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博物馆
江苏洪泽湖大堤石工图案遗存的调查与研究
淮安市博物馆
洪泽湖大堤蕴藏着大量的石刻遗存,其中石工图案占有较大比例,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与水文化特征,是我国18世纪石雕艺术的优秀作品。石工图案大致分为器物、庆词颂语、植物与动物、人物、山水日月、屋宇建筑六类题材,大部分图案运用寓意的构图形式来表达主题思想,基本采用浅浮雕技法。制作年代主要是清代乾隆时期,历史背景与清口枢纽治水相关,是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洪泽湖大堤 清代 石工图案 艺术价值
1.必定升级图
2.平安如意·连升三级图
3.平升三级·吉庆安澜图
4.吉庆安澜图
5“.普庆安澜”图
7“.平成永固”图
8.“永保安澜”图
1.封侯图
2.封侯图
3.如日中天·连升三级图
4.云龙山海图
6.福禄进爵图
洪泽湖位于江苏省北部淮安市与宿迁市交界地区,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型水库,蓄水面积达2405平方公里。洪泽湖的存在全依赖于湖东岸的洪泽湖大堤。洪泽湖大堤史称高家堰,是在东汉捍淮堰的基础上增修的关键堤防。南宋至元,黄河侵泗入淮,淮河尾闾行洪受阻。明清两朝为“蓄全淮之力专出清口”,实行“蓄清、刷黄、济运”之策,大修高家堰,洪泽湖因大堤不断加高,形成了浩瀚的人工“悬湖”。明万历八年(1580年),潘季驯开始修筑石工堤,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全面整修、加固高家堰,直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洪泽湖因大堤石工才全部告竣。大堤总长60.1公里,北起淮阴县码头镇仲工村,南至盱眙县马庄乡张庄,贯穿洪泽县全境。鸟瞰百里古堰,蜿蜒曲折,雄伟壮观,犹如“水上长城”。2006年5月,洪泽湖大堤作为汉至清代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又被纳入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洪泽湖大堤石工建筑上蕴藏有大量的古代石刻遗存,洪泽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的大堤石刻文物点有169处[1]。这些石刻主要分为工程记录、吉祥图案、庆词颂语、御制碑四类,另有少数的标志符号等。2014年11月15日至2015年1月8日,淮安市博物馆为开展“淮安地区古旧石刻的调查与研究”,再次组织考古人员沿洪泽湖大堤进行实地调查。此次调查北起淮阴区高堰村,南至洪泽县三河闸,途经赵集、西顺河、高良涧、东双沟、三河、蒋坝等六个乡镇,全线勘查约55公里,采集石刻文物资料100余处,其中涉及图案石刻的57处(表一)。这些图案类石刻占居大堤石刻总数的1/3。石质选料大部分为石灰岩,也有少量玄武岩与花岗岩,所见的石刻基本上都镶嵌在大堤石工墙顶层,均作丁放。图案尺寸规格不一,因石而异。
洪泽湖大堤石工图案根据题材内容与构图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六类:Ⅰ类为器物类;Ⅱ类为庆词颂语类;Ⅲ类为植物与动物类;Ⅳ类为人物类;Ⅴ类为山水日月类;Ⅵ类为屋宇建筑类。在一些图案中也包含着两种类别的组合。现将各类图案中的代表之作分述于后。
Ⅰ类,器物图案类。共计13幅。
所刻器物种类有戟、笙、瓶、几案、钱币、银锭、云帚、毛笔、旌旗、如意、绸带、马鞍、花篮、磬、暗八仙、官印、书画等。
例图1,必定升级图(编号008)。画面居中刻一橄榄瓶与三戟组合,底座呈葫芦状。右侧为毛笔与银锭组合,左侧饰双钱纹,两侧器物均有绸带缠绕(彩插七:1)。
