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事件情境下《中国好声音》的传播构建和思考

2016-03-01 01:37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传播特征中国好声音

刘 雯(广西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媒介事件情境下《中国好声音》的传播构建和思考

刘 雯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摘 要:真人秀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其传授方式的改变会得到受众的支持,《中国好声音》的异军突起则使其创新的节目理念、制作模式成为一个媒介事件。本文着眼于《中国好声音》这一成功的媒介传播案例,对真人秀节目的创作模式、传媒组织者以及受众的联动传播构建进行剖析和思考。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媒介事件;传播特征

一、真人秀的定义

真人秀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娱乐节目,是介于纪录片、游戏节目、戏剧节目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节目形态,是真实和虚构融合的产物,它采用纪实的拍摄手法,记录参与者在规定的情境中按照特定规则进行的自由而真实的竞争或者体验行为。

如果把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作为具有开创性意义真人秀风潮的开始,历经7年探索路,随着2011年《快乐女声》被广电总局叫停,中国的各类综艺节目走到了一个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各大卫视的选秀开始重新立足“音乐”“舞蹈”,回归本位,其中最成功的实践者莫过于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中国好声音》是中国电视史上真正意义的首次制播分离,为中国乐坛的发展提供了一批怀揣梦想、具有天赋才华的音乐人,树立了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新标杆。

二、媒介事件的传播特征

对“媒介事件”的理解,传播学界大致分为两派,一种观点以施拉姆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媒介事件是媒介“有意安排”的事件;另一种观点认可丹尼尔·戴杨和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一书中的观点,即媒介事件是特殊的电视事件,是电视媒介在新闻真实的基础上所策划的重大仪式活动。

(一)媒介事件中组织者的创新

1.新颖的规则设计:旋转椅。《中国好声音》给广大音乐爱好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导师旋转椅这一环节。旋转椅采用评判导师背对选手的方式,仅通过声音来识别判断,避免了“以脸识人”的不公正因素,着力筛选出真正的“好声音”;另一方面,旋转椅的采用也大大减轻了选手面对导师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

2.全新的主持人模式:隐形主持人+广告播放器。在《中国好声音》中,主持人在整场节目中所起到的把控和贯穿的作用明显减小,同时在其中的串场和报幕功能减弱。主持人作为节目的辅导功能转而由嘉宾和后期配音来弥补,这也形成了《中国好声音》独特的主持人“广告播放器”搭配节目嘉宾“隐形主持人”的样式。这种模式出现的实质是在政策压力下为了维持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一种努力,既满足了电视台广告的收益最大化,也开创了中国综艺节目中主持人的一种全新模式。

3.全新的运作模式:全产业链和明星导师捆绑式分红模式。《中国好声音》的制作方灿星制作包揽了选手参赛前后签约、商业演出等项目,其中音乐学院、演唱会、音乐剧、线下演出等在内的全产业链,由制作公司和明星导师们共同投入,共同收益。无疑,这会拉动明星导师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助全产业链的打造。此次《中国好声音》中四位明星导师的收入模式主要是技术入股和彩铃分红,这也就开启了真人秀节目另一盈利模式——《中国好声音》将整个导师团队与节目后期的市场开发捆绑在一起,没有单纯地支付劳务报酬,而是根据中国移动和灿星制作良好的合作关系把导师在这档节目中的参与和投入作为其投资。这与以往本土的节目制作过程相比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将引导国内真人秀节目盈利模式的改变。

4.合作共赢的制播模式:协议制播分离。浙江卫视和灿星制作的合作模式属于制作方和电视台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灿星制作和浙江卫视在合作之前曾签订过一道线内部协定,收视率高于2.0,双方共享利润,反之,收视率低于这道线,则由灿星承担赔付。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上不封顶”,节目收视率越高,获取的利润越大,双方分得的利润就越大。浙江卫视不干涉、不限制灿星制作的前期投入,灿星制作为了更高的收视率,必须提高节目的质量,培养专业的明星、制作人员。这种分红关系和合作关系必然会促进节目的制作质量的提高,在现存的国内电视台和制作公司的合作关系下,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二)媒介事件中受众的转变

1.去中心化的传播互动。电视媒体大部分情况下是单向传播,尤其是电视播放黄金档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难以实现双向传播互动。真人秀节目则成为现阶段观众参与程度最高的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让观众和参赛者感同身受,同喜同悲,尤其是导师和学员的互动频繁,与学员形成了互为选择的模式。此外,节目还设计了如“发送A到xxx支持你喜欢的选手”之类的短信参与互动机会,观众参与和表达话语权的机会增加,让观众强烈感受到受众地位的变化,使得以往的传受界限变得模糊。传受双方的互动性和平等性大大增强,保证了节目的效果。

