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芳
(鄂州职业大学 管理学院, 湖北 鄂州 436099)
“散文是一切文学类别里对于技巧和形式要求最少的一类:譬如选美,散文所穿的是泳装。散文家无所依凭,只是凭自己的本色。”[1]这一说法一方面强调了散文写作的主体性、本色性;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散文表达技巧和形式的运用要如羚羊挂角、恰到好处地展示出散文内在的精神。散文抒情要近于诗,叙事要近于小说,写景状物要生动形象,抒情说理要气势贯串;散文要融知性与感性于一体,左右逢源,形散而神不散,这些都决定于作家内在思想的高度和外在表达技巧的灵活运用。正如毕淑敏所言:“语言是一种比玉石还要坚硬比煤渣还要普通比豆腐还要软比草莓还要新鲜的材料,要在这上面雕出图案来,非得屏气凝神惨淡经营不可,容不得些微游移。”[2]“散文是用血写的。”[3]是作家生命力的再现。
毕淑敏集作家、心理医生于一身,她思维通透,心无挂碍,在散文创作中善于灵活运用多种叙述视角,真诚自由地表达她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洞察,对人性的悲悯,对人间天堂的向往,使读者的灵魂在她心灵自由的表达中和她一起自由飞翔。
唯有生命能擦拭生命,唯有心灵能照亮心灵。“散文普遍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其好处是可以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和真实感”。[4]毕淑敏说文人“对人需真诚坦率。”“写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真感受,对人生的真体验”毕淑敏在散文创作中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来袒露自己的赤子之心,让读者走进她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毕淑敏在写自己的童年往事、军旅生活、婚姻家庭生活、弃医从文的写作生活和自己对思想和心灵的感悟的散文中,常常直接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讲述“我”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娓娓道来,真诚坦荡,如数家珍。她用一种“倾诉”式的叙述方式叙说自己人生的历程,常常用“我”或“我们”的句式,敞开心扉,袒露心迹,既不避讳自己生活的酸甜苦辣、内心的的喜怒哀乐,也不掩饰自己对崇高的敬仰,对人间天堂的向往,对永恒的追求。她说“当我用我的笔抒写我对这个世界的想法时,我觉得是用我的手把我的心制成薄薄的切片,置于真和善的天平之上……”[2]
在《被老师读作文》里她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回忆了童年时“我”被老师读作文的喜悦和被嫉妒的苦涩。在《牛皮筋、猴皮筋》[2]里写“我”为了收集奶瓶上的牛皮筋被老奶奶批评的尴尬和惭愧。在《到西藏去》[2]里写了“我”去西藏当兵的沿途见闻和自己小便化验不正常可能被退回北京的焦急和有惊无险后的庆幸。在《惊险的炉子》《固定嘴唇》《女枪手》《昆仑之吃》《昆仑之喝》《昆仑之眠》等文中,毕淑敏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描绘了“我”和战友们在雪域高原的军旅生活,让读者和她一起走进西藏,分享她们苦中有乐的青春年华。
在《灯下红》《路远不胜金》《没有墙壁的工作间》《内部招标》《今天我病了》《孩子,请闭眼》等文章里,毕淑敏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带领读者走进“我”的家庭,分享“我”婚姻家庭生活中亲情的温馨,爱情的甜蜜,教子的不易和自己的人生领悟。比如在《路远不胜金》[2]里,毕淑敏写了拒绝丈夫为“我”买金戒指、金项链的原因和自己对女人生命完满的认识。她说“远路无轻载。”“我是一个劳动妇女,戴了金,干起活来就不方便了。”“作为一个女人,如果我们拥有天空和海洋,如果我们拥有知识和事业,如果我们拥有自信和尊严,如果我们拥有亲人对我们和我们对亲人的挚爱,我们的生命就很完满。拥有已太多,无金又何妨!”毕淑敏对读者和盘托出内心秘密的信任,使读者倍感亲切。
《背着药包上学堂》《亲自写作》等散文里作者以第一人称自白的方式,真诚的说出了“我”弃医从文的原因和自己对写作的热爱。她说“命运把我抛到了人迹罕至的高原,那里发生过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假如我不告诉别人,我对不起冰雪下长卧不起的英魂。”[2]心灵的召唤,父母的期待使她拿起笔“写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真感受,对人生的真体验。”[2]毕淑敏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敞开自己的心房,袒露自己的心迹,让读者全然进入到她的内心,感受她写作的使命感和对写作的执着。
第二人称叙述视角以对“你”说话式的叙述关注“你”的心灵,让读者自然参与到与作者的交流中来,突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障碍,缩短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实现心灵的碰撞。
