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笔涵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吉林长春 130117)
普通高校舞蹈课程教育模式探索与创新
杨笔涵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由中国教育学会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的普通高校舞蹈精品课程教学研讨会,在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音乐厅正式拉开帷幕。参与此次教学研讨的学校有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九所普通高校。除展示普通高校的舞蹈精品课程外,还针对舞蹈课程的教学模式及舞蹈人才的培养与发展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对中国舞蹈教育模式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各高校共同探索舞蹈课程建设的新模式提供了现实的参考意义。
普通高校 舞蹈教育 地域风情 传承创新
东北师范大学舞蹈系,以“创作实践带动教学”为教育理念,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断打造高校舞蹈艺术研究高地与舞蹈艺术育人重地。
1.韩朝杖鼓舞
韩朝杖鼓舞,融合了韩国、朝鲜的民族传统舞蹈及中国延边朝鲜族舞蹈的风格特色,经过汲其精华和创新改编,整理出朝鲜族舞蹈的十大长短节奏,并在杖鼓的技法与呼吸上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杖鼓,又称为两杖鼓,在国内音译为长鼓,起源于印度的细腰鼓。公元4世纪时,细腰鼓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而后又东传朝鲜。隋唐时期,我中原称长鼓为“都昙鼓”、“毛员鼓”和“腰鼓”,当时虽未有长鼓之名,但实际已用于九、十部乐的天竺、龟兹、西凉、疏勒、高昌和高丽诸乐。宋代长鼓以“杖鼓”之名载入史册。近百余年来,杖鼓在我国中原逐渐销声匿迹,而在朝鲜族人民中仍广为流传,国内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省区,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最。杖鼓在朝鲜族音乐和舞蹈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及舞蹈道具。
通过杖鼓舞素材教学课程的展示,展现出朝鲜民族地域舞蹈文化的精髓,将韩朝传统的民间舞蹈与时代的发展、国内舞蹈教育模式的改革紧密结合,从而使朝鲜族杖鼓舞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2.韩朝手鼓舞
韩朝手鼓舞,从鼓位、击鼓、拧转、对鼓等多个角度,展示了手鼓舞在朝鲜族民俗舞蹈教学实践中的重要地位,为东师舞蹈系韩朝手鼓舞教学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手鼓舞,是朝鲜民族民俗舞蹈农乐中的代表性舞蹈,初期为演奏乐器,同时又称法鼓,用于僧人佛传仪式当中。后来随着佛教的衰退,佛传仪式中的部分法鼓流传至民间。手鼓可以单手持鼓,轻巧舞动、击打多样,是一种适合韵律、提高兴致的舞蹈道具。此次手鼓课,吸取了韩国及中国延边地区的手鼓舞教学与表演的宝贵经验,加以自己理解、结合、创新,并将平鼓部分纳入其中,丰富了课程展示的内容。
3.朝韩象帽舞
朝韩象帽舞,在现有象帽素材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创新,发展出:抓象帽、舞象帽、手摇象帽三部分,在丰富了其内容的同时,也赋予这门课真正的意义。
象帽舞是朝鲜族农乐舞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直作为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存在于朝鲜族的舞蹈之中。象帽最初起源于高丽时期,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在李朝时期形成较完整的象帽舞。因受当时士兵装束的影响,象帽是按照当时士兵帽子的形状制作而成。象帽舞历史悠久,它是朝鲜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过程中创造并积累出来的宝贵民间艺术。朝鲜族象帽分为小、中、大三种象帽,每一种象帽都有不同的技术和方法。充分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劳动中的喜悦之情和生活中活泼大方的民族气质。
近几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大背景下,各地区院校不断挖掘和整理出最具当地民俗特色、地域文化特色的舞蹈,并加以改编、创新,形成一种新的舞蹈教育教学模式,掀起了传承发展中国舞蹈文化的新风潮。
1.黑龙江“花棍”舞
黑龙江“花棍”舞,主要通过基本动律、步伐、综合性组合三部分对花棍舞进行了讲解,以独特的舞蹈魅力与方式,表现了东北人的热情、豪爽、火辣,歌颂了东北人的淳朴、真挚、善良。
“花棍”课程元素来自于早期东北民间“烧香”中的表演动作,后人把“花棍”舞发展为秧歌的一种表演形式。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经过挖掘、研究、整理,形成一套严谨、规范的“花棍”课程,意在把民间艺术舞台化、民间元素教材化、民间原生形态专业化、民间动作技术化、民间传统艺术学术化;传承它特有的风格韵律、挖掘它的技术表现难度、发展黑龙江民间舞蹈的精髓;为保护黑龙江“花棍”舞推出样板教程,为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保护、传承、发展的作用。
2.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舞蹈基本训练,从蒙古族舞蹈文化的角度深入挖掘、梳理、细化了蒙古族舞蹈基础训练课程的内容,通过女班教材对坐姿、手腕、胸背、体态等元素进行组合展示,体现了蒙古族女性健美的体魄、柔中见刚得审美特征。
该课程是以斯仍的《蒙古舞教程》、斯琴塔日哈的《蒙古族舞蹈基本训练教程》等前辈留下的宝贵成果为研究基础,通过多年对蒙古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深入探索,以草原游牧生活特征为底蕴,以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为根基,并通过对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形态、运动规律、运动力学的剖析,整理出该基础训练课程。部分内容扩展了现阶段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蒙古族民间舞蹈素材的范畴,具有概括性、工具性和适应性。填补了教材的空白。
3.广东英歌
广东英歌,是广东省潮汕地区流传范围较广的汉族民间舞蹈艺术,其风格独特、个性鲜明。其特点短促有力,队形丰富多变,具有人物造型,并配有打击乐。
民间传统表演形式分为“前棚”“中棚”“后棚”三部分,“前棚”为主要部分,是男子群体舞蹈,表演队伍为一半人双手持短木槌,另一半人手持小鼓和鼓槌,也有全部为双手持槌。民间流传有多种动作套路及队形变化,大致分为快板、中板、慢板三大类。本课程选取民间代表性较强的表演形式,将其细化为槌花、动律、步伐、舞姿等元素,将快板、中板、慢板三种表演套路重新整合,使其训练价值最大化,最终形成了有地域特色的高校舞蹈专业民间舞课堂教材。
“各美其美,大有作为”,多场精品课程汇报结束后,应邀出席的舞界专家以“普通高校舞蹈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探究”为题,针对教学改革新思路、人才培养新模式、课程建设新举措、教学形式新路径四个题目进行了教学研讨。相信中国舞蹈在一代又一代舞蹈教育工作者的保护和探索下,能够得到不断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杨笔涵(1991-),女,满族,吉林市人,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