例图2,必定如意图(编号009)。上刻一如意,下刻一银锭与一支毛笔,上下器物都系有绸带(图一)。
例图3,平安如意·连升三级图(编号024)。左边刻一长颈瓶,瓶口插三戟与一如意头灵芝,下置圆形底座。右边刻一长方形几案,案面置有竹笙和莲瓶,另饰钱币一枚(彩插七:2)。
表一//洪泽湖大堤石工图案调查情况登记表
例图4,平升三级·吉庆安澜图(编号034)。画面分上、下两格。上格右侧刻一大花瓶,瓶口内插三戟,另有一磬悬挂,瓶底置三足几座。左侧下方刻一副马鞍置在木架上,上方刻一只系有绸带的花篮,顶部饰有两朵祥云。下格中间刻一银锭,右下方刻毛笔与云帚组合,左下方刻一柄如意,四件器物皆有绸带缠绕(彩插七:3)。
例图5,吉庆安澜图(编号045)。主体画面为瓶、戟组合,戟叉上悬挂一磬,系有绸带。右上方刻一款印章,画堂四角饰有缠枝叶纹(彩插七:4)。
Ⅱ类,庆词颂语图案类。共计25幅。
此类为文字题刻与器物图案的组合。所刻吉庆词语有“金堤永固”、“普庆安澜”、“万古安澜”、“永固平稳”、“平成永固”、“风平浪静”、“永庆安澜”、“永固安澜”、“国泰民安”、“湖平工稳”、“一统万年”、“普颂安澜”、“安澜底定”、“永保安澜”、“风恬浪静”等,其中以“金堤永固”常见。
例图6,“普庆安澜”图(编号003):图面竖分三格。上格横刻楷书“普庆安澜”四字;中格右上方刻一蛟龙腾云,左上方刻一龙珠纹。下方一雄狮作前伏回首状,左侧旗杆上悬一绣球。下格刻有如意、元宝、画轴、绸带等物(彩插七:5)。
例图7,“金堤永固”图(编号014)。石面居中剔出竖式题榜,上刻“金堤永固”楷书四字,双线描勾;边框图案饰如意,蝙蝠、双菱、莲子、三戟等,并用绸带上下连结(图二)。
例图8,“普庆安澜”图(编号021)。画面分上下两层。上层横刻“普庆安澜”楷体四字。下层图案分为二组,上组并列三瓶:左起一瓶内插莲花、莲叶;中间一瓶插三戟;右边一瓶内置云帚与画轴。下组画面模糊,仅见一鹿一猴图像,似为“封侯图”(彩插七:6)。
图一//必定如意图拓片(编号009)
图二//“金堤永固”图拓片(编号014)
例图9,“平成永固”图(编号026)。石面上端剔出题榜,横刻“平成永固”楷书四字;下方有宝瓶与三戟、毛笔与银锭、双钱纹、竹笙与托盘等四组图案,四面边框饰回形纹与暗八仙纹(彩插七:7)。
例图10,“永庆安澜”图(编号035)。石面正中剔出竖式题榜,上刻“永庆安澜”楷书四字,题榜下有仰莲座;右侧刻一置几架的花瓶,瓶中插带缨三戟;左侧下方刻一竹笙,上方刻一如意花卉(彩插八:5)。
例图11,“安澜底定”图(编号053)。画面上方剔出横额,内刻“安澜底定”四字,楷书;题榜四沿饰回形纹;下方正中刻瓶、戟组合,底承几座;两侧刻假山石;右上方为兰草、灵芝,左上方刻一系绸带的竹笙;四边框通饰变形龙纹(图三)。
例图12,“永保安澜”图(编号054)。画面部分残缺。中央竖刻“永保安澜”四字,楷书,四周饰暗八仙图案衬托(彩插七:8)。
Ⅲ类,植物与动物图案类。共计13幅。
所刻的植物图像有莲、树(松、枫、柿树等)、兰草、灵芝、葫芦、菱角、柿蒂等。所刻的动物图像有猴、鹿、黄雀、凤凰、鹌鹑、蜂、蝙蝠、仙鹤、鱼、马、龙、狮子等。
例图13,封侯图(编号002)。主体画面刻一株虬曲的松树,树下山石崎岖。树干右侧上下有大小二猴争相攀爬;左上方枝叉有一蜂巢(彩插八:1)。
例图14,连升三级图(编号006)。右半侧刻水面上露出莲花、荷叶、莲子三株;左半侧刻瓶、戟组合,瓶底置三足几案(图四)。
例图15,封侯图(编号029)。画面居中刻一弯曲的枫树,右侧一鹿昂首上望,左侧一猴正在举足攀爬。上方树梢悬挂一蜂窝,其上有一只黄雀盘旋。树下山石嶙峋。石刻顶端横刻“金堤永固”楷书四字(彩插八:2)。
图三//“安澜底定”图拓片(编号053)
图四//连升三级图拓片(编号006)
图五//安澜图拓片(编号031)
例图16,安澜图(编号031)。画面下方刻两只鹌鹑相立于山石之间,上方刻一组兰花。右角竖刻隶书二字,首字模糊,下字似为“安”字(图五)。