毕淑敏既是心理咨询师又是作家,她对人性有深切的悲悯,对语言传递能量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在她的书信体散文和一些心理散文里,她善于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来倾听“你”的心声;以同理心恰如其分地用很形象生动的词汇,形容出交流者的感受、困境、内心的种种挣扎,走进交流者的心灵,使读者有一种‘人生得一知己’的亲近感,有一种被关注的感动。
在《不要保存爱情的木乃伊》[5]里,毕淑敏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对徘徊在已死的爱情里的人说“如果你不爱一个人,就请明晰地告诉他。这样,即使是爱不存在,尊重还活着。如果你是出于悲悯或者担心,将不爱说成爱,那不单是对他人的欺骗,首先是对自己的大不敬。世上有多少悲剧,是在爱的大旗下行伪。”“回忆是无时无刻不在的镣铐和折磨。”“不要保存情感的木乃伊,无论它的腹中充填了多少名贵的香料。”“一双跋涉了很远路途的双腿,就让它歇息吧。不要驱赶它爬向另一座高山。”毕淑敏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和“你”说着心里话,体恤着徘徊在已死爱情里的人的纠结和心累的痛苦,分担“你”的重担,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打开“你”的心结,使交流者获得精神的解脱和灵魂的慰籍。
在《你的身体里,必有一颗成功的种子》[5]里,毕淑敏以第二人称叙述视角跟“你”说着创造的秘密,“在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个关于创造的秘密,等待着被发现。那将是你的第二次诞生。你一定要相信,在你的身体里,有一颗种子,焦灼地盼望着阳光。……你的责任就是给它浇水,保护它不被鸟雀啄食,不因为干渴而失去生机。不会被人偷走,也不会在你饥肠辘辘的时刻,被你把它炒熟了充饥。如果那样做了,你虽可一时果腹,却丧失了长久发展的原动力。那颗种子可能藏在你的耳朵里,你就有灵敏的听觉。可能藏在你的手指甲里,你就有非凡的触觉。也可能在你的眸子里,……”“如果你一直视它们的存在为理所当然,从来不照料它们,不维护和激励它们,或是过度使用,或置若罔闻,那么,它们不是反抗就是消极怠工,也许集体突围,无声无息地溜走了,让你误以为它们从来不曾居住在你的身体里。要知道,一辈子无意识地随波逐流,会导致你各种功能的退化。”毕淑敏在这里运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陪“你”发现、维护、激励自己创造的潜力,带领“你”感受信念的力量,聆听心底花开的声音,坚定地凭着信心和努力去走向成功。
在《一毫秒的长度》[6]里,毕淑敏和“你”一起思考时间的宝贵,她说:“你若看着钟表思索生命的长度,常感力不从心,好比用一把文具小尺去丈量喜马拉雅,用一柄水果刀雕刻南极。”“你如果想把握光年的长度,请看银河。你如果想把握沧海桑田的长度,请看化石。你如果想把握一生的长度,请看墓园。你如果想把握一年的长度,请看麦田。你如果想要把握一个月的长度,请看婴孩。你如果想要把握一天的长度,请看潮起潮落。你如果想要把握一个小时的长度,请看抢救心脏。你如果想要把握一分钟的长度,请看上班族的打卡。你如果想要把握一秒钟的长度,请看神洲飞船升天。你如果想要把握一毫秒的长度,请看奥运百米争冠。你如果想要把握一生的长度,请珍惜眼前无数个瞬间。”这篇文章运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用诗一样的语言一气呵成,在与“你”的交流中使你产生对时间长河里的生命的珍爱和对分秒不停歇的时间的珍惜之情。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是一种全知视角,叙述者以上帝的姿态俯视生活,使读者和作者冷静理智地在与生活保持距离的视角下获得全新的认识,实现心灵的超越。
在《奶牛的第三次哭泣》[3]里,作者以全知的叙述视角展示奶牛的遭遇和心理。奶牛为失去自由穿缰扣锁而哭泣,为成了造奶机器而哭泣,为乳汁被贡献到浴缸而哭泣,奶牛的哭泣里有对芸芸众生的无奈和仇恨,对人类自毁的耐心等待。这种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警醒着人类不可穷奢极欲,无限制地掠夺资源,使读者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获得精神的提升。
在《阅读是一种孤独》[7]里,毕淑敏对难以比拟的“阅读的感觉”用三个比喻来描绘:“它有些像吃。”读好的书,如食人参燕窝熊掌,大快朵颐;读坏的书,如食腐肉砒霜氰化物,浪费了时间贻误了性命。“它有些像睡。”使人的灵魂和书籍文字发生共振,为精神增添新的钙质,使人生机盎然。“它有些像搏斗。”使人在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较量中蓬勃了自身,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作者站在全知的角度告诉读者,真正的阅读是心灵的锤击,是灵魂的窃窃私语,使读者对阅读感觉的认识升华到灵魂交流的层面。
