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彩霞(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七五中学 辽宁沈阳 110101)
朗读
——使语文走进学生的心灵
冯彩霞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七五中学 辽宁沈阳 110101)
什么是朗读?《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强调,朗读,也叫诵读,就是将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言语的过程。它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根据朗读的方式和水平不同,它可以分为宣读、美读和吟读。其实通俗一点说,朗读就是用声音的语言读懂课文,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声音表达出来。同时,在朗读中,也要认识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所具有的特点,因为朗读是学会品评文章、积累材料,把别人的转化为自己的过程。因为朗读本身就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最基本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能感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接受美的熏陶,达到“育人”的目的。
如何能让学生喜欢语文,并且能够用心感悟文章,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所期盼的。
因为汉语的音乐性强,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决定着汉语教学必须以朗读为主,这是我国几十年语文教学积淀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历史上的文学大家、教育家们总结出广为人知的学习语文的至理明言,一直被历代学子奉为圭臬,但是由于受教学成绩的影响,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采用教材分析为主的授课模式,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的课堂表现形式,形成了语文教学不读或读得不多的怪现象,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失误。人们在冷静思考、总结失误的教训之后,频频发出回归传统的呼声。有人却对此表示担心,认为强调朗读是死记硬背,会让学生成为“三味书屋”里摇头晃脑的书呆子,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我认为,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因为毕竟时代不同了,教材教法发生了根本变化。必须明确,民族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民族教育的沃土中,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理由如下:
语言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时候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能力。因为语感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它在理解语言,判断语言正误、优劣上比理性思维来得敏捷。反复诵读名家作品就是模仿典范语言,接受其影响。例如在教学《春》一课时,我把课文改成诗歌的形式,学生在朗读时不仅读出了韵味,而且也领会了文章的内涵。诵读,把文章读得琅琅上口,对文章里的词汇、词语搭配、句子的格式、语言气势与格调已经十分熟悉,这样,良好的语感就基本形成了。通过诵读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这是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和基本规律。
要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必须依靠对课文的正确诵读。中小学语文教学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中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并非轻易可以练就,它是在千百遍按照汉语普通话规则读课文的基础上形成的。“熟读是把一切成例化成习惯。”在训练时采取扫盲读--朗读--速度的程序,更能促进学生用普通话千百遍地正确朗读课文,形成了习惯,方言及语言渣滓也就容易清除了。
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体裁和不同的教学程序去选择朗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例如,我要求学生打了预备铃就齐读当天要讲的课文,这样在课文分析之前,通过齐读让学生熟悉内容,有利于老师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在课文分析之后,再借齐读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反复吟咏典范文章,“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有目的地选择构思、结构、表达方式上有特色的章节、段落,予以反复吟诵体味,久之,对文章套路的感性直觉增强了,胸中有了格局,品文便知道优劣,下笔就有了章法。例如《背影》《白杨礼赞》等经典文章学生熟读成诵,更有利于学生在写作时的构思以及谋篇布局。毛泽东青少年时读书采取“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相结合的方法,每读一文总是反复诵读吟味,用心领会它的意义、气势、节奏和神威。这种方法值得借鉴。
朗读是一门艺术,它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樊云芳就是听了齐越广播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后感动不已,而立志当新闻工作者的。我很重视发挥朗读的作用,或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或放多媒体,或组织学生录音。可读全文,可读片段,可分角色朗读,戏剧选场则可指导学生表演。朗读要求用普通话、声音洪亮、节奏分明。语速适当、感情真挚。在教《钦差大臣》时,我首先让大家熟读成诵,接着分角色表演朗读了全文:通过邮政局长,市长,督学等的对话,配合表演,将市长,邮政局长等人的丑恶嘴脸鲜明地展现。学生把握了人物的基本特点,并且通过表演对文章的中心内容、主题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可以选择适当的朗读方法,如教学《故乡》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读”,最成功的也是“读”。展现文章中闰土和杨二嫂二十年前后的不同,让学生理解文章深刻的主题。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默读、朗读、齐读、精读、重点读等各种形式的读,来感知作者的主要写法,在读中品味文章的“美”,在读中陶冶学生的性情,是学生既领会了文章的主旨,又在师友合作探究中,经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对知识点的掌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讲”、“读”、“教”的各个阶段都可以运用,并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从而在教学时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让朗读成为语文走进学生心灵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