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
魏勇
山东郓城县中医医院中风病科郓城郓城274700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脑心综合征;预后;相关性分析
脑卒中可能导致脑干、下丘脑等自主神经中枢功能受损,临床症状或心电图出现类似于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内膜下出血、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还可能伴随心肌酶谱升高的体征[1]。脑心综合征的发生与脑卒中类型、位置以及病情程度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对CVS合并CCS患者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强选型进行分析,对患者的诊疗与预后有重要意义。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01-2013-07我院收治的15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均符合第4届中国脑血管病会议在1995年制定的诊断与分类标准[2],均在入院后行颅脑CT影像学诊断确诊,就诊距发病时间24 h内。患者均无冠心病病史,排除存在典型心电图以及心肌酶改变患者,排除心肌梗死、冠心病、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病史者。根据脑卒中分类标准分为脑出血组54例,脑梗死组52例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组46例。脑出血组男31例,女23例;年龄43~76岁,平均(60.8±11.3)岁,病灶位置在基底节区33例,脑叶13例,脑干8例。脑梗死组男30例,女22例;年龄41~78岁,平均(61.4±10.5)岁,病灶位置在基底节区32例,脑叶14例,脑干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组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44~77岁,平均(60.7±12.0)岁。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方案,同时进行心肌功能保护治疗,电解质紊乱纠正以及营养支持。严重心律失常患者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衰患者选择针对性心功能治疗方案,如发生心源性休克则选择抗休克治疗,存在心肌缺血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扩张治疗。
1.3观察指标[3]患者均在入院时与治疗后第3、7天进行心电图检查,持续48 h心电监护。在入院时与治疗后第3天与第7天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进行心肌酶谱检查。出院后随访2个月,统计死亡病例。
1.4评价标准[4]心电图复极改变的标准为心电图存在ST-T改变(ST段抬高或压低0.1 mV,T波由直立转为倒转),Q-T间期延长(间期时间超过0.44 s),存在U波。心律失常的标准为心电图或心电监护中出现新的Ⅰ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复合室性心动过速、频发性室性早搏、心室颤动、心室扑动。心肌酶变化的标准为CK-MB超过40 U/L,CK超过300 U/L,或者心肌酶CK与CK-MB超过基础值的50%。
1.5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15.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脑心综合征发生率比较脑出血组发生脑心综合征33例(61.11%),蛛网膜下腔出血组为31例(67.39%),脑梗死组为19例(36.54%),脑出血组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组脑心综合征发生率均相比脑梗死患者明显升高(脑出血VS脑梗死,χ2=2.153 8,蛛网膜下腔出血vs脑梗死,χ2=2.227 6,P<0.05),而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出血vs蛛网膜下腔出血,χ2=-1.103 8,P>0.05)。
2.2心电图比较脑出血组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组患者的心电图复极与心律失常的改变率相比脑梗死组明显升高(脑出血vs脑梗死,χ2=1.663 7,蛛网膜下腔出血vs脑梗死,χ2=1.695 4,P<0.05),2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出血vs蛛网膜下腔出血,χ2=-1.039 2,P>0.05)。见表1。
表1 3组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情况比较 [n(%)]
注:与脑梗死组比较,*P<0.05;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组比较,ΔP<0.05
2.3心肌酶改变比较脑出血组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组患者的心肌酶异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脑出血vs脑梗死,χ2=1.821 8,蛛网膜下腔出血vs脑梗死,χ2=1.885 2,P<0.05),2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出血vs蛛网膜下腔出血,χ2=-1.091 7,P>0.05)。见表2。
表3 3组心肌酶改变情况比较 [n(%)]
注:与脑梗死组比较,*P<0.05;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组比较,ΔP<0.05
2.4预后比较脑心综合征患者83例,无脑心综合征患者69例。随访2个月内,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的病死率为62.65%(52/83),无脑心综合征患者的病死率为23.19%(16/69)。脑心综合征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其他患者(χ2=2.473 8,P<0.05)。
3讨论
脑心综合征是急性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而发病机制与生理病理特点较为复杂,疾病发生与发展可能的相关因素包括脑部边缘系统、丘脑下部、脑干网状结构等自主神经系统的中枢功能发生功能性障碍,也可能存在神经系统的体液调节功能问题[5]。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脑干与丘脑组织中有病灶存在,而临近组织部分在卒中后存在缺氧缺血的症状,从而导致继发性脑水肿,对丘脑下部与脑干造成直接或间接的伤害,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进而使患者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性障碍[6]。
本次临床研究对脑卒中患者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进行统计,脑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复极心电图改变、心律失常改变与血清心肌酶改变的发生率均相比脑梗死患者明显升高。脑卒中患者如发生脑出血,血性脑脊液会直接刺激到自主神经中枢系统,同时可能对脑边缘叶带来直接的刺激,而神经系统中存在纤维组织的直接联系,经由下丘脑-延髓心血管中枢系统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一情况会对交感节前神经元的兴奋功能带来促进作用,同时也会抑制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的功能。而中枢神经系统存在问题,颅内压力的升高、血肿的发生会直接压迫脑组织以及神经系统传导功能,从而引发脑心综合征。而脑梗死患者是不存在出血症状的急性脑卒中,脑水肿症状主要表现为局限性,因此不会强烈刺激到自主神经系统,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相比出血性脑卒中较低。而临床研究中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不一致,为62%~90%[7]。本文脑心综合征发生率为55.26%,相比其他报道较低,可能与样本量较小相关。本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为67.39%,其次为脑出血患者61.11%,最低为脑梗死患者为36.54%。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出血患者的脑心综合征发生率相比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显著提高,与李陈[8]等报道基本符合。
脑心综合征的发生大多为脑卒中后7 d内,而心电图的改变基本以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为主,心肌酶谱也存在一定水平的提高,提示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肌功能存在一定的损害。并发脑心综合征会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的影响。本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脑心综合征患者2个月内的病死率62.65%,而无发生脑心综合征的患者病死率为23.19%,急性脑卒中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的预后明显较差。脑心综合征患者的死亡原因除了脑组织本身的疾病之外,可能与心衰、心律失常以及电解质紊乱相关。而心衰与心律失常患者大多数会导致心脏功能的障碍,脑灌注发生率降低,脑血流减少,导致脑心综合征的原发疾病加重,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脑心综合征会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造成不良的影响,提高2个月内的病死率,需在脑卒中发病后及时监测,密切观察心功能,确保早期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4参考文献
[1]袁鹏,王海云,刘贤秀,等.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80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13,53(22):76-77.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孔静波,刘书红.急性脑卒中并脑心综合征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2):47-48.
[4]谈家红,吴正福.高血压并发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改变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14):1 637-1 639.
[5]邓芬,吴国栋,窦汝香,等.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122例临床分析[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3,41(2):106-108.
[6]彭伟,杨志强,刘楠,等.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9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z1):62-63.
[7]胡怀岭,陆首玲,李群,等.老年人急性脑卒中并脑心综合征66例临床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3,18(6):439-440,457.
[8]李陈,刘敏,王振宇,等.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心综合征的相关分析及其预后研究[J].重庆医学,2014,(14):1 732-1 733,1 736.
(收稿2015-02-13)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2-00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