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邦
(西北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一镜到底”
——《鸟人》长镜头美学研究分析
张安邦
(西北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鸟人》导演伊纳里图秉承了巴赞的长镜头理论,通过前期精心的设计,摄像师高超的拍摄技术,演员的深厚演技功底,运用隐性剪辑与数字特效剪辑技术丰富了长镜头的艺术表现力,将长镜头美学推向新的高峰。
《鸟人》;巴赞;长镜头理论
目前,长镜头的概念在国内外并没有严格统一的定义。巴赞所提出的长镜头理论将照相性与记录性作为其理论的美学实质。[1]其理论的基本着眼点是探讨单个镜头内部的表现力。[2]他认为,蒙太奇破坏了影片时空的统一性,将真实生活中的时空关系人为改造为抽象的时空关系,从而限制了观众观看的自由。而连续拍摄与景深镜头的使用,可以保证影片时空的完整性。
长镜头不仅是一种影视语言,还是一种艺术思维的方式,更形成一种美学理论。巴赞认为,“电影的特性,暂就其纯粹状态而言,仅仅在于摄影上严守的统一”。[3]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鸟人》运用大量长镜头,在空间上符合巴赞所秉持的蒙太奇禁用原则,符合电影的特性。影片运用长镜头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进行了客观展现。采用大量跟拍、平移、追背、平摇、自由运动等纪实风格的拍摄手法。一组组长镜头的使用,保证了表现对象内容的真实性。此外,该片结合现代电影技术,在剪辑中巧妙运用隐藏点与特效剪辑技术,增强了“一镜到底”实现的可能性。
巴赞认为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纪实的特征”是其追求电影艺术的第一特征。电影和任何艺术相比都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鸟人》利用长镜头拍摄展现剧中人物的生活百态,内容的真实贴近于现实本身的真实。由于导演的精心设计,摄影师精湛的拍摄技艺,配合现代电影特效剪辑技术的运用,本片十多个长镜头段落的拼接点具有隐藏性,不易被观众察觉。主人公瑞根在排练的舞台剧中曾先后三次拔枪自杀,每一次自杀都推进了影片故事的发展。第一次自杀是与过去的辉煌道别,他开始展望海市蜃楼般的憧憬。第二次自杀是展现自己身陷情网的痛苦。第三次自杀是向毒舌评论员发起反击,告诉评论员什么才是真正的表演。最后,他排练的百老汇舞台剧大获成功。同时,瑞根似乎也找寻到了内心那个真实的鸟人,他要与其内心相契合,望着窗外飞翔的白鸟,一跃而下,迎来自我的回归,完成一次新生。[4]
本片的长镜头分为两大类:段落镜头与景深镜头。影片长镜头具有“银幕化”长镜头的特点。固定镜头为影片单视点视角的客观记录而服务。运动镜头采取新闻式拍摄风格,出现大量跟、推、拉、摇、移动镜头。这些流动的机位,满足了影片时间的延续、空间的完整,再现了影片人物生活的每个细节,从而让观众感到真实。景深镜头完成影片内部纵深空间的调度,保证了影片时空的完整性,实现了导演单镜头、单叙事创作的艺术构想。
(一)段落镜头
影片《鸟人》的段落镜头,可以分为固定长镜头与运动长镜头。
第一,固定长镜头。固定长镜头是摄影师将摄像机镜头固定,没有或只有相对细微的景别变化。具有真实叙事、客观表现的作用,给观众留有思考的余地。例如,影片00:01:53~00:02:05,摄影师采用中景景别,参照观众平视的视角,将静止悬浮的瑞根放置在画面构图的中心,客观地表现出瑞根工作生活的环境。他为了筹备百老汇舞台剧付出很多,手头拮据,只好将住所与工作地点合二为一。室内光线昏暗,窗外透进来的光线成为唯一的光源。室内拥挤杂乱的环境,反映出他生活的境况一团乱麻。内心的独白也表明他正在经历人生的低谷:“我们为何沦落至此,这里太糟了。”再如影片00:39:29~00:39:45与00:39:53~00:41:00,此段镜头展现的是父亲瑞根发现女儿萨姆私藏大麻后争吵的画面。固定长镜头分别表现出二人言语的最激烈之处。父亲指责女儿私藏大麻,女儿歇斯底里般地质问父亲作为还击。近景景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二人咆哮时的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反映出父女之间互相的指责与不理解,矛盾积怨已深。这些镜头既渲染烘托出影片的气氛,又让观众把握细节上的差别,二人夸张的肢体动作在固定长镜头的记录下得到了客观的还原。
