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诚勿扰》热播谈国人情感教育的缺失

2016-03-01 01:37大理电视台云南大理671000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非诚勿扰

柴 艳(大理电视台,云南 大理 671000)



从《非诚勿扰》热播谈国人情感教育的缺失

柴 艳
(大理电视台,云南大理671000)

摘 要:江苏卫视王牌综艺节目《非诚勿扰》开播已经5年多了,回望真人秀风起云涌的2014年,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依然傲立潮头,周末收视冠军的位置不容撼动。笔者试从生活服务类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在国内甚至国外的热播以及收视率逐渐飙升的现象,分析其热播背后的中国情感教育的缺失。

关键词:《非诚勿扰》;热播;情感教育缺失

《非诚勿扰》开播于2010年1月15日,在其开播前,国内不乏相亲节目。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就是相亲节目的“鼻祖”,它曾一度是全国相亲类节目收视的头把交椅。但开播8年后的《玫瑰之约》,节目形式逐渐老化,观众群逐年流失,收视率大幅下滑,不得不停播。后来,各卫视也纷纷推出相亲节目,如《我们约会吧》、《相约星期六》、《为爱向前冲》、《百里挑一》等等。翻看国内最新的相亲节目收视排行榜可以发现,在相亲节目荧屏扎堆时,《非诚勿扰》的收视率居高不下,持续5年稳居收视第一,把其他节目远远甩在身后。

如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黑格尔所说,“存在即合理”。《非诚勿扰》持续热播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精致新颖的栏目包装,环环相扣的节奏,悬而未决、充满戏剧性的节目程序,真人秀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具有时代特点的娱乐功能等元素都功不可没。笔者认为,从某种角度来说,该栏目受到收视群体的欢迎,还因为栏目的很多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失。

早在1924年,英国著名教育家尼尔创办夏山学校,倡导夏山快乐教育,学校办学思想是:“尊重生命,尊重个体。”尼尔认为,当今很多学校只重视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的教育。他强调,学校的目标在于使儿童学会如何生活。

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学校兴起了一种以培养道德情感为主的道德教育方式。其基本思想是多关心、少评价,认为道德教育不应仅仅分析规则和禁令。体谅教育实践的代表人物是彼得•麦克费尔,他认为,道德靠理解和领会,主张富有成效的教育就是学会关心。

中国的教育界也认为对人类而言,理智与情感的共同进化本是不应偏废的。但启蒙运动以来,出于对理性的推崇,人们过于强调理性的传承,而忽略了情感的教育。多年来,中国的情感认知教育几乎等于空白。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考试分数成为的学生最重要的也几乎是唯一的衡量标准,较少人关注情感培育、价值取向与心灵成长。

以个人情感经历为例,在中国,学生时代恋爱称为早恋,这是学校、家庭都严令禁止的。一些人直至大学毕业,情感经历依然空白。以本科生为例,7岁入学,如果每次都能顺利升学的话,毕业时也已经23岁了。但从步入社会、开始工作那天起,这个一度森严壁垒的情感问题就会突然变成家人和社会都认为你应该尽快解决的“个人问题”。一度被严禁早恋的那群人,突然被冠以“剩男剩女”的标签。这群人虽然已经进入社会,但对自我、对与他人的情感交往方面大多存在认知不全面、不到位、甚至偏差的问题,自己既没有成为一个合适的婚恋对象,也不具备正确选择婚恋对象的能力。他们在面临人生中重要的婚恋问题时,其实很茫然。

2010年4月18日播出的第二十期《非诚勿扰》中,2号女嘉宾朱真芳不屑于跟王煜握手,声称她的手只会给男友握。在网络无孔不入的今天,朱真芳本人迅速被网民人肉搜索,查到她的工作单位,直接打电话到她的单位肆意辱骂,甚至发短信给她的公司老板,进行短信“轰炸”。面对网络和现实的责难和非议,朱真芳害怕了。某媒体记者走近朱真芳,发现这位不足23岁的女孩家庭贫困,社交面局限。朱真芳试图通过《非诚勿扰》的相亲平台,迅速实现对母亲年内成婚的承诺。但没想到,她的雷语让她面临失业的危机。她的情绪一度反复,一会要求退出《非诚勿扰》,一会又要求重返舞台。对于择偶标准,朱真芳说:“要选择的人是男人中的精英,精英中的人才,人才中的王子。”而这样说,仅仅是因为顺口。她认为自己很傻很天真,如果想到是这样的结果,就应该想想再说,应该低调一点。朱真芳的种种暴露了她思想的浅陋、矛盾和混乱。可以肯定,中专毕业的朱真芳既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也缺乏有益的阅读和思考。