2.“雅”“俗”音乐的一次博弈。长期以来,精英阶层始终掌握着对高雅音乐的评判权,加上政府在政治层面对高雅音乐进行维护与肯定,音乐之“雅”广泛占据话语权。从8年前的《超级女声》开始,大众对通俗音乐的广泛接受已成为一种强势审美观念,直到微博、短信平台等互动型大众传播媒体出现,争夺话语的主动权才有所转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许子东指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儒家文化是要把精英思想教育给下一代,如今这个传统价值观受到了民主制度的挑战。民主制度就是由普通人来决定一切,再高雅也不能决定低俗的人的趣味。”[1]《中国好声音》中四位意见领袖的出现代表了大量民意对娱乐圈的新人进行评判,这也是代议制的雏形。由于社会平均智力水平和审美品位的提升,部分在若干年前被视为不伦不类的演唱也赢得了观众和导师们的青睐,社会生活和娱乐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具包容性。

3.一次成功的媒介素养教育。伴随着各类选秀节目的热潮,部分地方电视台为了收视率,公然挑战人类情感与道德底线,直接导致了国内电视文化生态严重失衡。“在理解与遵循传播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公共政策应规范媒体行为,确保电视媒体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有其特殊的生态位,从而引导电视媒介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2]“限娱令”的正式下发,对热衷于娱乐节目的省级卫视以及已经习惯在不良媒介生态环境下消遣和打发时间的受众来说是一次正确的约束。避免大众传播中的低俗化不能仅依赖于相关法规和媒介的社会责任,更需要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加强国民的媒介素养教育。此次的《中国好声音》就是一个绝佳的教育案例,在《中国好声音》中,四位导师从善意的帮助到相互间颇具风度的调侃,改变了人们心中“评委毒舌”的印象。媒介素养教育应当从政府文件和老艺术家寄语中跳出来,从而变成一种常态化的国民基本素质教育,扩大到全社会。

三、媒介事件成功构建的局限

(一)公平性遭到质疑

“海选”是中国农民在村民自治中创造的一种直接选举方式。“海选”在当下也用于代议制领域的选举。电视综艺节目将“海选”这种方式运用于才艺展示类真人秀,其特点是注重选手参赛平等、选拔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中国好声音》对选手的音乐素养进行提前把关,节目中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参赛选手多为职业歌手、音乐人或“选秀专业户”。此举虽然相对保证了节目的专业性和观赏性,节目海选的公平公正却受到质疑。《中国好声音》省略了现场直播“海选”这一接受受众检验的环节,此外,大众评审的专业性和场外投票环节的不公开,也同样受到争议。

(二)原创能力差,同质化严重

学界通常把电视节目的版权称为“电视节目模板”,目前随着电视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电视节目模板,并随之衍生出一个利润巨大、前景广阔的电视节目模板产业。在中国,引进国外成功的电视节目模板,逐渐成为各大电视台推出新节目的模式。尽管此举保证了收入与口碑,但是由于“照搬”模式,节目缺乏原创性,同质化严重,易形成跟风和模仿。

由于我国电视节目制作主体版权意识淡薄,引起的电视节目版权纠纷、盗版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从而大大影响了电视台的声誉和形象。“中国好声音”等一批引进节目版权买卖,已然成为国内法律界关注的新课题。随着世界电视节目模板产业的发展,我国对电视节目模板的研究和立法也势必会加速成型。

(三)受众的媒介接近权和娱乐权正在式微

广电总局在2007年9月20日的《通知》中要求“不得采用手机投票、电话投票、网络投票等任何场外投票方式”。选秀节目以每票一元钱的收费标准给受众制造投票选举的机会,这种方式通常会制造出百万以上的场外支持金额。广电总局的要求一方面制止了非理性的场外拉票或者圈钱的不良现象,但同时也在传媒行业中关上了一扇“民主大门”。

此前《超级女声》的短信投票环节正是顺应了民主的趋势而大获成功,彼时受众作为一个整体拥有一半的决定权,这体现的是娱乐话语权的让渡。《中国好声音》决赛中,场外的短信投票结果自始至终没有公布,从而让受众质疑短信投票人数和代表权。选秀节目中的场外观众投票环节,实则是一种消解精英与大众权利差异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媒体的辐射力量,将平民的娱乐权利完全还原到平民的手中,这将是一个值得推敲的民主进程。

参考文献:

[1]胡斐,周逸,胡尧熙.知道分子说“俗”论“贱”[N].新周刊,2005-07-04.

[2]谢立文,欧阳谨文.媒介生态位与电视新闻栏目创新[J].电视研究,2004(12):38-39.

作者简介:刘雯(1987—),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广西师范学院校党委宣传部干事,研究方向:新闻策划,话题新闻。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1-0075-02

猜你喜欢
传播特征中国好声音
企业类微信公众订阅号的传播与运营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网络政治谣言止于透明,止于智者
浅析当代影视剧传播过程中的传播特征
家谱作为组织传播媒介的观照
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