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琪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浅析日记体新闻的力量
胡琪
(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0)
日记体新闻在时代和受众的需求下应运而生,在融合消息、通讯、评论三大基本文体叙述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更倾注了记者的主观情感和对新闻事件的深刻感受。在新闻事实中介入情感才会使报纸新闻更具有可读性,才会更好地拉近报纸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才会增强报纸的亲切感和感染力。现阶段日记体新闻虽发展得不够成熟和完善,但是其本身就是报纸新闻文体的巨大创新,必定会为报纸新闻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力量。完善日记体新闻体制,推动报纸新闻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才是关键。
日记体新闻;可读性;报纸新闻
面对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带来的巨大冲击,在消息、通讯、评论三大基本新闻文体的发展遇到瓶颈期的时候,日记体新闻犹如一个新生儿给传统报纸行业带来了期待已久的活力和希望。虽说报纸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怎样解决受众既离不开报纸又怕看报纸的问题才是重中之重。此时,新兴的日记体新闻便以它不同于传统新闻的独特优势在报纸新闻文体中脱颖而出。
日记就是按日记事,对每日经历和目睹的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想领悟逐一记录。日记体新闻顾名思义就是用日记的体裁和形式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它外延宽泛,包容性强。可记录记者在新闻现场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所思所感,通常注明时间和地点(或为新闻电头),形式活泼、行文自由、可叙可议、不拘一格,读起来亲切有味,如临其境,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可信度。[1]日记体新闻相比于其他的新闻报道样式,记者在采写过程中倾注了更多的主观情感。倘若只是像小学应付作业般写流水账,记录干巴巴的新闻事实,日记体新闻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在恪守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下,恰当地融入记者的主观感受,把握情感尺度,在新闻主体和客体之间追求恰当的平衡。
作为新时代的媒体人,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报纸随时有可能被读者抛弃,因此报纸的可读性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对于可读性,人们将其解读为两个内涵:一是新闻内容与新闻报道形式完美结合的尺度;二是新闻便于阅读、吸引读者的特性。在我看来,日记体新闻恰好符合这两个衡量尺度,日记的形式与新闻的内容相融合,成为集较强的可读性、内容的广泛性、手法的灵活性于一体的新闻体裁。日记体新闻报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事件,读者会在“我”的引领下阅读新闻,读者会随着“我”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甚至会沉浸在“我”所描绘的氛围中,这便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报纸新闻的可读性。
其实早在五四运动时期,日记体就已经崭露头角,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的《狂人日记》算是一个典型代表。从中国黄远生的《新闻日记》、王匡的《南征散记》到美国的比辛格的《坠落的客机》等等,日记体新闻声名远扬,在中外新闻史上独树一帜。现在翻开报纸,记者日记、记者手记、采访札记等日记体新闻频频见诸报端,受到业内人士和受众不同程度的关注。日记体新闻强调人的参与性和在场性,因此记者不仅仅是新闻事件的记录者,更是读者心理诉求的代言人。同时受体裁短小和实效性强的限制,日记体新闻必须以小见大,以“豆腐块”体现大主题,采写日记体新闻必须以最快速度征服采访对象,用心去体验,与采访对象进行情感交流,发掘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动因,从深层次上出发获取思想灵感,使作品在增强可读性上又见深度。
下面以2008年《爱心帐篷撑起震区一片天》为例对日记体新闻进行详细的分析。
第一,按时间顺序讲述事件。《爱心帐篷撑起一片天》从第一天5月22日开始至5月27日,逐天跟进叙述爱心帐篷的情况,新闻报道始终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事件,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完整性。
第二,表现手法更为丰富和广泛。在该篇日记体新闻中,记叙、描写、论述、评述均有所体现,并且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例如,“同事们都担心我一个女孩子去震区不安全,纷纷打来电话叮嘱我,叮咛我,而我这个时候,心都已经飞到了四川,只恨不得早点启程,一种从未有过的使命感弥漫在全身每一个细胞”,体现了记者对四川灾区的关怀。
第三,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日记体新闻要求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展开叙述。这篇新闻在报道了杭州市民捐赠帐篷以及车队前往灾区的艰难过程等理性报道的同时,字里行间也透露出浓厚的情感,尤其是以“我”的视角来带领受众融入其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日记体对记者理性思维的层次、关心问题的角度及体验生活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当前一些日记体新闻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我们要做到强化读者意识,在增强贴近性上下功夫,记者要善于寻觅和选择读者最关心、最渴望、最感兴趣的体裁和素材去采写,抓住群众议论的热点以显其广度,抓住疑点以显其力度,抓住难点以显其深度。化特点为优势,把可读性充分显示出来,凸显人情味、现场感、独家性。日记体新闻能将消息与通讯的手法结合起来,将简洁明快的叙述与形象细腻的描写结合运用,把叙述和议论甚至抒情结为一体,使其在具有新闻的实效性、生动性的同时,还具有政论的逻辑性。[2]
新时期报纸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像日记体新闻一样的创新文体不断涌现。基于新时代新媒体与网络的发展所带来的压力,报纸的新闻文体只有不断改革与创新才能获得长远发展。日记体新闻响应新时期受众的需求,以其独特的优势增强了报纸新闻的可读性。虽然现阶段我们可能达不到日记体新闻较高的能力要求,但笔者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越来越多有能力的媒体人的努力,它一定会发挥最大的优势来推动报纸新闻事业的大发展。
[1]王士彬.日记体新闻的情感介入[J].军事记者,2008(5):22.
[2]邓佑标,纪鹏.日记体新闻的魅力[J].军事记者,2007(6):28.
G212.2
A
1674-8883(2016)09-0103-01
胡琪,本科,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