例图17,柿蒂纹图(编号040)。石面居中刻两朵硕大的柿蒂纹,背向连结,上下绸带对称呈圆弧状(图六)。
例图18,封侯图(编号047)。画面上半部一株弯曲的枫树,枝干上悬挂一官印。左下方有一只猴坐在山石上,前肢握捧正在击打蜂巢,蜂巢上下有两只蜜蜂飞舞(图七)。
例图19,平升三级·事事如意图(编号049)。画面偏左刻一株结满硕果的柿树,树下右侧有一鹿一鹤回首张望,最右侧为瓶、戟组合;树左侧刻一双耳花瓶置在几架上,瓶口有一束如意蕙草(图八)。
例图20,连升三级图(编号052)。画面由三组横向的正方形图案构成。右侧一组刻水波上盛开九株莲纹,分莲叶、莲花、莲子图像。中间一组刻长竹笙置在腰鼓形器座上,上方刻一如意,下方两侧为假山石。左侧一组刻三支戟插放兵器架中(图九)。
Ⅳ类,人物图案类。共计3幅。
所刻人物图案有天官、财神、人物故事等。
例图21,福禄进爵图(编号016)。画面右起刻一株枫树,枝头悬挂一方官印。树下站立天官一人,头戴官帽,身着朝服,左手持一笏板。身前有一小鹿回望,其间饰一株灵芝。左上方半轮红日升出云间,祥云下一只蝙蝠飞舞(彩插八:6)。
例图22,如日中天·连升三级图(编号041)。画面顶部垂挂半轮红日,中心刻一“日”字,红日下衬托三朵祥云。右下方刻竹笙与如意;左侧刻有一财神脚踩祥云,双手捧着花瓶,瓶内插有三戟(彩插八:3)。
例图23,人物故事图(编号048)。画面破损严重。可识右上方刻一座城楼,下方一卒牵马行走,马后站一举旗小吏;右上方为一老者,手持节鞭探望。此图似为“空城计”历史故事(图一○)。
Ⅴ类,山水日月图案类。共计5幅。
所刻的图像有山峦、河海、日、月、祥云、假山石、龙珠、阴阳太极等。
例图24,日月同辉图(编号001)。画面正上方刻一轮红日,日中錾有“日”字铭文,祥云烘托。其下右侧有一玉兔蹲卧在云端回望;左侧有一颗龙珠在天空转动。下方图案为瓶、戟、莲、笙、几案组合,两边祥云缭绕(图一一)。
例图25,云龙山海图(编号005)。画面底部刻山海图;一蛟龙浮水仰望;右上方另有一蛟龙腾空俯视,上下祥云朵朵。图案下方题榜内四字磨损(彩插八:4)。
图六//柿蒂纹图拓片(编号040)
例图26,鱼化龙图(编号046)。画面底部刻滚滚波涛,一条鲤鱼首尾翘出,口吐长须,其上云彩朵朵,云间一蛟龙翻腾(图一二)。
Ⅵ类,屋宇建筑类。共计3幅。所刻建筑图案有庙宇、旗杆、城楼、房柱等。
例图27,旗杆庙宇图(编号007)。画面左起刻一旗杆,下有柱础,顶端有方罩,上立一大雁,旗杆上斜挂一面“太极图”旌旗。右下方刻一间庙宇,葫芦形顶饰,其上一只仙鹤展翅鸣啼。旗杆与屋宇间站立一匹装置鞍具的马(图一三)。
此次所登录的57幅石雕作品都属于吉祥类图案,它们是在洪泽湖大堤特定的地理环境里产生的特有水利文化现象。洪泽湖大堤修砌的百里石工墙为防洪抗浪型水工设施,是明清两朝钦命的国家级水利工程,关系到漕运、民生安危。因此,期盼洪泽湖大堤石工的坚固平安是朝廷与百姓共同的心愿,这种祝愿的核心思想就是“金堤永固”和“普庆安澜”。围绕着这些庆词颂语,工匠们在石工堤上镌刻出各种吉祥图案,以表达建造者对工程告竣的喜悦,同时也抒发出他们对幸福未来的畅想。概括这些题材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工程质量的祝愿;二是对工程竣工的称颂;三是对工程营造者的祈福;四是对神灵的膜拜。
大部分图案运用寓意的构图形式来表达主题思想,通常采用器物与动、植物名称的同声谐音加以解读。如同戟(级、吉)、笙(升、生)、瓶(平)、几案(级、安)、钱(前)、银锭(赢、定)、笔(必)、鞍(安)、篮(澜)、磬(庆)、莲(连)、荷(和、合)、松(颂)、枫(封)、柿(事)、兰草(澜)、猴(侯)、鹿(禄)、雀(爵)、马(马上)、蜂(封)、鹌鹑(安)等。掌握了这些同声谐音的比喻,也就容易理解图案所表达的意思了。例如Ⅰ类例图1,毛笔与银锭、瓶与三戟、绸带与双钱的组合,寓意着“必定升级”、“福到眼前”。例图4上格图,瓶与三戟、磬及马鞍与花篮组合,寓意着“平升三级”、“吉庆安澜”。