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慈善概念探析

2016-03-01 06:19马海成马菊香
关键词:伊斯兰教慈善

马海成,马菊香

(西北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伊斯兰慈善概念探析

马海成,马菊香

(西北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慈善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世界宗教和各族人民所崇尚人道主义精神和道德情怀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国内学界对伊斯兰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及其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以及特殊社会转型期国人对慈善事业的重新定位和探讨,促生和推动了伊斯兰慈善研究的展开,也出现了一些建设性的学术成果。但学界对伊斯兰慈善这一术语和概念内涵与外延理解尚有笼统或模糊之处。采用文献解读的方法,通过对伊斯兰教原典的解读,着重探析和阐释伊斯兰慈善概念的丰富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伊斯兰教;善行;慈善

慈善是源自人内心的一种美好动机,是一种善良行为。它讲的是不计回报、无私奉献,向往的是高尚的精神和道德追求。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慈善一词源于拉丁文“Caitas”,后来转译为“Charity”,意思是“对他人的爱”或者“对有需求者行善和慷慨施舍”。另一个词是源自希腊语的“Philanthropy”,意思是“对人的爱”。中国传统文化中,“慈善”是由两个独立的字构成的词组,“慈”表示慈心、爱心,如“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物也。”(韩非子·内储),“王曰,慈惠,行善也。”(北史·崔光转)“善”表示善举。慈心在伦理道德层面彪炳慈悲和慈爱之心,如长辈对晚辈的爱被称之为“慈”;善举是在社会行为层面倡导仁义和仁善之举,如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被称为“善”。后来这两个字合成为慈善,意指慈心善举[1]。

中国传统文化中,“慈善”所蕴涵的深刻意义与伊斯兰文明语境内的“善行”有一定共性,即二者皆指内心仁慈者,认为有仁慈方会有善良和仁义的行为表现。但后者的“善行观”具有如下特性:

首先,从善恶观方面来讲,穆斯林学者依据经训认为,行为之善恶,不仅是对行为本身的价值判断,而且还与行为者的主观思想有关。真正意义上的“善行”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其一是,行为意图明确,即忠于安拉,只以取悦安拉,服从安拉的意志为行为目的。因为,“他们只奉命崇拜真主,虔诚敬意”(《古兰经》98:5);①本文以下带有章节的引文均出自马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古兰经》。此外,行为方式必须符合先知穆罕默德的教导,因为,“谁服从使者,谁确已服从真主”(4:80)。因此尽管伊斯兰教如儒家文化一样对人类的“伦理道德”予以了高度的重视,甚至先知描述自己所承担的使命说:“我受差遣,只是为完善高尚的道德。”[2]但“善行”始终以“服从安拉”之为最根本动机和目的,将“崇拜安拉,犹如看见安拉”的“伊赫萨尼”*伊本·欧麦尔传述说,我父亲欧麦尔·本·哈塔布告诉我说:“有一天,我们正在安拉的使者那里,突然一位衣服洁白,头发乌黑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他身上没有旅行的痕迹,可是我们谁也不认识他。那人径直坐在先知前,让自己的双膝抵着先知的双膝,并把两手放在自己的腿面上,他说:‘穆罕默德啊!请告诉我什么是伊斯兰?’安拉的使者回答说:‘伊斯兰是你见证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你谨守拜功;你交付天课;你封莱迈丹月的斋;若有能力旅行时,你朝觐天房。’那人说:‘你说的对!’他(欧麦尔)说:‘我们十分诧异,他询问穆圣,但又说他说的对!’那人又问:‘请告诉我什么是伊玛尼?’先知回答说:‘伊玛尼就是,你坚信安拉、他的一切天使、他的全部经典、他的所有使者及后世,并坚信福祸都是前定。’他说:‘你说的对!’那人又问:请‘告诉我什么是伊赫萨尼?’先知回答说:‘伊赫萨尼就是,你崇拜安拉,犹如见他一般;如你还不曾见他,那么他的确在看着你。’……”(穆斯林圣训实录)作为其终极目标和关怀。

