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研究

2016-03-01 08:51赵伟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2期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血液流变学相关性

赵伟苗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四医院神经内科甲区 天津 300142



·诊治研究·

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研究

赵伟苗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四医院神经内科甲区天津300142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管性痴呆疾病的相关性,为进一步诊治血管性痴呆提供可靠的参考指标。方法选取我院2014-01—2015-01明确诊断为血管性痴呆患者100例,同时选取与10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在年龄、性别、家族史以及文化等相匹配的非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对照,收集所有纳入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家族史等信息,同时抽血检查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对比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不同程度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同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血管性痴呆的危险以及保护因素。结果在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痴呆患者组均高于对照组,同时根据痴呆病情加重各指标越高(P均<0.05),痴呆患者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对照组,同时痴呆病情越重,红细胞变形指数越低(P均<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并发症对血管性痴呆的影响较大(P均<0.05)。结论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以及血小板聚集率能够在诊治血管性痴呆疾病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血管性痴呆;相关性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一种由脑血管疾病导致脑供血障碍而出现的智能全面减退,即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以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功能衰退性疾病。常在50~60岁起病,属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临床类型中的一种类型,也是脑血管疾病临床转归的一种类型。据调查VD占全部痴呆患者68.2%,已成为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1]。近年来报道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管性痴呆文献甚少,本研究初步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01—2015-01明确诊断为血管性痴呆患者100例为观察组,男54例,女46例,年龄52~81岁,平均(60.3±12.0)岁;病程4~38 a,平均(18.9±6.1)a。其中单纯脑血管性痴呆89例,混合性痴呆11例。合并糖尿病40例,冠心病35例,高血压55例,高脂血症19例。按照长谷川痴呆量表(HDS)分轻度认知障碍48例,中度认知障碍35例,重度认知障碍17例。同时选取非血管性痴呆患者100例作对照。2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族史方面均有可比性,见表1。

基本资料观察组(n=100)对照组(n=100)t/χ2值P值年龄/岁60.3±12.060.4±13.30.060.96性别(男/女)54/4653/470.020.88家族史(有/无)43/5739/610.330.56并发症(有/无)82/1879/210.270.59吸烟(是/否)54/4652/480.080.77饮酒(是/否)73/2768/320.600.43文化程度(初/高/大学)45/38/1740/39/210.720.69

1.2纳入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神经学分会制定的《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中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2]。

1.3排除标准排除非痴呆引起的精神异常者、严重脏器器质性病变者以及其他型痴呆者。

1.4方法所有纳入者试验前均予三大常规、生化及心电图、胸片、腹部B超等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痴呆,空腹8 h以上,次日清晨抽取静脉血送实验室,红细胞最大变形和最大聚集指数采用北京世帝公司190型激光衍射红细胞变形和聚集仪。血液黏度采用北京世帝公司R20型椎-板黏度计,采用肝素抗凝,测定150 s-1、60 s-1、30 s-1和10 s-1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mPa·s),样品经离心后,测定血浆黏度。对比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同病程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记录所有纳入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女=1;男=2)、病情(重度=1;中度=2;轻度=3)、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高中=2;大学及以上=3)、吸烟(吸烟=1;不吸烟及少吸烟=2)、饮酒(饮酒=1;不饮酒及少饮酒=2)、并发症(有=1;无=2)、家族史(有=1;无=2)以及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以及血小板聚集率检查指标作为自变量X1、X2……X13,Y(是否有血管性痴呆;1=有;0=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

1.5统计处理应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定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或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中逐步回归分析的筛选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痴呆患者在不同切变率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同时痴呆病情加重各指标越高(P均<0.05)。痴呆患者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对照组,同时痴呆病情越重,红细胞变形指数越低(P均<0.05)。见表2。

2.2血管痴呆疾病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将所有纳入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是否有并发症、是否有家族史以及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以及血小板聚集率等检查指标作为自变量X1、X2……X13,Y(是否有血管性痴呆;1=有;0=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纳入模型的变量有年龄、性别、家族史、并发症、文化程度、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以及血小板聚集率。其中并发症、文化程度、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年龄OR值均高于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见表3。

