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六安市清水河学校 许亚丹 薛 莉
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思考
□ 安徽省六安市清水河学校许亚丹薛 莉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要求。通过这次参加市小语优质课古诗词教学大赛,收获颇多,笔者想从策略的角度谈几点认识。
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警策着我们。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读的训练,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古诗文语言精练、含蓄、优美,首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让学生大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在读中自悟。在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提问题,自己查工具书。对于部分难以理解的字词,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注释让学生自己选择义项,扫清阅读障碍。如笔者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接着交流对字词的理解,对于“茅檐”、“翁媪”这类词语学生通过自主读书、结合课本插图自己就能理解;“相媚好”、“无赖”、“吴音”这些难以理解的词就给学生提供了相应的注释,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诗词的大意基本上就理解了。
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人把画与诗相提并论。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达芬奇把绘画比做“哑巴诗”,把诗比做“瞎子画”。可见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在古诗中,作者在描绘画面的同时,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意愿寄托其中,从而创造出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诗歌也因此有了意境美。因此,理解了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美好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像,需要形象思维的加工过程,而且在加工中,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理解,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江雪》一诗时,通过读想结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生成画面,这样既理解了诗意,又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画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如在讲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时,该老师先出示“千山鸟飞”、“万径人踪”这两个词语,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有的说“许多鸟在山林中飞”,有的说“小路上留下了许多脚印”,还有的说“这里很热闹”……孩子们纷纷说出了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接着这位老师出示了“绝”和“灭”,与之前的热闹景象一对比,孩子们自然体会出作者此时的孤和寂。古诗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画面生成了,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就又深了一层。
由于古诗词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比较单薄,学生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所以营造情感氛围,入境悟情,是师生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当学生真正领悟到诗文中意境的时候,他们才会恰当地把内心的感受都表达出来,他们将读得更动情,说得更准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为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词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正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示儿》时,在拓展延伸部分,介绍了陆游的生平及他不同时期的一些代表作品,从年轻到年老,以时间为线索,引领学生跨越时空,与作者和他的作品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
古诗词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引领学生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去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笔者所追求的最令人欢欣鼓舞的人生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