Ⅲ类例图13,树上蜂巢与二猴的组合寓意着“大小封侯”的意思。例图18为一蜂巢、一猴、一官印组合,寓意就是“挂印封侯”。例图15不但有蜂巢与猴,还有雀、鹿图像,寓意为“封爵封禄又封侯”。例图16为鹌鹑与兰草组合,寓意着“安澜”。例图20为莲、笙、三戟分格组合,寓意“连升三级”更为显见。在洪泽湖大堤图案石刻中有关“平升三级”、“连升三级”的题材最多,其中寓意不仅是祝愿官升三级的意思,更重要的还是寓意着治水的胜利。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大禹擒获淮涡水怪巫支祁就使用戟这种兵器[2]。
图七//封侯图拓片(编号047)
除了上述运用同声谐音的构图形式外,还有一些图案直接表达了它的本身含义。例图17所刻的“双柿蒂纹”,在中国古代建筑和器物纹样中常见。《酉阳杂俎》记述:“木中根固,柿为最。俗谓之柿盘。”此图寓意着建筑的坚实与牢固,刻在大堤上有四平八稳之意。图案中所见的太极、云帚、暗八仙、寺观庙宇等纹样,都是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出现在大堤石刻中赋有降妖伏魔的寓意,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另有日、月、祥云、龙珠诸纹饰,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图像。《通雅》中有“龙珠在颌”的说法,龙珠民间视为宝珠,可避水火。在Ⅳ类人物图像中多含有吉祥喜庆的色彩,这些“天官赐福”、“封官加爵”的题材,也算是对建造者的褒奖与恭维。还有例图26为“鱼化龙”题材,寓意着“鲤鱼跳龙门”的典故。例图23似为“空城计”历史故事,这一题材的巧妙运用,寓意着大堤石工“固若金汤”,含有“任他兵马万千重,吾自岿然不动”的比喻。
图八//平升三级·事事如意图拓片(编号049)
图九//连升三级图拓片(编号052)
图一○//人物故事图拓片(编号048)
洪泽湖大堤石工是皇上钦命的国家重点工程,其石工雕塑也是非同一般的民间建筑艺术。据贺云翱先生对大堤石工记事考证,标明参与大堤石工墙施工官员及石刻工匠的姓氏就有数十人[3]。这些招募于民间的能工巧匠与画师都不会是等闲之辈。他们创作的石刻作品不但画得好,而且刻得也好,即使在玄武岩这类粗劣的石面上也能雕刻出精细的图案,显示出他们精湛的手工技能。
从雕刻技法看,所登录的57幅作品基本采用浅浮雕,剔除空白,使物像凸显出来。多数物像的边缘都雕琢得比较圆润,凹凸相间具有一定的层次感。也有一些物像画面比较低平,阴刻线条比较粗犷。图像以外的空白都剔除得平整干净,这可以从拓片墨迹得以印证。
从构图形式上看,每块图案石刻都留有边框,宽窄不一。一般Ⅱ类图案的边框较宽,边框上都附加装饰性纹样,常见有连环“回”字纹、变形蟠螭纹、缠枝花卉纹、绸带与暗八仙等。而其他五类图案的边框均为素面,边框较窄,使画面更加饱满充盈。边框里的画堂及字堂,其边缘四角多用柿蒂纹装饰,俗称“如意头”。Ⅰ类的构图常采用左右对称或上下对称。Ⅱ类构图多将凹凸的字堂居中,亦有少数的上下结构。其余四类随画意而定。从绘画的艺术风格来看,Ⅰ、Ⅲ类画面图像比较简洁、凝练,寓意性强。Ⅱ类的画面喜庆色彩浓厚,特别是运用装饰性边框来烘托题榜上的庆词颂语,做到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另外三类画面灵动、飘逸,气势磅礴,富有神奇色彩。
在57幅图案中,不乏一些精美之作。例图24为“日月同辉图”,整个画面都雕得极其精致,物像和谐统一。将地面上的瓶、戟与天空的日、月、龙珠以缭绕的祥云瑞气点缀,给人以飞黄腾达的感觉。所见的三幅“封侯图”虽然同属于一类题材,但在画面的创意上各有千秋。例图13注重表现古松的苍劲虬曲;例图15侧重表现雀、鹿、猴三只动物探看的姿态;例图18偏重表现猴子棒打蜂巢的专注神情。黄雀的爪子、猴子的眼睛、蜜蜂的翅膀与条纹等细微之处都刻画得惟妙惟肖,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例图26所刻的波涛与鲤鱼图样仅占画面的底层,而大量的空间用来展示祥云中腾飞的蛟龙,形象地描绘出“鱼变龙”这一神化故事。例图16“安澜图”,是目前洪泽湖大堤发现的唯一一幅具有文人画风格的作品。画面简洁明了,两只鹌鹑徜徉在兰草丛中,整个图像栩栩如生,刀工娴熟,犹如毛笔描绘在石面上一般,给人以恬静祥和的艺术享受,同时又能体现出“淮水安澜”的画面意境。
