然对个人价值由外而内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外在自然影响,还需要个人内在的能动的配合。即梭罗认为,个人与自然外在的交流中,个人是主动地,而并非被动接受自然对个人心灵的净化。主动性表现在个人对个人价值的自觉矫正。在《在康科德和梅里马克河上一周》(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k Rivers) 中,梭罗讲述了个人自觉悔悟的例子。这些在林中行走的人们将松鼠杀害,但是之后他们决定将松鼠遗骸丢开。这些遗骸如此“不堪入目,只有快要饿死的人才会把它当作食物了”[12]224。个人已经犯下“罪恶”而且行径“野蛮”。[12]224梭罗将残酷杀戮自然生物的事实当作不道德的,甚至是违反人性的行为。在文学象征手法上,展现出来的是个人在自然审美高度的缺失。所幸的是,梭罗并没有将个人价值置于悲观的状态,而是发现这些同行的人最终内心发现,梭罗发现大家作出这样的行为:“一股冲动,我们将[松鼠遗骸]丢开,洗洗我们的手,煮些米饭,当作一餐”[12]224,又是在水中清洗这样的意向。人们对罪的洗涤,正是自由意志发挥作用,对正确价值观的选择。这种矫正是过去自我的超越,展现出来的是梭罗对个人价值极度自信的思想。

三、 个人价值和文化语境

梭罗拥有对个人价值精神性至高无上的追求,原因是什么?个人价值依托者的“个人”,在梭罗作品中是面具人物,对错误的价值观冷静思考,对真实的价值观不断探求。在美国宗教背景下,这种对个人的高度自信并非偶然。受到浪漫主义直觉灵感对“个人”的认知的影响,梭罗对“个人”有着传统宗教的批判和重新定义。在整合超越时代思潮的同时,梭罗注入的是自己对“个人”的重新定位。而这个“个人”在美国文化中仍然存在,成为当今个人和自然交互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

首先,梭罗的个人是自由随机的个体,是渴望体现个人自由意志、突破理性逻辑的个体。梭罗所生活的时代,是理性唯一神教(Unitarianism)和受到浪漫主义影响的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 相交互的时代。唯一神教的代言人安德鲁·诺顿(Andrew Norton)对世界的认识方式是采用具有理性特质的归纳法。[9]33对于基于宗教传统下的个人价值而言,归纳反而成了世俗人与神圣神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神是不可能从各种经验中归纳证明的。那么,个人的价值或多或少地仍然笼罩在清教教义——人是完全堕落的阴霾之下。但是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超验主义强调直觉。个人价值能够在用头脑想象中提升至经验所不能企及的境界,人性是光辉的、充满色彩的。早在1837年梭罗就在日记中讲道:“原罪毁坏了对美的感知”[13]11。而且,人不必循规蹈矩。例如,传统的大学职业是教会教职,可是梭罗做过老师、测量土地者、铅笔设计者、业余园丁,等等。职业的非固定性展现出梭罗对个人价值在浪漫主义氛围下非逻辑性地探寻。

再次,梭罗的个人是抽象的、精神式的。在其半自传性质的作品《瓦尔登湖》、散记和其他零零散散的笔记中,梭罗并没有对个人经历进行平铺直叙,而是不断对个人进行剖析。梭罗对个人灵魂或是思想或是心理的剖析同清教文学传统有着密切联系。劳伦斯·布尔(Lawrence Buell)在分析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文学传统时指出: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他们的天赋在深层次上是具有宗教性的”[9]103。同样,梭罗从美国宗教中汲取营养。

来自新英格兰的清教徒是新教的分支之分支。新教有不同的类别,但共同点是对罗马天主教教义和传统的挑战。在大不列颠,亨利八世建立的英国国教虽然具有政治原因,但是激进的新教教徒希望改革能够彻底。可是,之后英国对于天主教各种仪式的保留使得清教教徒认为英国国教并不是纯正的信仰。这里有个重要的宗教理念。这些激进的新教徒,即后来分支为清教徒的人对个人内心即灵魂有着至高无上的信任。信仰源于内心、灵魂、精神,而不是外在形式如礼拜行使的各种仪式。[14]5-6

