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振
(中学生学习报社,河南 郑州 450008)
做一名好编辑需要严谨的作风
李开振
(中学生学习报社,河南郑州450008)
做一名好编辑需要的条件及能力很多,本文主要从做一名好编辑的非智力因素入手,着重论述严谨的作风如何成就一名编辑,以及细心、认真、爱心、无私、谦虚、务实等因素在一个编辑成长中所起的作用。
细心;认真;爱心;无私;谦虚;务实;不唯上;不唯书
现代报刊、图书出版从写作、编排、装帧设计到印刷、营销、发行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应对编辑的要求也更为苛刻。依笔者之见,好的编辑应处处对文字要求严格,时时对市场洞若观火、了如指掌。一端是内容和产品,一端是市场与营销,同时执其两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做好编辑工作并不简单,它需要持续的热情、严谨的作风、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限于篇幅,笔者在本文中主要就严谨的作风作简要论述。
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大多是书信,见信如见人,或是长途跋涉,登门拜访。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电话、手机、电脑、互联网的普及,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着实变得方便、快捷。虽然时空缩短了,但是对于一个敬业、有良心的编辑来说,即便是作者用键盘敲击的文章,同样饱含着极大的心血。所以,要认真,有耐心,像珍视自己的眼睛一样来对待作者的文字,满怀敬畏地来编辑他们的每一篇文章。自古文人相轻,如果仅仅因为文风不同就草率枪毙一篇稿子(书稿),也许会给出版、文化带来莫大的损失。因此,编辑要认真阅读稿件,作出科学公正的判断。
认真、细心不仅仅局限于阅读稿子方面,事实上,从调研论证到读者反馈,中间要经历很多环节,环环相扣,丝丝相接。什么时间约稿、发稿、终校、签复印,都得把握好时间,稍有不慎就会耽误出版进度,耽误了出版进度就无法印刷,印刷不成就无法发货,发货迟延,市场就丢了,市场丢了,再好的产品都是废品,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就拿现在的教辅行业来说,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在这种形势下,代理商要求的发货时间与编辑出版的可能时间好像是永远无法调和的一对矛盾。因此,在安排出版进度上,编辑就更应该充分考虑市场因素,更加细心认真。
认真、细心还体现在编校过程中。一个汉字、一个标点符号都可能让文意大相径庭。历史上曾经因为一撇之差的“泌”和“沁”,让冯玉祥在整个战役中受挫。据说在80年前,冯玉祥手下的一个参谋在书写作战命令的时候,把部队集结的地点“沁阳”随手写成“泌阳”。沁阳在河南北部的焦作地区,而泌阳在河南南部的驻马店地区。只多了一笔,部队瞎跑了几百公里,整个战役也就完全失败了。之所以举这个例子,就是想告诉大家,编辑无小事,出版须谨慎。如果媒体编辑哪天不小心把某个重要领导的名字弄错了,可能很多人都要挨批评、受处分。因此,编辑在改稿、校对时要特别细心,心理上做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动上做到锱铢必较、毫厘不差。这是优秀编辑必修的基础课,也是优秀编辑的基本素养。
南都周刊常务副主编李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编辑工作主要是和文字打交道。一个字、一句话,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容不得半点纰漏。她主编过很多栏目,每一次“跨界”都需要掌握相关领域的大量专业知识。在工作之余,她每天要阅读或查阅大量材料,但她却乐此不疲,“每天都能从编辑工作中学习到新的东西,怎么会枯燥呢?”曾与李霞共事的媒体人张丹萍这样评价她:“从制定采访计划到完成稿件,她会仔细推敲每一个环节,甚至细到‘只需要记者填空’的程度。”
好编辑必须要有爱心,要有“为别人作嫁衣”的奉献精神。好的编辑懂得锦上添花,使得好文章更好,写作一般的文章极力争取更好。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编辑家张元济先生抱着“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像书林努力来”和“吾辈当以辅助教育为己任”的决心来从事出版事业。他想通过兴办出版事业实现世间“无良无贱、无智无愚、无长无少、无城无乡”,使国人都受到教育,最终达到惊醒中国东方“睡狮”的理想。实践证明,张元济从事文化教育出版工作70余年,一生以传播先进文化为己任,是一位进步、爱国、富有改革精神和远大抱负的出版家。据庄白俞回忆,在商务印书馆初期,经理夏粹方先生监管印刷所事务,每日必到印刷所巡视。张元济先生主管编译所事务,每天从编译所出来后,必到发行所核阅文书信稿至晚上七八点钟。他在公司办事时,经常先众人到馆,后众人离馆,偶尔不能及时赶到,必系因公在外行走。散值时,又将馆中未了文件实之皮囊。翌晨到馆,即将批阅过的文稿分交各主管人员。不仅张元济如此,深受近代浓郁学术气氛熏陶和爱国心强国梦驱使的高梦旦、杜亚泉、梁启超、陈独秀、鲁迅、胡适、茅盾、叶圣陶等等,一生都在用爱心和无私来诠释编辑事业的伟大。