和朱真芳试图通过婚姻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经济状况不同,很多走上《非诚勿扰》舞台的嘉宾物质条件优越。但即使遇到了合适的另一半,很多人对如何经营好这段感情,如何经营好婚姻,也是懵懂的。一些人有车有房高学历,但情商不足,他们虽然拥有感情婚姻的“硬件”,但缺乏经营感情婚姻的“软件”。在科技发达、交友平台众多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频繁地恋爱、分手,却越来越孤独、寂寞,始终没能拥有稳定、温暖、长期的关系。现代人面临着信仰危机,我们身边又缺乏两性情感咨询、婚姻辅导等公益团体,即使有这样的机构,能够主动接受咨询辅导的人也寥寥无几。

从这个意义上讲,《非诚勿扰》不仅仅为走上这个舞台的少数男女嘉宾提供了一个相亲交友的平台,更为重要的是为这些少数的嘉宾和电视机前数以万计的年轻观众上了活生生的“恋爱速成课”。主持人孟非有着坎坷丰富的人生经历,能够敏锐捕捉嘉宾的各自特点,虽然看人论事敏锐犀利,但主持风格却是平民化和幽默的。同时,孟非的人生观、价值观务实达观,但又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特色,不迂腐老套,能够得到多数中国观众的认可。他对情感问题的分析虽然一针见血,却又不偏不倚,充满人文关怀。据统计,开播5年,通过《非诚勿扰》结缘、恋爱直至结婚的男女大概有148对,栏目牵手成功率不足5%。但我们不必过多地关注成功率的高低,因为这也是真实生活的写照,一个个嘉宾成功牵手或者独自离开的“案例”,其实也是一次次情感倾诉、沟通、交流、梳理的过程,是两性间情感分析与咨询的过程。通过对这些活生生的“案例”的窥探,大家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或多或少地体悟到嘉宾乃至观众自身存在的个人感情世界中的“弱点”、“问题”和“盲区”。

另外,《非诚勿扰》的收视群年龄跨度是比较大的,不但有年轻观众,还有中老年朋友。已经91岁的画家黄永玉是《非诚勿扰》的忠实粉丝,他说:“因为我的年轻时代太远了,所以要通过看《非诚勿扰》知道现在的少男少女干一些什么事。”在这个真人秀节目里,各个年龄段的受众都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当今社会的众生相,感受到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五花八门、充满个性的择友观。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各行各业的从

业者都应具备主动学习、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的意识。忙于挣钱、升职的现代人,舍得在再教育中投入时间和金钱,但在经营家庭婚姻时,却没有“与时俱进”的学习观念,也缺乏相应时间和耐心。据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文化交流的逐渐增多,国民的婚姻和家庭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对婚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婚姻问题随之增多,离婚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据国家民政部最新统计,2014年,全国共依法办理离婚登记363.7万对,比上年增长3.9%。这意味着自2003年以来,我国离婚率已经连续12年呈递增状态,“80后”正在成为离婚大潮中的“主力军”,闪婚闪离现象并不少见。

2015年夏天,《非诚勿扰》开始邀请影视娱乐圈的“男神”们轮班当节目的点评嘉宾,佟大为、刘恺威、张亮、黄磊等接连走上《非诚勿扰》的舞台。这些男神外形帅气,在受众群中拥有号召力,而且口才好,对婚恋问题有独特的看法。他们作为节目组刻意挑选出的点评嘉宾,大多是婚姻美满、顾家有道、负面新闻少的娱乐圈好男人。这也使节目更具话题方面的丰富性,使受众可以从中听到明星对婚姻、对男女感情的处理,对受众的夫妻感情的处理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借鉴作用。

女嘉宾马诺“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价值观是当今部分年轻人拜金心理的真实写照。提到这样的择偶观,一些人认为,当今时代丧失了道德标准。他们把问题直指道德范畴。但中国的道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高大上却空洞乏味,难以对真实个体有具体意义。中国的道德教育对儿童和少年做的许多事情,没有触及他们的内心,而是仅在意识表面上爬行。部分学生因为对学业的厌恶、拒绝,而闭锁了情感,造成了心灵的僵硬。然而,只有开放、自由活泼的心灵才是播种并生长真、善、美人格品质的丰茂绿地。一些学生缺少对人的依恋和安全感,缺少人与人交往的美好感觉,缺少爱和被爱的感受,道德的种子也就不会苏醒和萌芽。人如果没有自尊,没有起码的尊严,就不能获得社会认同,也就不能悦纳自我,不能获得自我的同一感和整体感。而且内心巨大的撕裂感和冲突感会使人丧失打开心扉、与人沟通的勇气。

注释:情感教育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学方法。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朱永新.中国教育:情感缺失[J].读书,2012(01):10-15.

[2]程灶火,谭林湘,杨英,等.中国人婚姻质量问卷的编制和信效度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3):226-230.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1-0068-01

猜你喜欢
非诚勿扰
《非诚勿扰》商标侵权案尘埃落定
《非诚勿扰》创办人周莉被查
《非诚勿扰》何以能打动众多人心
浅析我国相亲类节目现状
《非诚勿扰》暂且更名专家支招仍有转机
“非诚勿扰”是校务公开的魅力之源
北京大爷评“非诚勿扰”
征求意见请“非诚勿扰”
中国告诫日本“非诚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