其次,从行为实践方面来看,穆斯林学者根据“善行”的表现形式将其划分为宗教善行与社会善行。宗教善行即伊斯兰教五大功修:念、礼、斋、课、朝(部分穆斯林学者将为主道奋斗列为第六大宗教功修);而社会善行的内涵极其丰富,囊括了穆斯林个体或集体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涉及人类如何对待动、植物等其他生命体的原则。总之,一个人的任何行为,只要目的明确,方法得当,均可纳入“善行”的范畴,哪怕只是常言微行。相反,如若他目的不良,即便是履行宗教善行,其行为非但得不到安拉的悦纳,且会获罪。还有,假若其目的明确,但行为方式违背伊斯兰教的总体精神或先知的教导,则其行为也不属于安拉所喜悦的善行。

一、国内相关伊斯兰慈善及其概念的研究

国内伊斯兰文化研究总体上比较落后,而有关伊斯兰慈善的专题研究更为有限。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国内较为全面论述伊斯兰慈善的专著有,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杨瑾所著《信仰与慈善救济——伊斯兰历史上的贫困与救济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5)一书,其内容如著者本人所言,以慈善救济为主线,追溯其起源、发展及其历史影响,透视伊斯兰长达14个世纪,特别是15~18世纪奥斯曼统治时期的慈善文化的延续性和多样性,探讨不同历史环境下的慈善动力如何转化为被普遍接受的社会行为以及它们在形塑伊斯兰社会方面所起的作用[3]。杨瑾博士在解释伊斯兰慈善的意义时指出:在伊斯兰历史环境下,“慈善救济”指穆斯林个人出于爱和声誉专为某些个人、某种观念和事业所做的个人捐献或善事,也不排除一些人出于自我提升和经济利益等利己动机所做的个人捐献或善事[4]。相关专题研究还有笔者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伊斯兰慈善思想与制度研究》。该论文概述了伊斯兰慈善的主要理论依据及其基本特点以及从史的角度,阐述了伊斯兰慈善思想与制度的源起、发展、演变及其实践的规律,并较为详细梳理、归纳、总结了伊斯兰慈善善款资源、运作主体、受惠主体及表现形式,最后论述了伊斯兰慈善对个人及社会的现实意义。但遗憾的是,当时由于研究视野的局限以及研究思路较为模糊,笔者忽略了对伊斯兰慈善概念的解释和说明。

另外,有关该课题研究的学术论文主要有,一是,《回族研究》2008年01期所刊载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马丽蓉教授的《清真寺的慈善功能与伊斯兰教的“关爱弱势”思想》一文,作者在其中系统梳理了伊斯兰文化原典语境中清真寺的慈善功能,并阐述、论证了以“谨守拜功,完纳天课”为核心内容的伊斯兰教的“关爱弱势”思想,以此凸显出清真寺在构建和谐文化中的特殊作用;二是,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王妍慧博士在《黑龙江史志》2009年23期中撰文《论伊斯兰慈善观的特点》,作者从慈善宗教性、慈善运作主体和受益主体的广泛性、慈善制度化等几方面论述了伊斯兰慈善所具备的基本特点;三是,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敏敬博士在《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02期中发表题为《伊斯兰教财产观与新时期西北穆斯林的慈善实践》论文,作者以西北穆斯林积极参与“5·12”汶川大地震救灾行动的优秀表现为背景,阐释了伊斯兰教财产观,并通过慈善个案详细论述了在新的历史机遇下,我国西北穆斯林慈善事业在规模、范围和力度方面的发展;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周少青研究员于2009年8月26日在中国法学网发表了《伊斯兰教慈善思想的几个特点》,该文如作者所言,从慈善理念、慈善方式、对捐赠物的要求、慈善的宗教义务性、捐赠的形式等方面,纲要式地论及伊斯兰教慈善思想的几个特点;五是,河北省大厂县宗教局海宝明先生在《中国穆斯林》2011年02期撰文《伊斯兰慈善理念的实践与诠释—“乜帖”文化》,本文以中国穆斯林独特的“乜贴”——专指中国穆斯林的各种施舍和对宗教的捐赠为切入点,介绍了天课、开斋捐和一般性施舍的性质及相关规定,并介绍了中国穆斯林对“乜贴”的实践以及“乜帖”文化与伊斯兰教传承之间的关系。

以上成果基本上代表了国内伊斯兰慈善研究现状,每位研究者都从不同角度对伊斯兰慈善思想或实践予以了介绍、分析和探讨,但除杨瑾博士外,几乎所有研究都没有具体涉及对伊斯兰慈善这一术语或概念的界定和解释,从而从学理上导致研究对象的模糊和研究范畴的不具体。因此,笔者认为,准确界定伊斯兰慈善概念以及解释其涵义是全面客观研究这一重要课题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伊斯兰慈善的概念界定

