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俞
(湖北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3)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反过来制约着语言的发展。因此,语言习得的过程也是文化习得的过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必须同步。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语言而忽视文化,或者先语言教学,后文化教学,语言与文化脱节,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2014年7月19日在大连举办了第九届全国大学日语教师进修班,教育部外指委日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修刚教授在主旨演讲《从国家质量标准的制定看日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中解读了新的《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个标准是日语本科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价的依据。
其中日语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日语应用能力是“能理解日语口语和书面语传递的信息、观点、情感;能使用日语口语和书面语有效地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情感,再现生活经验,并能注意语言表达的得体性、灵活性和丰富性;能借助语言工具书和相关资源进行笔译工作,并能完成一般的口译任务;能有效使用策略提高交际效果;能运用语言知识和基本方法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反思”。
跨文化交流能力是“能通过语言学习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并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对待多元文化现象;能敏锐觉察并合理解释和分析文化差异;能灵活运用策略完成跨文化交流任务;能帮助中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由此可以看出日语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好语言本身,让学生说出语法无误的日语,还要通过文化认知,让学生说出得体的日语,既要具备语言能力又要具备语用能力,从而有效得体地完成跨文化交际。
在跨文化交际中,一般来说,语言的失误对方可以谅解,但是语用失误,由于文化偏差带来的失误却很难得到对方的原谅,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在日语教学中一般存在以下几种文化缺失问题。
很多日语专业的新生都是日语零起点的学生,没有日语基础,在很多院校初级日语教学阶段,老师都会进行大量的语音训练和句型的替换练习,当语言达到一定程度,再开设日本文化课。先语言后文化,语言与文化脱节,结果往往是学生能够说出语音、语调、语法表达无误的日语,但是对日本人的语言心理一无所知,表达的不是地道的日语,让日本人觉得很难相处、无法交往。
学习了日本文化,就觉得日本文化什么都好,对本国文化缺乏自信心。认为跟日本人交流,就要以日本人为中心,刻意去迎合日本文化,殊不知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交流和协调的过程。
用中国文化思维定式进行语码转换,出现了很多不符合日本表达习惯的说法,从而导致语用失误。例如中国人见面喜欢问“你吃饭了吗”、“你去哪儿”,如果直接翻译成日语,用这样的方式与日本人打招呼肯定会造成误解。
日语专业的种种考试让教师热衷词汇、语法、篇章、听解等考试内容的各个环节训练,重视学生的考试合格率,缺乏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结果往往是学生专业四级甚至八级都过了,日语国际能力考试一级(最高级)也通过了,走上工作岗位实际应用时,仍然出现种种文化偏差带来的失误,不能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例如,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情,然而很多日语专业学生到日企稍微加班就斤斤计较,工作刚满一年就急于跳槽。有的学生日语表达能力应该很好,但是说出来的日语根本不考虑日本文化的特点,交流困难。
根据Ray L Birdwhistell实验统计,在交际中语言交际约占35%,非语言行为交际约占65%,可见,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1]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词汇、语法的反复讲解与操练充满了整个课堂,对非语言教学并未重视。大多数人认为,学习外语就是要学习语言,所以在应用时往往更加注重语言的正确性,而忽视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差异,结果因文化冲突而导致交际失败。
在日语教学中,除了开设类似《日本概况》、《日本文化》等课程专门介绍日本文化外,还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有意识地导入日本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根据教学内容适度导入相应的文化,让学生一开始就把语言与文化联系起来记忆和运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洞察力。
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客观认识日本文化,不要因为历史等原因而对日本文化存在偏见。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更没有好坏优劣之别,不要用本国文化的标准去衡量日本文化。当然,也不要觉得日本文化什么都好而否认中国文化的优秀之处,要用辩证的观点树立文化平等意识。我们和日本人进行交际时不是单向的完全遵守日本的文化习俗,而是两种文化的交流、碰撞、协调的动态过程,要在双方相互协调的基础上,互相尊重对方文化。[2]
中日文化有相似之处,更多的是不同,我们要通过对比去了解并尊重差异,[3]差异性导入对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例如中国人喜欢“打开窗户说亮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日本人含蓄,信奉沉默是金,相信以心传心,所以在语言表达上往往是暧昧不清,特别是表示反对或者拒绝时不直接正面回答。这种语言中的暧昧表达常常是为了掩饰分歧,不使冲突和矛盾激化,体现了以和为贵的日本文化特征。
无论是课堂内外,我们都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些交际平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日语水平。例如课前3分钟的个人的FreeTalk,或者是分组分角色进行的会话表演,可以让观众一起来指出表演中不符合中日文化习惯的地方,然后大家一起来纠正。要充分利用外语角、日语俱乐部、日企等一切资源创造条件让文化不断渗透到日常教学和生活中。
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比语言行为的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还要严重,因为非语言行为一般是情感、情绪和态度的表露。非语言行为内容丰富,在日语教学中,要导入中日差异较大、容易引起误解、具有日本特色的非语言行为。
一是寒暄时的体语。日本人打招呼一般都是点头或者行鞠躬礼,身体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握手这样的接触行为。二是眼神。日本人对他人的眼神非常敏感,所以眼神的交流非常少,一般认为直视对方是失礼的行为。三是微笑。日本人将抑制情感的流露视为一种美德。[4]不管你高兴与否,在与尊长或者同辈进行交谈时都必须保持微笑,这已经成了日本礼法的一部分。另外,也不提倡出声的笑。四是沉默。日语中有“言わぬが花(沉默是金)”的说法,恰当地诠释了日本人的交际方式。主要是因为日本人崇尚的是以心传心的体察文化,心有灵犀更有韵味。另外,日本人比较务实,空谈不如实干,当然也体现了日本人的谨慎、言多必失。[5]五是手势。手是活动范围较大的一个身体部位,手势用语相对比较多,因此手势在交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造成误解。例如竖起大拇指,中国表示“了不起,厉害”的意思,而在日本则表示“父亲”“丈夫”或者“男性”的意思。[4]例如在英语国家表示“好”的“OK”手势中国人已经普遍应用,但是在日本这个手势却是“钱”的意思。
日本的企业文化与其他国家的企业文化相比比较独特。一是忠,把企业看做是家的延伸,员工与企业是命运共同体,员工要有奉献精神,对企业要忠诚,提倡终身雇佣制。二是和,强调集体主义与团队意识,个人服从集体,不主张标新立异,一般员工按部就班工作就可以了。三是诚,讲诚信,要有社会责任。当然,各个企业也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作为老师,除了从理论上了解日本企业文化外,还要有计划地进入日企学习,接受日企的培训,不断丰富自己的实际应用经验,把自己锻炼成“双师型”教师,从而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6]
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任何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因此,语言的掌握和文化的认知缺一不可。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树立文化平等意识、文化差异意识,语言与文化同步,从而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流。
(说明:本文为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立项建设成果)
[1]黄昱,姚正锦.跨文化交际中大外教学的文化导入缺失[J].宁德师专学报,2009(1):96-100.
[2]李小俞.文化认知在日语教学中的导入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2):87-88.
[3]赵厚宪,赵霞.论文化教学原则[J].外语教学,2002(9):73-77.
[4]乔红伟.中日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与对外汉语教学[J].林区教学,2011(5):91-92.
[5]祝大鸣.论日语中独特的非语言交际形式[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4):26-29.
[6]卢学梅.从日语人才市场需求谈高校的日语教学改革[J].新余高专学报,2006(12):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