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涂阳结核病的流行特征及地区聚集性分析

2016-03-01 02:36靳圆圆姚雪梅曹明芹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靳圆圆, 姚雪梅, 王 微, 曹明芹

(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乌鲁木齐 830011)



新疆涂阳结核病的流行特征及地区聚集性分析

靳圆圆, 姚雪梅, 王微, 曹明芹

(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乌鲁木齐830011)

摘要:目的探讨新疆涂阳结核病流行特征及地区聚集性,为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以2004-2010年新疆涂阳结核病报告患者资料为依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涂阳结核病患者的人群特征与发病的季节性;采用系统聚类对各地州涂阳结核病报告率进行归类;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测98个区县报告率的空间格局及热点区域。结果2004-2010年新疆涂阳结核病报告患者共计104 961例,2005年涂阳结核病报告率最高达95.1/10万,2005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患者平均年龄(47.52±19.04)岁,以60~69岁患者居多,其次为20~29岁;职业以农牧民为主;流行期为3~6月份;系统聚类将各地州涂阳结核病报告率从高到低划分为3类,且由北向南呈上升趋势;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涂阳结核病在区县水平呈聚集分布,且发病热点区覆盖19个区(县),多集中在西南部,冷点区主要集中在天山北坡经济带周围。结论新疆涂阳结核病报告率南疆高于北疆,存在明显空间聚集,应对发病高风险高聚集区域加强监测及管理,制定区域化的结核防控策略。

关键词:涂阳结核病; 报告率; 聚集性

根据我国2010年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及相关研究显示,2001-2010年我国肺结核报告发病人数始终位居甲乙类传染病的前列;西部结核病的患病率高于东部和中部,在边远贫困的新疆地区新涂阳结核病年报告率最高,居全国首位[1]。结核病报告率既反映结核病发现情况,亦反映疫情的动态变化,特别是涂阳结核病报告率,既可作为传染源控制的关键指标,也是估算结核发现率的重要指标。因此,研究新疆涂阳结核病的流行特征及空间格局对制定有效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通过对新疆2004-2010年涂阳结核病患者报告数据进行分析,对各地州报告发病情况进行归类,找出结核病报告的空间聚集区域及变化特点,为新疆结核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2004年1月-2010年12月的涂阳结核病疫情数据来源于新疆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各年份人口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新疆各区(县、直辖市)矢量化地图来自中亚地理数据共享中心,比例尺是1∶10万,以2008年新疆行政区划为主。

1.2分析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涂阳结核病患者的人群特征,采用季节指数法分析其季节效应;采用系统聚类(类间距离采用最近距离法)对14个地州涂阳结核病报告率进行分类,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中的MoranI指数探测98个区县报告率的聚集性及热点区域。涂阳结核病报告率由“现有涂阳病例数合计”与“常住人口总数”计算获得。

1.2.1季节指数法季节指数Sk(k代表月份)是一定时期内因季节变动而出现的有规律的周期变动指标。 Sk>1说明该季度发病高于总平均数;Sk<1则相反;若序列的季节指数都近似等于1,则该序列没有明显的季节效应。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及系统聚类;采用ArcGIS 10.2进行全局和局域MoranI计算及可视化。

2结果

2.1涂阳结核病报告情况2004-2010年新疆累计涂阳结核病登记患者104 961例,年均登记率为70.83/10万。2005年涂阳结核病报告率最高(95.1/10万),2005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表1)。

表1 2004-2010年新疆涂阳结核病报告情况

2.2流行病学特征

2.2.1人群特征分布涂阳结核病报告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52±19.04)岁,60~70岁患者居多(构成比为20.5%),其次为20~29岁;男性占50.8%,女性占49.2%;职业以农牧民为主(构成比为76.0%),其次为服务人员(表2)。

2.2.2季节效应涂阳结核病的流行期为3~6月份,3月份和11月份是涂阳结核发病高峰期。10月份的季节指数最小,说明该月涂阳结核病登记例数最少(图1)。

图1 2004-2010年新疆涂阳结核病的季节指数图

特征例数构成比%总例数104961100.0性别 男性5327150.8 女性5169049.2年龄/岁 <101470.1 10~65316.2 20~1821917.4 30~1516314.4 40~1186711.3 50~1607915.3 60~2151020.5 ≥701544514.7职业 学生、儿童32373.1 服务人员63666.1 民工、工人37113.5 农牧民7976376.0 干部(离退)人员47274.5 其他71576.8

2.2.3系统聚类喀什地区涂阳结核病报告数最高,其次是和田地区和阿克苏地区(图2 a)。14个地州按报告率由低到高分为3类:第1类在北疆东部,大多在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包括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哈密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及自治区直辖县,报告率为4.23/10万~40.68/10万;第2类分布在第1类地区周围,包括吐鲁番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与阿勒泰地区,报告率为53.21/10万~74.34/10万;第3类在南疆地区,包括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报告率为87.82/10万~130.41/10万。涂阳结核病报告率由北向南呈上升趋势(图2 b)。3类地区的登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052,P<0.001)。

表42004-2010年新疆各区县涂阳结核报告率的MoranI系数

年份Moran'sIZ值P值20040.30712.099<0.00120050.43116.735<0.00120060.49018.926<0.00120070.46017.731<0.00120080.37414.672<0.00120090.31712.371<0.00120100.2138.393<0.001

图2 2004-2010年新疆涂阳结核病的地州及类别分布图

3讨论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是多民族聚居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结核病疫情较严重,是我国结核病防控重点地区,故了解其结核病的流行特征和地区聚集对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2]。