《古兰经》中以“塞、德、格”三个字母为根母的派生词很多,但所派生的“塞德格图”(施济、施舍)一词仅仅提到了六次,有时指天课,如:“你要从他们的财产中征收赈款(塞德格图),你借赈款使他们干净,并使他们纯洁。”(9:103)有时指一般的施济,如:“为主道而施舍财产,施后不责备受施的人,也不损害他,……与其在施舍之后,损害受施的人,不如以婉言谢绝他……”(2:262-263)

表示自愿性施济的“塞德格图”一词在圣训中俯拾皆是,其中如据《穆斯林圣训实录》记载,先知(愿安拉福安之)说:“太阳升起的每一天,人的每个关节都有施舍的义务。公平地调解两个人之间的纠纷是施舍;帮他人骑上牲口,或帮他把行李搭在牲口背上是一种施舍;美好的言语是施舍;去清真寺礼拜的每一步都是施舍;你清除道路上的垃圾是一种施舍。”又说:“施舍是每个穆斯林的义务!”有人问:“如果他没什么东西可施舍呢?”先知说:“用自己的双手工作,让自己受益,并去施舍!”那人又问:“他若没有能力工作呢?”先知说:“去帮助需求者!”那人接着说:“如果他还没有能力呢?”先知说:“去命人行善,止人作恶!”那人再次问道:“如果他不去做呢?”先知说:“他自己远离恶。因为那就是(他的)施舍!”[9]

基于以上经训内容以及时人对慈善一词的普遍理解,我们可以从广义、次意和狭义三个层次尝试理解伊斯兰慈善所蕴含的意义以及阐释当代伊斯兰慈善所指的具体意义。广义的伊斯兰慈善即伊斯兰教所倡导的所有善行,它不仅包括圣训所提到的利于别人的“帮助他人骑上牲口”“调解纠纷”“清除路障”等从物质和精神层面的行为,也包括于己有利的“去清真寺的脚步”“远离恶”等行为,还包括利人利己的说“好话”等美好言行。广义慈善对慈善的这一理解过于宽泛和笼统,导致其含义等同于善行,从而一方面使伊斯兰慈善作为独立研究课题失去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造成其研究对象和范畴的笼统、模糊。与广义相对狭义的慈善,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的《中国百科大辞典》对“慈善事业”的释义:“从同情、怜悯或宗教信仰出发对贫弱者以金钱或物品相助”。又如1949年以前的中国,将民间组织或个人自愿对社会中遇到灾难或不幸的人们不求回报地实施救助和帮助的行为统称为慈善[10]。这也是当今人们,尤其是国人对慈善所指意义的普遍认识和理解,即慈善仅仅是民间组织或个人自愿给予弱势群体、需求群体的金钱或物质的帮助。这种慈善观不仅形成时人全面、正确理解现代伊斯兰慈善的障碍,而且抹杀了伊斯兰慈善理念和实践所具有的独特性。因此,我们所讨论的伊斯兰慈善这一概念的涵义应该是介于上述广义与狭义之间的次意。

在伊斯兰教的视阈内,善行与慈善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笼统与具体,或是种与属的关系,即慈善行为属于善行,但并非所有善行必然是慈善行为,如礼拜和斋戒属于善行,但不属于慈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将慈善理解为有利于他者的善行。伊斯兰学者认为,慈善一般指个体向他人所提供的精神或物质方面的帮助,不求回报,只为实现自己更远大的理想。有些人追求的目标在现世生活中,如获取人们的赞美或好的声誉。但穆斯林所追求的目标则与后世有关,如期望得到安拉的报酬,进入永恒的乐园;除此而外,还希望在今世生活中得到安拉的赐福、幸福的生活、平静的心灵以及弥足珍贵的精神层面的愉悦[11]。这一概念解释特别指出伊斯兰慈善观的基本要素是,实践慈善者的目的与后世有关,与期望得到安拉赐福今世有关,也就是说,舍弃这一目的而另有所求的慈善不再是伊斯兰教视阈内的慈善。根据这一理解,上文提到的杨瑾先生所理解的伊斯兰慈善——即穆斯林个人出于爱和声誉……所做的个人捐献或善事,……出于自我提升和经济利益等利己动机所做的个人捐献或善事,没有清晰地表达出伊斯兰慈善观的基本精神和要求。