图一一//日月同辉图拓片(编号001)
图一二//鱼化龙图拓片(编号046)
图一三//旗杆庙宇图拓片(编号007)
洪泽湖大堤石工墙自明万历八年(1580年)兴建,至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俾滨湖大堤全段石工”完竣,历时202年[4]。从明代石工结构分析,石工墙后未见有设置砖衬(柜)的记载[5],而清代修筑的石工墙后加砖柜,使条石与砖柜搭接[6]。我们所调查发现的石工图案都是镶嵌在有砖柜记录的石堤上,这就可以证明上述图案雕刻的年代不会超过清代。再沿康熙十六年(1677年)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历史空间探索,很难确定康熙、雍正时期有没有石工图案的记录。此次调查登录最早的铭刻资料可以追溯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此纪年石刻发现于西顺河侯二门工段,位于例图13“封侯图”北侧,上刻“乾隆乙卯三月立”字样。另有一块署名“泗州知州郭承修工叁百丈北界”题刻,位于高良涧工段。此记录石刻的年代应属乾隆时期。据《泗州考古录》记载:“顺治中泗州陷于淮,寄治盱眙。雍正三年升泗州为直隶州。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裁凤阳府虹县称泗州新治,改名泗虹州。”[7]说明公元1777年后,泗州已从盱眙第一山对岸汴水入淮口迁治虹城(今安徽泗县境),而泗州知州郭承修石工的年代应早于乾隆四十二年。再者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在高堰工段刊立的《阅接筑高堰堤工成什》御诗碑[8],首句写到“砖工不若石工坚,改筑曾教庚子年”。庚子年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参阅这些铭文资料,笔者认为此次登录的洪泽湖大堤石工图案可以上溯到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在位60年,自乾隆十六年(1751年)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曾先后六次南巡,每次南巡必历高家堰险工险段视察、组织指导抢险施工。通过30多年治理,关系黄、淮、运安危的洪泽湖大堤的建设日臻完善,使北起武家墩、南至蒋坝镇石工尾、长“一万七千五百丈”(约合50公里)的临湖面都筑起了石工墙[9]。从图案的喜庆气氛与吉庆用语看,倘若洪泽湖大堤石工未能全线告竣,石工墙上不会装点戏龙舞狮、丹凤朝阳、挂印封侯、连升三级、日月同辉等喜庆画面,也不会铭刻“普庆安澜”、“万古安澜”、“安澜底定”、“金堤永固”、“一统万年”等庆词颂语。纵观洪泽湖百里古堰(包括龟山石工堤码头),从目前调查发现的石工图案,其题材内容与表现形式完全一致,艺术风格也十分相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符合乾隆盛世的帝国气韵和风采。多数人认为洪泽湖大堤石工图案的下限界定在道光时期,因为伴随着这批图案遗存左右还发现不少道光年间的记事铭刻,时间最晚的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笔者认为这些记事题刻与石工图案的年代不能相提并论。因为石工图案是在建造中设定的,而记事铭刻可以在工程完竣后补刻到工墙上。众所周知,道光以后的石工已属于维修与加固工程,记事题刻多记录某某官署与某某责任人承修的工段和时间。再从历史背景看,道光时期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内忧外患的历史阶段,大堤石工上再全面补饰一些吉庆图案与颂语是不现实的。为此,我们认为此次调查的洪泽湖大堤石工图案遗存的制作年代主要是乾隆时期。