梁启超先生从早年办《时务报》到晚年主持《庸言》,主编或参办报刊达十多种,他认为编辑人员的职业素质决定着报刊的成败,尤其强调报刊编辑应该品德高尚,要有奉献精神,“彼其造舆论也,非有所私利也,为国民而已”。
一篇稿子从默默无闻到被广泛接受,需要编辑精心加工和耐心打磨。可以说,每一部光彩夺目的作品背后,都站着一位默默无闻的编辑。每一位名满天下的作者的身边,都有一群甘愿奉献的编辑。正因为此,很多人都以为编辑是“为人作嫁衣”的职业,但是事实从另一个方面证明,很多默默无闻的编辑正是在“为人作嫁衣”的过程中不仅在燃烧中点亮了作者,也点亮自己,从而打通了自己通往事业巅峰的“任督二脉”。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辑与作者之间是互相成就,但是前提是要付出爱心,要无私奉献。
作为一名好编辑,还要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品德和胸怀,对于作者给自己提出的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要虚心接受,不断汲取优秀编辑及出版家的长处,克服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编辑水平,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勤动手、动脑,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和理解力,力争让作者更满意,让作品更完美。
作为上世纪初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学者型的编辑,高梦旦虽“能断大事,虑无不中”,却抱定“成事不必在我”的人生宗旨(成功不必在我,成名不必在我)。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时,高梦旦感到自己观念陈旧知识老化,能力和学识已不能适应新思潮猛进的时局,不足以跟上潮流,便提出编译所另选人才以代替自己,让一代新人担起商务的事业。高梦旦当时的原话是:“吾辈老矣,若不为公司求继起之人,如公司何?况自审不适于新潮流哉。”而今看来,这得需要一种多大的胸怀、气魄和境界?事实上,这是一种真正的求贤让贤,更是一种超然的谦虚与务实,唯能如此,公司才能长盛不衰,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著名编辑出版家楼适夷先生当编辑、编委、主编、出版社副总编辑,从来都是以发展进步的革命的文学为选稿、编辑的方针,他对读者投稿和作家稿件亲自认真阅读,没有高高在上的社长、副总编、编辑的架子,没有做官当老爷的做派,而是平等地待人,即便是对作品有删减意见,也要亲自与投稿者或作家当面商谈。
人民音乐社社长莫蕴慧从普通编辑干起,一直做到社长。在她丰富的阅历中,音乐教育的专业功底很深、专业影响很强、专业资源很多。她主编和策划音乐专业图书和音像产品,大大提高了人音社的专业话语权和国际传播力。无论岗位和职务如何变,她做事的原则始终没有变,从研发到编写,从市场营销到客户维护,她都是始终冲在第一线。这是真正的谦逊,也是真正的务实,正因如此,方有今天的不俗成绩。
严复和林纾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位最优秀的翻译家,他们都与张元济联系向商务供稿,因此严译的全部作品和林译的大部分作品都先后在商务出版。严复译文严谨,至今堪称范例,不过他所译亚当·斯密的《原富》原先无英华译名对照,张元济在出版时便代严复做了英华译名对照附于书后。林纾译稿质量开始很好,后来也是参差不齐,如不合格,被张元济退稿的、修改的均有详细记载。
除了在对待稿子时需要不唯上、不唯书,对于名家提出的言论,也得抱有质疑的态度,不迷信,不随波逐流。一个编辑若是从思想到行动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没有特立独行的思想内涵,就永远编不出好稿子,永远成不了好的编辑。据蔡元培回忆,杜亚泉对于各种社会现象不仅有敏锐的洞察力,而且敢于公开阐明自己的见解,不人云亦云,不畏惧权威,一旦形成自己的观点,就锲而不舍,不轻易放弃。三联书店的原总编辑李昕回忆道,杨建邺的《杨振宁传》是他们跟踪20年才拿到版权的,当初因为坚持办刊原则,涉及学术上的一些论争,即便是杨振宁主动联系出版,也未能说服三联。国务院原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在十几年前写了一本极为轰动的书——《外交十记》,内地出版社已有一个版本,钱其琛的秘书找到李昕,希望再在香港出一个版本。但是由于书的原设计形式不符合国际惯例,出版时他们便将排版体例改了过来,这是一种崇高的职业精神,更是不唯上的典型事例。
看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编辑,非得有严谨的作风不可。作风严谨,凡事认真,自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作风懒散,唯唯诺诺,不细心、无爱心、无进取心,目中无人,骄傲自大,断不能做编辑,也不要做编辑,因为一旦做了编辑,不是贻笑大方,就是贻害天下。
G214
A
1674-8883(2016)09-0218-01
李开振(1978—),男,河南泌阳人,本科,中级编辑,就职于《中学生学习报》社有限公司,研究方向:编辑出版,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