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的媒介问责

2016-03-01 07:39王冠楠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贴标签刻板媒介

王冠楠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新闻中的媒介问责

王冠楠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00)

近年来,随着传统媒体的日趋成熟及新媒体的兴起与发展,新闻事件随着报道的不断深入出现反转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本文以近年来产生的诸多反转新闻为例,浅析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及反转新闻事件下媒介的失职,并对此提出一些意见。

新媒体;信息势能;反转新闻

一、反转新闻产生的背景及定义

随着传统媒体的日趋成熟和新媒体的兴起与发展,反转新闻这个概念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新闻事件出现反转并非是近年来才产生的现象。早在1843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有机的报纸运动”这一概念,“在有机的报纸运动下,全部事实就会被完整地揭示出来。”[1]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反转新闻的产生寻找到了无法避免的理论依据。面对网络上海量的信息,受众拥有绝对的主动权,要使一条新闻不“泯然众人矣”实属不易。如何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成为众媒竞相争夺的目标。电视剧里剧情跌宕起伏的反转一直是收视率保值的最有效途径,受到媒介皮下注射的受众也像看电视剧一样,跟随媒介的声音如坐过山车般地观望着这个拟态环境下的“真实世界”

二、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

新媒体环境里网络巨大的信息势能,使众媒如注射兴奋剂一般拼命地寻求发展出路,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报道出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谁就能在网络热头条新闻的领域抢占一席之地。究其原因,造成反转新闻一再发生还有其他更为复杂的原因,笔者把具体原因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信息的碎片化及受到刻板成见主导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得到了很好的加强,然而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在公众心中可能存在牢固的刻板成见。在刻板成见作用下,当人们接收到碎片化信息时,根本没耐心作出理性判断,而是任由碎片信息调动自己的刻板成见。于是结论快速得出,这个结论可能以偏概全,也可能过于主观臆断。一旦新的不同信息传来,人们就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之前的判断过于匆忙和武断。媒介在显著性事件的报道与认知基模的双重引导下,在每个人头脑里都牢牢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刻板成见。近年来,媒介反复报道老人摔倒讹路人事件,以至现在一提到老人摔倒公众就会第一时间为老人贴上“来者不善”的标签。这样的刻板成见有很多,如城管一定会打人、受伤的一定是弱者等。

(二)网络暴民盲目站队、不假思索的贴标签

新媒体时代为全民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这些交流平台充分给予了普通公民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一些参与骂战的网络暴民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能一吐为快,愤怒、焦虑的情绪在媒介报道的渲染下,在网络平台中全部倾泻出来,这种极端情绪导致下的盲目站队胡乱贴标签,往往给新闻的急剧反转以可乘之机。这是媒体最希望达成的结果。当舆论的声讨积蓄到一定程度时,先清醒过来的一部分人开始对事件的可信度提出质疑,媒介又开始深入调查才最终使事情的真相水落石出。舆论声音的导向、全民贴标签都制约着媒介“谨言慎行”,影响着媒介的新闻报道,甚至是欺骗无知的记者和媒介参与到新闻闹剧之中。

(三)记者报道失实媒介把关不严

报道失实、把关的不严格都是新闻反转的成因。先报道后辟谣的做法根植于记者的内心。记者要有受众意识,只有有了强烈的受众意识才会有责任感,但是这种受众意识不是一味地迎合受众,更不是对受众某种焦虑的刺激。一些记者有时忘记了理性客观的原则,在报道新闻时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焦虑,并且通过选择性报道不断刺激这种焦虑,以期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一旦这些选择性报道失实,记者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传谣者,就是一个破坏者。虽然有时记者和媒体也会成为反转新闻的受害者,是狡猾的信源自编自导自演的闹剧,但更多需要承担责任的是媒体而非公众。本可以核实的信息未经核实,本可以调查清楚的状况未经严禁调查就天马行空地写出一篇不负责任的报道任由舆论自由发挥,一旦新闻出现反转,那么记者和媒介自然成为新闻反转的始作俑者。

三、反转新闻事件中媒介的反思

从理论上讲,反转新闻的产生是难以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减少此类新闻的发生。造成新闻反转的虽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首先值得反思的是媒介本身。

(一)新闻报道慢打板子

真实客观是新闻的生命,既然有些事情的真相并不能一开始就浮出水面,那么报道不妨慢打板子。不要急着对不完整的信源做报道甚至是评论,媒体应该秉承严谨、客观、公正的态度,草率地站队和贴标签不但违反了新闻的客观性原则,还会对社会舆论的导向产生影响。记者本人应该秉承对受众负责、对新闻本身负责的理念,对新闻事件的信源进行多方面的核实,涉及不同方面声音的新闻事件时要做到不偏不倚,给双方、多方以平等的机会发表言论。新闻的时效性固然重要,但和真实客观相比,时效性并不能作为赢得新闻大战的唯一标准,对于经过多方核实却仍不能判断真伪的新闻要谨慎报道,甚至暂时不报道,切莫走先报道再辟谣的捷径。媒介更要对新闻进行严格把关,避免记者个人的失误造成新闻事件出现反转。

(二)报道谨言慎行、避免刻板成见

处在信息碎片化以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受众正迫不及待地在网络信息中寻求宣泄的出口,受众在接受信息时习惯性的怜悯看似处在劣势地位的弱者。媒介不应该刻意地迎合、刺激受众这些心理,把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作为衡量新闻价值的唯一标准,而只报道社会中耸人听闻的新闻事件,更不能利用不明真相的受众怜悯弱者的同情心大肆宣扬造势。应该以正常人的思维做新闻,对于正面形象不应大肆褒扬,对于负面形象不妖魔其形象,避免加深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刻板成见。摔倒的老人不一定都是不善良的,看似温良的人也不一定是无辜者,记者应本着不偏不倚的态度进行新闻事件的报道,不能想当然地给当事人贴标签点燃受众情绪,煽动舆论声讨。

[1]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77-78.

[2]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88-89.

G212

A

1674-8883(2016)09-0092-01

王冠楠(1993—),女,江苏南京人,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贴标签刻板媒介
拒绝被贴标签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
我给酸奶贴标签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贴标签
谈对青少年“贴标签”的现状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