对灵魂的探索使得早期清教徒对自传极度热忱。肯特·B·木多克(Kenneth B. Murdock)这样论述这种现象:日记在清教文学中用于揭露内心,记录同圣灵沟通的历程。由日记形式书写而成的自传成为清教文学常见的文学体裁。[14]101虽然,梭罗并没有遵从清教传统,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一部个人忏悔或是同圣灵交流的著作。可是,梭罗作品阐发的同样是个人对灵魂或是思想的探索。这种个人思想展现出来的是浪漫主义所提倡的直觉及灵感所产生的诗性结晶。即梭罗并没有刻意压抑个人在情感上的各种情绪。根据木多克(Kenneth B. Murdock)所讲,清教徒的首要任务是要“通过系统的逻辑的可理解的方式传递切实的信条”[14]139。而梭罗的作品没有任何形式上和内容上的束缚。梭罗的作品主题零散,常常具有突发性的灵感抒发。这种文学形式即使在仔细反复书写的《瓦尔登湖》中仍然存在。但这种文学形式体现的是梭罗对个人价值的思索:个人价值是具有独特性的,并不是任何被信条复制粘贴的结果。正如梭罗所讲:“根本就是思想风格,而不是表现手法,使得书与书之间不相同。”[13]387同样,根本就是独特的思想、灵魂、心灵上的个人价值,使得人与人之间不相同。

最后,梭罗对个人精神的追求近乎极致。相对而言,过分满足物质感官的需求是梭罗否定的对象。这种理念被约瑟夫·武德·克鲁驰(Joseph Wood Krutch)定义为“禁欲主义”[15]84。克鲁驰认为,梭罗的“禁欲主义”多是印度教而非基督教的教义。[15]84不过,基督教“禁欲主义”也在梭罗对个人价值的探索中体现出来。传统基督教“禁欲主义”指向的是死后的世界:即虔诚的教徒通过对肉体欲望的束缚,不断祈祷,达到死后进入天堂之列的完美生活。中世纪基督教僧侣和清教徒都有这样的倾向。在梭罗俭朴的生活方式中,身体和灵魂处于反比例关系。身体欲望应该最小化,而灵魂需求应该最大化。这种“禁欲主义”有种厌世的因素。正如罗伯特· 狄更斯(Robert Dickens) 这样批评说:梭罗对另一个世界的向往“剥夺了梭罗的能力:将一些具体的可分析的卓见转化成为世间的问题,再转化成为任何一种世间的相互关系”[6]89,也就是说,狄更斯的分析将梭罗定义为极端的个人主义者。可是,梭罗对世间的关系是有见解的,也是有深入的分析的。这种个人价值和世间联系的矛盾一直主宰着梭罗的思想。这也就是为什么,梭罗总在自然中不断徜徉,总在不断思索、实验和进行文学创作的原因。

总之,梭罗的个人是抽象的、极致的、精神性的。个人和世界之间密切关联,但是个人仍然是独立的个体,能够在与世界的交流中认识、升华,超乎之前的知识系统。自然是梭罗获取知识的源泉。而个人的价值则是在与自然的交互中逐渐寻求精神上最新的发现。很显然,这种对人的认知在19世纪50年代之前,即在梭罗对自然进行大量实证描写之前,是梭罗探求的主题。保护自然并不简单是一个关于公正的问题:即自然应该受到保护,因为自然也是具有内在价值的。梭罗对自然的青睐基于对人的思考。自然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相互一致,内在统一,他力求达到平衡。

结语

个人价值并不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利己价值观。另外,个人价值不能以物质利益为衡量标准,而应该是对精神食粮的渴望。所以,梭罗的个人价值是从伦理道德和精神层面考量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体现出来的是美国人对于人作为个体的尊敬和对人作为个体其潜能的信任。值得注意的是,梭罗个人价值当中的美国宗教色彩和浪漫主义对人的认识。梭罗并没有盲目承认清教教义对个人价值的灰色认知。梭罗的浪漫主义情结使得他在灵感直觉方面发现个人在想象力方面的潜能。这些潜能在个人积极地尝试在自然中获取精神食粮的时候,得以激发和不断补充。