从此次调查的情况看,洪泽湖大堤石工图案主要分布在淮阴区高堰村至洪泽县蒋坝镇石工堤范围内,其中以侯二门至高良涧地段最为密集,且在原有直立式条石墙体上。从高良涧至蒋坝25公里石工堤,因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四次较大规模的加固维修,原有面貌已经改观,形成斜砌条石护坡,原来石工图案的位置被移动。
自2006年洪泽湖大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大堤石刻遗存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就目前保存现状看,大堤石刻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石刻因各种自然因素风化严重,残损加剧,不少石刻出现断裂;二是人为因素,如工程建设与生产建设的毁坏;三是随着洪泽湖大堤旅游开发和经济建设,不少精美石刻引人注目,存在安全隐患;四是仍有大量石刻散落民间(历史上就存在盗用石工墙条石另作他用的行为)。在洪泽湖大堤上四处可见因工程改造而拆卸的石工墙条石,其中应保存有一批石刻文物。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要加强对洪泽湖大堤石质文物的保护,采用必要的科技手段。2014年11—12月,南京博物院与洪泽县文物局联合对大堤近200件石刻进行石质粘接加固,进行防风化及防腐蚀等科技保护,起到了很好的维护作用。第二,要加强对大堤石刻资料的收集,建立科学系统的文物档案。近年来,洪泽湖博物馆组织业务力量,全面开展大堤石刻遗存的调查登录工作,编辑《洪泽湖大堤石刻遗存》一书,还聘请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运用硅胶翻模技术,复制石工图案与铭文,筹办了《古堰石韵——洪泽湖大堤石刻遗存展》。我们认为省、市文博单位也应该积极参与这项课题研究,联合社会各界从多方位进行学术交流。第三,要加强对大堤石刻保护经费的投入,打破文物部门和水利部门行政管理的局限,相互协作,共同做好大堤石刻文物的保护工作,持续开展对散落石刻的搜集工作。第四,要加强对大堤石刻保护的宣教工作,让各级单位与当地居民关爱文物,增强对世界遗产的保护意识,严厉打击盗取石刻的违法行为。因大堤石刻面广量大,分散在偏僻野外难以看护管理。我们建议为预防一些珍贵石刻被窃取或毁坏,可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将重点石刻集中到博物馆收藏,这也有利于文物历史与艺术价值的展示。
(此次调查得到了洪泽湖博物馆工作人员大力支持,在百里古堰上他们引领我们找到一处处石刻点。在研究过程中,裴安年先生不吝赐教,提供了许多文物资料,江苏省三河闸管理所退休干部朱兴华先生在病榻上给我们介绍大堤历史情况。对上述同志的帮助谨致谢忱)
调查人员:尹增淮 李艳梅 胡锦文
裴安年 高燕 张小敏
拓片:胡锦文 尹增 淮李艳梅
摄影:尹增淮
电脑处理:李艳梅
执笔:李艳梅 尹增淮 胡锦文
[1]淮安市文物局:《淮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94-202页。