2.4血管痴呆病情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将所有血管性痴呆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是否有并发症、是否有家族史以及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以及血小板聚集率等检查指标作为自变量X1、X2……X13,Y(血管性痴呆病情;1=中、重度;0=轻度),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血管性痴呆病情的危险因素,纳入模型的变量有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以及血小板聚集率、并发症、文化程度。进一步说明影响血管性痴呆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以及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见表4。

±s)

注:全血黏度(150 s-1):F组间=46.95,P<0.001;全血黏度(60 s-1):F组间=136.54,P<0.001;全血黏度(30 s-1):F组间=162.89,P<0.001;全血黏度(10 s-1):F组间=175.79,P<0.001;血浆黏度:F组间=76.62,P<0.001;红细胞变形指数:F组间=53.37,P<0.001;红细胞聚集指数:F组间=7.35,P<0.001;血小板聚集率:F组间=85.18,P<0.001

表3 影响血管痴呆疾病的非条件Logistic

表4 影响血管痴呆病情的非条件Logistic

3讨论

VD是一种常发于老年患者的脑血管病,导致患者精神障碍,生活不能自理等,其发病与脑梗死、小血管疾病、白质损伤、神经递质改变、神经元损伤以及炎症反应等关系密切。一项加拿大老年研究中心对10 263例随机选择的65岁以上社区居民和住院患者的纵向随访观察发现,血管认知性损害患者5 a后痴呆发生率46%[3]。但目前VD的发生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大部分专家认为其主要由于脑部血栓引起供血不足,长期由于大脑缺血缺氧引起功能萎缩障碍等。研究[4]发现,VD是唯一可以防治的痴呆,临床上能够做到早期干预,对患者的预后具有可逆性。因此,研究血管性痴呆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与实验检查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早期预防及干预的重要参考价值。

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和黏滞性以及血液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和变形性等[5]。国内周钰等[6]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患者的血黏度改变有密切关系,血液成分和结构的异常改变对于促进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增加血黏度起重要作用。也有研究说明,血液流变学特性发生变化后可以引起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灌注不足、缺血、缺氧以及代谢障碍[7]。本研究结果显示血管性痴呆患者在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同时痴呆病情加重各指标越高。痴呆患者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对照组,同时痴呆病情越重,红细胞变形指数越低。结果还显示,年龄、性别、家族史、并发症、文化程度、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以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是血管性痴呆发病的危险因素。高风超等[8-10]研究证实,高血压、吸烟、炎症、遗传、年龄、文化程度与血管性痴呆发病有密切的关系。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提示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以及血小板聚集率、并发症、文化程度对血管性痴呆的病情加重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血管性痴呆发生机制可能是血黏度因素在低血流状态下起重要作用,血小板聚集在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患者的急性缺血事件中起关键作用;血黏度随血流减慢显著升高,对血流阻力增大,促进血流进一步减慢,形成恶性循环,促进血栓的形成[13]。长期血栓造成脑部供血不足引起患者痴呆,因此,血液流变学指标对血管性痴呆诊治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春壮,马英,张春军,等.补肾醒脑方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能力及组织内乙酰胆碱酯酶含量的影响[J].中医研究,2011,24(12):10-12.

[2]中华医学会神经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8(4):246.

[3]Black S.Dementia:poststroke dementia-an underestimated burden[J].Nat Rev Neurol,2010,6(6):302-304.

[4]王冬梅,施怡,姚新颖.等.益气活血膏方与补阳还五汤颗粒对气虚血 瘀证 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比较[J].世界中医药,2014,9(10):1 296-1 301.

[5]王赟芝.温针灸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和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4):309-311.

[6]周钰,黄海霞,牛相来,等.针刺调节缺血性中风患者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3):176-177.

[7]安朋朋,唐明.加减通窍活血巴布剂对血瘀证大鼠血流变学、ET及NO的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4):4-6.

[8]高风超,陈翔,田新英.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6):1 068-1 071.

[9]Rusanen M,Kivipelto M,Quesenberry CP Jr,et al.Heavy smoking in midlife and long-term risk of Alzheimer disease and vascular dementia[J].Arch Intern Med,2011,171(4):333-339.

[10]张东亚,胡亚妮,姜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98例疗效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1,9(2):7-8.

(收稿2015-03-02)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2-0079-03

猜你喜欢
血管性痴呆血液流变学相关性
高压氧治疗血管性痴呆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对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意义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有效性及安全性
基于Kronecker信道的MIMO系统通信性能分析
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2)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