第二,运动长镜头。段落镜头由镜头内部和外部的镜头调度完成自由运动。空间连续、多视角、镜头自身的纵深运动是它的形态特点。[1]运动长镜头通过连续摄影,保证影片时间的延续与空间的真实。影片如果长时间采取单视点固定长镜头拍摄,不但挑战观众的视觉忍耐极限,而且也无法将空间的变化呈现在观众眼前。但是若采用运动长镜头进行单镜头表现的话,摄像机会随着拍摄对象的运动而产生变化。此时,可以使用跟、推、拉、摇、移动镜头,促使摄像机视点与视角产生变化,完成场面调度。
《鸟人》段落镜头中运动长镜头众多,精准完成了时间与空间的场面调度。摄像机是人眼的延伸,二者视点的统一,可以实现剧中人物与观众情感上产生的某种共鸣。摄像机的运动引起观众视点的改变,带动着观众对影片时空认知趋向的多样性。观众的注意力会因为摄像机的运动而产生变化,观众的视点、兴趣点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影片00:04:24~00:05:56,在这一分多钟的时间内,影片内容是四位演员在舞台上排练,结尾处一盏聚光灯从空而降,正好砸到拉尔夫头上,拉尔夫受伤倒地。该段,摄影师首先跟随瑞根的脚步进入排练舞台,其次一直围绕着四位演员所坐的圆桌手持移动机位进行拍摄。当镜头移动到拉尔夫说话时,瑞根已从后台步入舞台,落座开始搭戏。其后,摄像机保持移动状态,一方面表现说话者的语态与神态,另一方面展现其他演员此时的面部表情。拉尔夫正在说话,摄像机并没有给拉尔夫镜头,反而捕捉到瑞恩眼睛诡异地向天花板望去的镜头,等到摄像机再次移动到拉尔夫说话镜头时,没过几秒,一盏聚光灯便从空中落下,将拉尔夫砸倒在地。
该段若是按照传统电影技法,完全可以用蒙太奇进行画面组接表现。可以通过正反打镜头分别给四位演员正面面部镜头和特写镜头。但是根据长镜头理论,巴赞认为现实生活的空间是连续,蒙太奇组接的画面破坏了空间的延续。镜头可以取自不同的空间,再把它们剪接在一起,这个幻象本质上自然是带有欺骗性的。[5]叙事段落用蒙太奇画面组接的方式呈现,这种形式“只有叙事的价值,而没有真实性的价值”。[6]另外,运动长镜头表现此处人物对话,打破了传统电影所遵守的轴线原则,为演员入画提供了时间,让观众总是期待摄像机的运动给他们带来的惊喜。
再如,影片01:14:11~01:15:00,瑞根因为看见女儿萨姆与演员麦克在后台调情,一怒之下出门抽烟,不料被反锁门外。无奈之下,瑞根只好半裸上身,仅穿一条内裤奔跑在时代广场上,赶回剧场演戏。从影片01:14:11开始,摄影师便跟随在瑞根身后,主要运用跟镜头拍摄瑞根穿梭在时代广场的人群中。摄像机镜头所到之处,记录的是瑞根半裸赶场的狼狈与尴尬状态,同时也表现出围观路人惊讶与好奇的表情,颇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提出的“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的理论主张。导演采用实地场景拍摄,在客观上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性,同影片所表现的内容相契合,完成了再现生活的目的。
(二)景深长镜头
在巴赞进行长镜头美学研究之前,景深镜头的运用就已存在。20世纪40年代,人们就开始探究电影纵深场面的调度。直到40年代末,景深镜头才被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手法,被电影导演们大量使用。[5]景深镜头不要求必须表现事件的完整,但动作要求完整。不显示镜头自身的纵深运动,但镜头内部的场面调度以纵深调度为主。[1]