[2]《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载:“庚辰以戟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鱼山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046册,第2-4页。
[3]《南大考古专家发现洪泽湖古农业文化遗址》,华夏经纬网《文化——考古发现》栏目,2007年2月14日。
[4][6]朱兴华、张友明:《千年古堰洪泽湖大堤》,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第34、37页。
[5]张卫东:《洪泽湖水库的修建——17世纪及其以前的洪泽湖水利》,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4页。
[7]《泗州考古录》沿革篇,山东省立图书馆藏民国二十六年国立北平图书馆重抄本(北京图书馆藏缩微胶卷)。
[8]夏宝国、裴安年:《千秋诗文洪泽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第165页。
[9]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大运河清口枢纽工程遗产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199页。
(责任编辑:刘兴林;校对:张平凤)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Stone Relief Remains on the Embankment of Hongze Lake in Jiangsu Province
Huai’an Municipal Museum
The embankment of Hongze Lake contains large amount of stone carvings with stone reliefs, which present folk and water cultural features and represent the best works of stone art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of China,taking a significant portion.The subjects depicted in these reliefs include six main categories: utensils,words of blessing,plants and animals,human figures,landscape,and architectures.Most of the reliefs adopted the base-relief technique and used the certain composition to express morals.These stone reliefs were mainly created in the Qianlong Reign of the Qing dynasty in line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ingkou water engineering project.They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Grand Canal,a UNESCO listed world heritage property.
embankment of Hongze Lake;the Qing dynasty;stone carvings;artistic value
K877.4;K871.6
A
201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