人和自然是各自独立的,作为自然当中的个体,并不能以自我为主导对自然进行残酷无情的掠夺。自然在梭罗的思想中是纯洁的、神圣的,具有能对个人价值进行洗礼的宗教色彩象征。另外,自然并不是人的对立面,而是能够给予个人以精神滋养的物质和精神世界。于是,人和自然相互依存。这种从精神层面上对自然价值的肯定,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需要思考的正确的理念。梭罗个人在自然中洗礼重生并不是乌托邦式的幻想,他展现出来的是对人性的信心和对自然的敬畏。

梭罗对个人思想的大胆设想和尝试虽然具有浓厚的西方文化特质,可是却具有普遍意义:梭罗的绿色思想展现出的不仅仅是对自然的保护,还有对人的能力的发挥和潜能的探索、对人类思想的探索,对物质利益的放置都是对人作为个体和集体中的个人的善的探讨。生活的目的并不在于对于可见物质利益的追求,而是在于对精神以及伦理生命的发挥发展。

[参考文献]

[1]Arne Naess. The Deep Ecological Movement [G]// George Sessions. Deep Ecolog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Reading on the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the New Environmentalism. London: Shambhala, 1995: 68.

[2]Timothy Clark. 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3.

[3]Lawrence Buell. 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 Thoreau, Nature Writ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 [M]. Cambridge and London: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4.

[4]Henry David Thoreau. The Maine Woods [M]. Joseph J Moldenhauer, ed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2.

[5]王海明. 个人主义概念辨难 [J]. 学习与探索, 2004, (3): 40.

[6]Robert Dickens. Thoreau: The Complete Individual: His Relevance-and Lack of It- for Our Time [M]. New York: Exposition Press, 1974.

[7]Henry David Thoreau. Civil Disobedience [G]// The Writings of Henry David Thoreau. Boston and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and Co., 1898: 138.

[8]Henry David Thoreau. The Illustrated Walden. [M]. Lyndon Shanley J,ed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3.

[9]Lawrence Buell. Literary Transcendentalism: Style and Vision in the American Renaissance [M].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3.

[10]Ralph Waldo Emerson. Nature [G]// The Complete Works of Ralph Waldo Emerson: Nature, Addresses, and Lectures. Boston and New York: Fireside, 1909: 8.

[11]Michael D Coogan, Marc Z Coogan,et al,eds. The New Oxford Annotated Bible: 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with the Apocrypha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2.

[12]Henry David Thoreau. 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k Rivers [M]. Carl F Hovde, et al, ed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0.

[13]Henry David Thoreau. Journal Vol. 1: 1837—1844 [M]. John C Broderick,Elizabeth Hall Witherell, et al,ed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1.

[14]Kenneth B Murdock. Literature and Theology in Colonial New England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9.

[15]Joseph Wood Krutch. Henry David Thoreau [M].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48.

〔责任编辑:杜娟〕

Individual Value and Ecological Harmony:Henry David Thoreau’s Unity and Contradiction

Yao Xiujuan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andCultures,XiamenUniversity,Xiamen361005,China)

Abstract:The individuals under Henry David Thoreau’s pen have three characters, the material, the moral and the spiritual. The material means the desires and struggles for materials; the morality represents the resistance against self-criticizing capacity and doctrine; the spirituality shows the higher pursuit for ideological realm beyond basic necessities of life. Thoreau criticized people’s excessive demands for materials rather than the improvement of spirituality and morality. Such fault assessment of individual’s values made men get material life and needs from nature excessively. The author held that correct attitude should be acquired from one’s perception of minds, nutrition of Nature, instead of blind worship for material life. While recognizing the essence of individual’s value, we could possess the reverence for nature over material interests.

Key words:individual value; Nature; Thoreau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3-0159-05

[作者简介]姚秀娟(1984-),女,山西大同人,博士研究生,从事美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5-06-25

猜你喜欢
梭罗自然
卷土重来
梭罗的账单
梭罗的账单
200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事关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