《鸟人》摄影师选取景深镜头进行连续拍摄,从而让时间的延续性与空间的连续性得到了统一,丰富了镜头内部的表现力。导演不仅仅把景深镜头当做一种技术手段,而且通过这一技术完成了场面的调度。他没有机械地复制客观生活,而是选取特定的场景、人物、事件向观众展现,丰富单镜头的内容与内部变化,以求传递个人的思想与艺术表达。
影片多次利用景深镜头构建纵深直线构图与对角线构图,这样有利于调度浅景深与深景深的改变,进而完成前后画面虚实的变化。例如,在舞台排练时,瑞根与麦克容易形成对焦线构图,当瑞根在前台聚光灯下表演时,身后便是麦克飞扬跋扈的台上表现。通过一次调焦,在同一空间内,画面虚实切换,观众自然地将视线移到导演所希望表现的地方。再如,听闻瑞恩在自己房间疯狂发泄,门外就是两位女搭档莱斯莉与劳拉的倚门侧听身影,直到瑞根的律师杰克入画与两位女演员对话。其中,摄影师不断利用景深镜头,造成前后景虚实的变化。将门外各位人物的情感流露,真实地表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看后一目了然。
随着现代电影技术的发展,在拍摄方面,导演与摄影师为缓解正式拍摄的负担,在洛杉矶片场搭制一个模拟圣詹姆斯剧院,他们不停地拍摄各种场景转换,直到屏幕上的视觉效果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为止。等到正式拍摄时,每拍摄一组长镜头就需要一天的时间,导演、摄影师、演员反复走位,多次练习,最终完成拍摄。
摄影师卢贝兹基借助斯坦尼康与手持三轴稳定器拍摄,以克服画面不稳定的问题。斯坦尼康擅于协助长镜头与运动镜头的拍摄,前期拍摄稳定的画面,也为后期特效剪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影片中有主人公瑞根幻想悬浮与飞翔的镜头,这是通过威亚来实现的,将演员吊在空中完成飞翔与停留的动作,让导演的艺术构思内容得以实现。
在剪辑方面,一方面,前期导演与摄影师精心设计画面的起幅与落幅,将剪辑点设置在不令人留意的地方。剪辑人员利用观众观影过程中注意力分散的瞬间,通过镜头的摇动完成画面的剪辑,长镜头段落之间的剪辑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过渡,这属于隐性剪辑的范畴。
另一方面,影片也使用了数字特效技术剪辑,改变了客观时空关系。例如,瑞根在楼群中穿梭飞翔,这就运用了抠像技术,使瑞根在心中所幻想的飞翔特异功能在影片中得以实现。将客观无法实现的空间关系,转为了一种视觉化的叙事空间关系,使得观众领略到男主角的内心世界。再如,瑞根、麦克仰望天空,夜空瞬间由黑夜变为白天,这也属于特技剪辑的范畴,黑夜与白昼之间的转换在一瞬间完成,改变了客观时间,压缩了叙事时间。
上述剪辑技术,丰富了安德烈·巴赞关于电影真实美学的范畴,有利于影片长镜头的展现。实践证明,现代电影技术的发展,不再阻碍写实主义与纪实美学的发展,反而对长镜头理论所提倡的真实感给予了技术方面的支持。其丰富了长镜头的艺术表现力,将长镜头美学推向了新的高峰,让人们一提到《鸟人》就与长镜头划上等号。该片也在人类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 赵玉明,王福顺.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85-86.
[2] 汪流.中外影视大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41.
[3] 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158.
[4] 时间之葬.当我们谈论《鸟人》时,我们在谈论什么?[J].电影世界,2015(02):7.
[5] 颜纯均.长镜头美学新论[J].东南学术,2013(02):210-217.
[6] 安德烈·巴赞(法).电影是什么?[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58-59.
J905
A
1674-8883(2016)18-0212-02
张安邦(1989—),男,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