综上,所有文明和文化对慈善的共同理解是,对弱势群体或贫困群体的无私帮助,而我们可根据上述分析将伊斯兰慈善的涵义概括为:在伊斯兰教法的规约下,穆斯林个人或团体予以他者的精神或物质形式的关怀,其最终目的是服从安拉的意旨,博取其喜悦,并期望得到今生和来世的幸福。这一界定涵盖了伊斯兰慈善基本哲学观念、运作主体、受益主体以及表现形式,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出伊斯兰慈善的基本特征,从而基本上清晰地厘清了伊斯兰慈善研究的两大范畴:伊斯兰慈善思想与伊斯兰慈善实践。

三、伊斯兰慈善概念基本要素

上文所述伊斯兰慈善的概念基本上囊括了伊斯兰慈善应该具有的特性、研究的范畴,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基本要素:

第一,伊斯兰慈善为伊斯兰教法所规约。因慈善与仁慈、善良、慷慨、博爱等伦理道德的密切关系,人们普遍认为慈善行为属于道德行为,慈善本身仅仅是一个道德表现。基于此,慈善是个体自觉自愿的行为,另言之,一个人是否参与慈善事业,完全是个人的事,个人道德的体现,不受任何法律或制度规约。但是,伊斯兰慈善,不仅是个体道德行为,同时是其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受伊斯兰法的监督和约束,对此最好的例证是伊斯兰教五大基本功修之一——天课的主命性及其相关实践细节以及在特殊情况下已缴纳天课的穆斯林个体依然有义务帮助需求者的教法规定。

第二,穆斯林慈善行为的终极目标或根本动机是服从安拉,博取其喜悦,并期望今生和来世的幸福。伊斯兰教非常强调人类行为的目的性,先知穆罕默德就曾经明确指出,但凡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而每个人行为都会因其目的和动机而得到安拉的回报。据圣训记载,在复生日安拉首先问责三个人,分别是学者、烈士和乐善好施者,他们由于行为动机不纯而被投入火狱[12]。其中乐善好施者受到惩罚的原因是,他广济博施的目的是赢取人们称他为慷慨者的赞誉。因此,伊斯兰慈善这一明确的目的性使之明显区别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或是出于其他动机的慈善。

第三,伊斯兰慈善的运作主体是穆斯林个人或团体。《中华慈善发展报告》(2009年)对慈善运作主体的界定是,“慈善事业的具体实施者,主要指那些从事慈善事业、进行各类具体慈善工作和活动,充当慈善捐赠主体和慈善受益主体中介、接受慈善捐赠并将慈善捐赠提供给慈善资源需求者,或向慈善受益主体提供各类服务的组织。”[13]根据这一界定及伊斯兰慈善思想与制度具有的特点,伊斯兰慈善运作主体即是,实施伊斯兰慈善行为或参与伊斯兰慈善活动,向受益主体提供伊斯兰慈善资源和各类服务的个人与组织。伊斯兰教法就慈善运作方面制定的详细准则与规程,使穆斯林个体在缺乏社会组织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慈善活动或举办慈善事业。穆斯林团体主要包括清真寺、各类伊斯兰慈善机构、伊斯兰基金会及地区和国际伊斯兰慈善机构等等。

第四,伊斯兰慈善受益主体,即受到穆斯林个人或团体的精神或物质形式关怀的他者。这一要素区别了伊斯兰慈善与其视阈内的善行。根据伊斯兰慈善的表现形式,伊斯兰慈善受益主体,不仅包括一般慈善所关注的贫困群体或弱势群体,也囊括了每一个人。甚至涉及其他形式的生命体,甚至非生命体。据闪达德·本·奥斯传述,先知说:“安拉命令善待万物。因此,(行刑或作战)杀人时,不要虐杀;屠宰(动物)时,要心怀仁慈,把刀磨锋利,不要使其痛苦。”[14]基于经训指导,对伊斯兰慈善受益主体的深刻理解莫过于我国清代穆斯林学者马注所言:“能慈骨肉者,谓之独善;能慈同教者,谓之兼善;能慈外教者,谓之公善;能慈禽兽、昆虫、草木者,谓之普善。”[15]