在《家问》[8]里作者以全知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用排比段、对比句和一系列比喻写了十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对家的认识,在比较了他们众说纷纭的观点后,作者分析了家对家庭成员,特别是孩子的影响,使读者对家的认识超越一己之见有了全方位的思考。
《绿手指》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描绘了一位老奶奶——美国小镇的好园丁,这位老奶奶为了种出园艺所重金悬赏的纯白金盏花,不顾8个儿女的反对,花了20年的时间,终于梦想成真,可园艺所所长说因年代久远,资金不能到位,但老奶奶却并不因此失望气馁,或者是据理力争索要赏金,而是小声地追问是否还要黑色的金盏花。全知视角的叙述,让人跳出利益圈看到老人20年追一梦把养花当成事业的高雅情趣,使人超越世俗的功利而产生一种宁静致远求真至善的淡泊情怀。
在毕淑敏的散文中,她还善于通过叙述视角和人称的交替变换,自由地把握着叙述地远近粗细,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互换,打破单一封闭叙述方式,打破主体性叙事的格局,拓展散文叙述的空间,使散文的叙述变得既具灵动性又具开放性,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元性的叙述特征。
《谁是你的闺蜜》[9]叙述了心理医生“我”接待一个用压岁钱来付心理咨询费的小孩张小锦使她获得家庭幸福的事情。全文主要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增强叙事的真实性,使读者产生一种亲近感。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又用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视角细致地转述张小锦害怕父母离婚的紧张和想办法挽救父母婚姻的努力,使叙述的空间扩展到心理咨询室之外。同时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还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写了心理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大脑高速运转的自我对话,“一千种可能性像漂流瓶在波涛中起伏,你不知道哪一只瓶子内藏着来访者心中的魔鬼。……”把心理医生的神秘的内心活动呈现在读者面前,“你”在这里既是叙述者又是被叙述者,强化了叙事的现场性和情境性。多种视角的转换使读者随着作者一起看遍人间坎坷辛苦、悲欢离合,感受着作者对生活的真爱,对人性的悲悯。
在《心轻者上天堂》里,毕淑敏首先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讲了埃及国家博物馆一只精美白玉匣之谜的传说。白玉匣子是用来盛放人的心灵的,每个人死后,心脏都要被快乐女神的丈夫拿去称量。如果一个人是欢快的,心的分量就很轻。那轻盈灵魂就会被女神的丈夫引导飞往天堂。如果那颗心很重,被诸多罪恶和烦恼填满皱褶,他就会被快乐女神的丈夫判下地狱,永远不得见天日。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写“我”知道这个传说后对心的轻重和天堂的思考,“天堂不是目的地,只是一个让我们感到快乐的地方。”“我不希图来世的天堂,只期待今生今世此时此刻,朝着愉悦和幸福的方向前进。”在获得心灵的彻悟之后,作者由己及人,用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和“你”交流如何抖落心灵的水珠和旧日的尘埃,和你分享这其中的甘苦,让你对自己多一分了解,对未来多一分把握。
“语言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罗盘。”“语言是智慧与力量的表达。”[6]叙述视角的灵活运用不仅是毕淑敏语言驾驭能力的体现,更显示出毕淑敏精神的超脱,心灵的自由。诚如王蒙所说,毕淑敏是“文学界的白衣天使”,她有力量带领读者和她一起飞翔。
[1]余光中.余光中散文·自序[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2]毕淑敏.我的人生笔记[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
[3]毕淑敏.我很重要[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
[4]陈剑晖.诗性散文[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5]毕淑敏.心灵密码[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6]毕淑敏.我敬畏生命的过程[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
[7]毕淑敏.心灵的力量[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
[8]毕淑敏.写给女儿们的散文[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9]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