本研究显示2004-2010年新疆累计涂阳结核病患者104 961例,年均报告率为70.83/10万。2005年新涂阳结核病报告率最高(95.1/10万),2005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同《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终期评估报告》[3]一致。这与2005年后全疆各级结防机构在结核病控制与管理方面的完善与投入,开展结核病人治疗管理费用“减、免、缓”的政策密不可分[4]。

从涂阳结核病患者年龄构成看,60~69岁、20~29岁患者居多,原因可能是老年人多患有慢性疾病,免疫功能下降,体内潜存的结核分枝杆菌被激活而发病;中青年人群活动范围广,发生感染机会较多,故提示应将这两类人群作为结核病防治重点人群[5-6]。本研究显示涂阳结核病发病以农牧民为主,这是因为结核病的发病与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新涂阳结核病报告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流行期为3~6月份。3月份和11月份是发病高峰期,建议相关部门在此时期加强对结核病防控力度。

图32004-2010年新疆涂阳结核病登记率的LISA聚集性地图

本研究表明各地州涂阳结核病报告率由低到高分为3类,由北向南呈上升趋势,南疆喀什地区涂阳结核病报告数最多,其次是和田和阿克苏地区,其原因是这些地区较贫困、边远、教育水平落后、人群疾病防控意识较低和少数民族聚集较多、卫生服务半径大、结核病防治人力资源匮乏等。此外,受生活习惯、交通和经济条件的制约,患者发病后不能及时就诊,不能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源,这可能也是南疆地区涂阳结核病疫情相对较高的原因[7-8]。

本研究表明各区县涂阳结核病报告率整体呈正相关,2006年聚集程度最强,此后逐年降低。区县间的相关分布显示冷点区主要集中在北部,大多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相对较低,经济发展较快,卫生条件较优越,居民生活水平较高;热点区集中在西南部,与报告率最高的第3类地区对应,即南疆四地州,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相对较高,且大多少数民族家庭喜欢多代同堂的居住方式,平均每户人口数较多,可能造成结核病在家庭和社区中传播[9];对热点区应采取重点监测的预防方针,并做好现有结核病患者的治疗管理工作;对冷点区应及时发现控制疾病传播的有利因素,为传染病监测提供指导性作用。

传染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疾病的分布,以确定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及相关的危险因素。空间统计分析不仅能动态分析涂阳结核病空间分布特征,且可更为细致深入地分析和挖掘结核病的传播规律[10]。本研究从不同角度分别对地州与区县水平涂阳结核病报告率进行分析,探讨其地区分布规律及聚集特点,对聚集区域地理位置准确定位,便于原因分析和预警,多方面方式认识结核病,为结核病的防控提供新思路。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对高危人群和热点区域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措施,提高新疆结核病防治水平。

参考文献:

[1]黄飞,成诗明,杜昕,等.中国2003-2008年新涂阳肺结核登记的空间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11):1276-1279.

[2]王仲君,邹亚娟,赵华玲,等.基于空间自相关的肺结核扩散的机理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5):630-634.

[3]肖东楼.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终期评估报告[M].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2011:54.

[4]薛峰,吴卫东,依帕尔,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防痨杂志,2013,35(4):246-250.

[5]Dangisso MH, Datiko DG, Lindtj B.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smear-positive tuberculosis in the sidama zone, southern ethiopia[J]. PLoS One, 2015,10(6):369.

[6]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办公室.2010年全国肺结核患病率现况调查[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2,35(9):665-668.

[7]朱士玉,后永春,舒文,等.中国四省市结核病发病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2):129-132.

[8]杨津明,杰恩斯·斯马胡勒,邰新蓉,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0-2011年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3,35(12):960-964.

[9]左永君,何秉宇,龙桃.1949~2007年新疆人口的时空变化及空间结构分析[J].地理科学,2011,31(3):358-364.

[10]Zhao F, Cheng SM, He GG, et al. Space-time clust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tuberculosis in China,2005-2011[J].PLoS One,2013,12(8):1-7.

(本文编辑张巧莲)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clustering analysis of tuberculosis in Xinjiang

JIN Yuanyuan, YAO Xuemei, WANG Wei, CAO Mingqin

(DepartmentofEpidemiologyandHealthStatistics,CollegeofPublicHealth,

XinjiangMedicalUniversity,Urumqi83001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aggregation of smear positive TB in Xinjiang , 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 MethodsTaking the report data of Xinjiang smear positive TB patients that from 2004 to 2010 as the basis,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to analyse crow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onset of seasonal of smear-positive TB patients ; Using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round the state reporting rates of smear-positive TB to classify; Using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to detect reporting rates of 98 spatial pattern and hotspot regions. ResultsFrom 2004 to 2010,the registered smear positive TB patients in Xinjiang were 104 961 cases. The highest reporting rate is 95. 1/100 000 in 2005. After 2005, it showed the tendency of decrease year by year. The average age of the patients was (47.52±19.04) years.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were 60 to 69 years, followed by 20 to 29 years.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were farmers and herdsmen; The prevalent time was from March to June months; The smear-positive TB reporting rate from the cities of Xinjiang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from high to low by systerm clustering, and there was the upward trend from north to south. Space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found smear-positive TB at district level were aggregated distribut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hot spots covering 19 districts (counties), mostly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west, cold spot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economic zone around the Tianshan Mountains. ConclusionThe sourth of Xinjiang report rate of smear positive tuberculosis is higher than north, and exist significant spatial clustering, To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high-risk and high-response region, and make the regionalization of tuberculo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Keywords:smear-positive tuberculosis; report rate; aggregation

[收稿日期:2015-10-02]

doi:10.3969/j.issn.1009-5551.2016.02.028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551(2016)02-0239-04

作者简介:靳圆圆(1992-),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卫生统计学。通信作者:曹明芹,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卫生统计学,E-mail: cmq66@126.com。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XJGRI2015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