第五,伊斯兰慈善的表现形式。伊斯兰慈善的表现形式即可以是具体的物质救助,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关爱。根据经训具体教导,伊斯兰慈善物质形式的表现与其他文化语境下的慈善实践基本上并无二致,比如给饥饿者提供食物;给干旱缺水的地区或个人提供水源;给衣不遮体者提供衣服;收获时,施济在场的穷人;借钱给贫困者;帮助负债者;减免困难者的债务;给乞丐施舍。伊斯兰慈善精神层面的表现,如关爱弱势群体;照顾鳏寡孤独;关爱老人;疼慈孤儿;安慰受惊者;体恤雇员;安慰悲伤者;维护亲情、邻里等家庭与社会关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远离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说善言、面带微笑;以身作则、树立新风;秘密行善;感谢有恩者,为之祝福;替人排忧解难;良好的许愿,等等。这种宽泛的慈善观完全将现代公益志愿服务以及对受灾者或心理疾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疏导等形式的助人行为都囊括在了伊斯兰慈善的范畴之内。

结语

伊斯兰文明自兴起以来,穆斯林学者非常重视有关伊斯兰慈善思想与实践的研究,建立了完善的人道主义救济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均衡,及不可预测的天灾人祸等因素,人类社会总是存在部分需要特殊关照的贫困与弱势群体。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的逐步转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贫富两极分化、为富不仁、仇富心理等社会问题不断凸显。研究伊斯兰慈善,从中汲取启示和指导,首先,一方面有利于我们防止和救济种种灾难和贫困,鼓励人们尤其是信教群众参与、举办各项社会慈善活动,另一方面有益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互助和保险机制。其次,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这一精神的指导下,通过对伊斯兰优秀文化遗产的综合研究和理论发掘,探究其中对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有指导意义的思想,使之服务于对人类爱心的呼唤与培育,构筑新型的社会主义文明行为与道德规范体系,最终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10][13]杨团,葛道顺.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3,4,10.

[2][阿]伊本·舍伊拜.伊本·舍伊拜圣训集(第6册)[M].利雅得:鲁世德图书出版社,1987.324.

[3][4]杨瑾.信仰与慈善救济——伊斯兰历史上的贫困与救济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7,2.

[5]海宝明.伊斯兰慈善理念的实践与诠释—“乜帖”文化[J].中国穆斯林,2011,(2).

[6][阿]塞伊德·祖拜迪.塔柱阿鲁斯(第20册)[Z].科威特:国家文化艺术文学委员会,2001.12.

[7][阿]朱尔扎尼.概念词典[Z].贝鲁特:学术书籍出版社,1983.132.

[8]穆罕默德·本·阿里·泰哈奈维.学科术语大全(第2册)[M].贝鲁特:黎巴嫩图书发行社,1996.1074.

[9][阿]穆斯林.穆斯林圣训集(第1册)[M].利雅得:特伊拜出版社,2006.448.

[11][阿]优素福·格尔达维.经训与教法宗旨视野内的伊斯兰慈善原则[M].开罗:东方出版社,2008.21.

[12][阿]奈萨仪.奈萨仪圣训集(第十册)[M].贝鲁特:使命出版社,2001.395.

[14][阿]提尔密济.提尔密济圣训集(第4册)[M].埃及:穆斯台法·巴比·哈莱比图书出版公司,1975.23.

[15][清]马注.清真指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204.

(责任编辑洮石责任校对马倩)

On Islamic Conception of Philanthropy

Ma Haicheng, Ma Juxi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Lanzhou, Gansu, 730030)

[Abstract]As a key feature of human society, philanthropy is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humanity spirit and moral feeling valued by all religions and peoples in the world.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Islamic cultural studies by Chinese academy,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academic field and reloc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philanthropic cause of Chinese people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study of Islamic philanthropy has been created and promoted, and has got some constructive academic achievements. However, there is still some ambiguous or vagu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this very term and concept.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documents and Islamic classics, we probe into and find out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Islamic philanthropy.

[Key words]Islam; benevolence; philanthropy

[作者简介]马海成(1975—),男(回族),新疆尼勒克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阿拉伯语言文化研究;马菊香(1977—),女(东乡族),甘肃东乡人,助教,主要从事阿拉伯语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西北民族地区民生建设中的伊斯兰慈善业研究”(项目编号:13YJC730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公益慈善活动的现状调查研究——以兰州穆斯林慈善为例”(项目编号:13XJA850003);西北民族大学引进人才科研资助项目“伊斯兰慈善思想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22

[中图分类号]B9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16)01-0018-06

猜你喜欢
伊斯兰教慈善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慈善义卖
慈善义卖
伊斯兰教中国化:历史与现实
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实践路径研究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坚持文化自信 走好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
弘扬伊斯兰教优良传统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