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龙(三亚学院音乐学院 海南三亚 572022)
对管乐演奏时呼吸问题的几点认识
马金龙
(三亚学院音乐学院 海南三亚 572022)
摘 要:管乐是音乐艺术这个组织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它存在于中国音乐历史舞台时间不长,所以除专业人士外,大多数人对于管乐对的组建、发展、运作的过程认识较为浅薄。同时也对于管乐演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很是困惑、制约着我国管乐艺术的发展。本人在长期的管乐演奏、教学过程中得出,在学习管乐最为棘手、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大问题——“呼吸”,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和总结。所以就管乐学习初期的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重要性 种类 运用
管乐的演奏过程中,呼吸就是整个乐器动力的系统。就像弦乐器演奏离不了弓子、汽车离不开燃料一样。呼吸和弓子两者都是动力,使嘴唇、簧片或琴弦发生振动。因此,从整个演奏时技术层面和艺术水准的角度来讲。发声的正确、音色的动听,富有吸引力、和演奏技巧(连音、吐音、音阶)等都与演奏者的呼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
但是,这种呼吸习惯和平时生活中的呼吸习惯是不同的,它是需要系统的训练和潜能激发的。下意识的呼吸,是说这种一呼一吸的自然现象是深植在人体内部的,是与生俱来来就会的,像新生儿生下来第一件事就是呼吸运动。不用人为的诱导,也不必对下意识神经系统所操纵的这一现象做出什么额外的努力。
在管乐学习过程中,呼吸的长与短、深与浅。都要在演奏时的具体要求和乐曲的需要,并随发声的强、弱、高、低随之而变化。因此,掌握与运用正确的呼吸是管乐基本功教学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一支管乐演奏能否走上正轨的因素之一。[2]
呼吸器官:包括肺、气管、胸腔,两肋骨及的两组呼、吸肌肉群、腹肌肌肉群、根隔膜等等。当人们吸气时,气首先进入鼻腔,随即经过咽喉及气管、支气管送入肺部,这时两肋自然扩张,横膈膜略下沉,对腹内脏有些挤压,小腹呈现凸起;呼出时,横膈膜放松上升,其它部位恢复原状。
管乐演奏时的呼吸是在人的自然呼吸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一般情况下有三种呼吸形式组成,即:胸式、腹式、胸腹混合式呼吸,也是管乐学习过程中最为基本的三种。这三种呼吸形式各自都具有单独的特点,对每一钟呼吸的特点和原理都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行对比和梳理总结后。最后得出科学、准确、更适用于管乐演奏。
胸式呼吸:就是俗称“肺呼吸”。用胸部进行运动,吸入气,气吸到肺里后,由胸部向外扩张。但是这种呼吸方法,气量往往有限,很难达到人体储气量的最大值,而且气息流量不稳定,气息不能持久,对乐曲的完整度上大大减少,而且身体容易感到疲劳。因此,在管乐学习和演奏过程中不采用这种呼吸方法。[3]
腹式呼吸:民间说法叫做“气沉丹田”。吸气时将横隔肌下沉,气息尽量储存到腹部与腰部。呼气时,腹部要绷住劲,一点一点均匀地将气吹出;吸气时,双肩及胸部保持平稳状态,千万不能双肩上耸,不考虑胸部,集中精力使腹部、丹田位置及腰部左、右、后腰向外扩张,这样横隔肌下垂,肺部最大限度吸入空气,这就是正确吸气方法。经过反复练习,这种呼吸方法是能够掌握的。这就是我们称它为“深呼吸”。在很多运动中也采用到,瑜伽训练、声乐训练等等。腹式呼吸是正确、科学的呼吸方法,它能有效地控制气息的流量和速度,均匀地将气息应用,还可根据管乐演奏时音乐作品的需要增强或减弱气流强度,做出强弱变化和腹颤音效果比如:一个突快减弱、突快渐强,和抒情性音乐的演奏时,都能自如的给这些乐曲比较充裕的动力。为什么不考虑胸部呢,因为一想胸部就会双肩上耸,丹田及腰部怎么也感觉吸不上气,而这实际上正是胸式呼吸,像做深呼吸一样,两臂上举,腹部和腰部反而向里收缩,这就大错特错了。
胸腹式呼吸:吸气时胸部、肋部、腹部、腰部同时向外扩张,最大限度地将气吸入,此种吸法可获得比前两种吸法更多的气,也就是说,采用胸腹式呼吸时肺吸入的空气量最大。当整个呼吸肌肉组织联合工作时,呼吸肌肉所承担的负荷分布的非常均匀,由于这一点,呼吸肌肉的耐力就大大增强,不会容易累。这样,就直接的是练习时间和演奏时间大大延长,促使更多、更好的乐曲能够做的更好。毫无疑问,这也就是这种呼吸型式比其他呼吸型更为优越的地方。[4]
通过对上述三种呼吸类型的了解和推敲,就不难判断胸式呼吸是不可取。即使你身体非常好,如果经常采用胸式呼吸,1、对你的音乐发展不利,不能吹奏出优美的音色,不能控制较长的长音,2、对演奏者身体会有某种程度的损害,也不能持久的练习和演奏。那么我们是不是立即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呢?在学习管乐初期首先应该学会腹式呼吸,通过对着个练习的大量巩固和锻炼。然后逐渐的进行到胸腹式呼吸的状态上去。久而久之,自己潜意识就把这种呼吸方法会形成一种习惯。从而,在演奏过程中,就不会因出现呼吸所引起的“动力”不足,使得,管乐演奏变的吃力和终结了。
呼吸是个状态名词、反过来就是动词“吸、呼”。所以必须首先学会正确储存气息即吸气,才能进行正常的呼气(演奏)。人体正常的生理需要,一般每分钟呼吸十二至十六次,你根本不用去想就会自然而然地吸气、呼气,而且基本上呼与吸次数、时间都是相等的。然而演奏乐器就截然不同了,演奏管乐的根据不同乐曲的需要有意识地进行不同形式的呼吸,有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快呼等等。这样的呼吸就有技巧了,才是我们训练呼吸的目的。
练习正确的呼吸可以先不用乐器,先找到呼吸所突出的几个部位即:平躺,在腹部放一本书或枕头,正常深呼吸,吸两拍呼四拍,随着练习越多,呼气的拍子可延长。找到正确的感觉后,再用乐器练习长音或音阶。这样上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常人们的自然呼吸过程主要通过鼻腔,再仔细体会还会感觉到腹部有自然的起伏动作,而吹箫时(包括所有的音乐)改用嘴吸气却找不着这种感觉了。这时告诉朋友们一个方法,练习先用鼻子吸气,找闻东西的感觉,比如假设有一盆花在你面前,人用鼻子去闻,将气慢慢吸入,这时你能体会到腹部自然向外扩张,腰部也有向外扩张的感觉,这就是正确的自然呼吸的感觉,以后逐渐加快吸气速度,再试着不改变腹部、腰部动作的情况下而改用嘴吸气,这样你就掌握了腹式呼吸的正确吸气方法。吹奏时随着气的呼出腹部逐渐收缩,但丹田一定要绷住劲,找向外拉的感觉,这就是控制。管乐的呼吸是个长期需要调整和巩固的问题,需要不断的在练习过程中去体会和探索。才能使管乐艺术之路走的更长。
参考文献:
[1]张新林. 浅谈现代小号的演奏艺术[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02) .
[2]陈锐. 小号的长音训练与演奏的关系[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4,(03) .
[3]陈忠辉. 管乐器演奏的呼吸技法艺苑, 2009, (08)
[4]张剑. 谈如何“设计”小号练习[J]成功(教育),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