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华 刘立刚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 1)新生儿科 2)儿科 聊城 252000
亚低温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疗效观察
张金华1)刘立刚2)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1)新生儿科2)儿科聊城252000
【摘要】目的探究在新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中应用亚低温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04—2014-06在我院收治的102例新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C 3组,每组均34例,C组给予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亚低温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仅给予亚低温治疗,比较3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患儿治疗后7 d、14 d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7 d、28 d的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及治疗后3个月、半年的发育商(DQ)评分均显著高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中应用亚低温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法,可有效减轻脑损伤、改善新生儿神经系统预后状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联合治疗;亚低温;促红细胞生成素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aemic brain damage,HIBD)的病理过程较复杂,对新生儿脏器的正常运作产生影响,最终导致心脑损伤的发生,甚至可引起其他脏器受损[1],严重危及患儿生命安全,是新生儿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2]。本研究通过观察亚低温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法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治疗中的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治疗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信息,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2-04—2014-06我院收治的10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C 3组,每组均34例。A组男20例,女14例;胎龄(37.28±1.63)周,日龄(3.71±1.68)h,出生体质量(3 190.11±165.20)g,Apgar评分(3.65±1.42)分,住院时间(12.32±3.24)d;顺产18例,剖宫产16例。B组男18例,女16例;胎龄(37.29±1.60)周,日龄(3.73±1.59)h,出生体质量(3 194.88±165.15)g,Apgar评分(3.69±1.44)分,住院时间(12.32±3.20)d;顺产20例,剖宫产14例。C组男20例,女14例;胎龄(37.29±1.62)周,日龄(3.76±1.62)h,出生体质量(3 189.11±165.62)g,Apgar评分(3.62±1.38)分,住院时间(12.22±3.20)d;顺产19例,剖宫产15例。3组患儿在胎龄、性别、住院时间、Apgar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患儿家属均签署亚低温治疗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3组患儿均按照《实用新生儿学》[3]关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治疗方案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B组给予亚低温治疗:采用TS Med亚低温治疗仪,将患儿放在低温垫上,低温垫内需灌入可变温循环液体,1 h内使患儿的肛温达到33~34 ℃,持续3 d后,给予自然复温,对于亚低温治疗结束6 h后体温未达到36 ℃以上的患儿行远红外辐射复温。C组患儿在常规治疗、亚低温治疗等基础上,于入院当日,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每次300 IU/kg,1次/2 d,连续治疗6次,首次采用皮下注射法,随后改为静脉注射治疗法。
1.3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观察并记录3组患儿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S100B蛋白水平、行为神经测定(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assessment,NBNA)评分、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评分。分别于入院时、治疗后7 d、治疗后14 d,取3组患儿静脉血,每例各2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assay,ELISA)对血清NSE、S100B蛋白水平等指标进行检测。由培训的专业人员于治疗后7 d、28 d进行新生儿NBNA评分,该评分包括原始反射、被动肌张力、行为能力、主动肌张力及一般评估等5个方面,共20个项目,总分40分,评分≥35分为正常[4]。分别于入院时、治疗后3个月、半年对3组患儿进行DQ评分,评分方法参照首都儿科研究所编制的《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5]进行,以评分>85分为正常。
2结果
2.13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NSE、S100B蛋白水平比较3组患儿入院时血清NSE、S100B蛋白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患儿治疗后血清NSE、S100B蛋白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患儿治疗后7 d、14 d的血清NSE、S100B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组别n血清NSES100B蛋白入院时治疗后7d治疗后14d入院时治疗后7d治疗后14dA组3430.15±3.6848.24±7.69a15.25±5.01a1.49±0.301.25±0.49a0.75±0.31aB组3430.35±3.6653.32±8.03ab25.30±4.12ab1.52±0.291.64±0.25ab1.13±0.31abC组3430.67±3.7664.02±8.18b32.03±7.01b1.53±0.322.00±0.14b1.38±0.26bF值0.8844.0879.0340.4194.1345.054P值>0.05<0.05<0.05>0.05<0.05<0.05
注:与C组相比,aP<0.05;与A组相比,bP<0.05
2.23组患儿治疗前后NBNA评分、DQ评分对比3组患儿入院时的NBNA评分、DQ评分等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患儿治疗后NBNA评分、DQ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治疗后7 d、28 d的NBNA评分及治疗后3个月、半年的DQ评分均显著高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分)
注:与C组相比,aP<0.05;与A组相比,bP<0.05
3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是儿童伤残、新生儿死亡等的常见原因,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研究主要认为可能与机体氧自由基损伤、能量代谢异常、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等相关[6],治疗难度较大,至今尚缺乏一套完整的临床治疗方案,主要以早期干预、综合治疗为重点。亚低温对脑保护的效果较明显,它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降低脑代谢、减轻兴奋性氨基酸、氧自由基对脑的损伤、抗细胞凋亡等作用,张蕾等[7]研究采用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可有效改善机体神经功能、减轻氧化应激反应。而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新生儿脑损伤的应用前景广阔,已经被证实可保护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功能[8],其主要机制是保护抗炎症反应、脑血管功能、减轻兴奋性氨基酸对脑的损伤、增加细胞内钙内流及调控神经元再生等。由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是一种多环节、多途径的病理过程,因此,针对每个发病环节需要采取联合干预治疗以达到保护脑的效果。根据亚低温、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对脑保护的作用,并结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病机制,亚低温、自由基清除剂、促红细胞生成素应是该疾病患儿的最佳治疗方案。杨军等[9]研究表明,头部亚低温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疗法可有效改善新生儿脑损伤患儿的神经功能。本研究说明亚低温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比单纯采用亚低温治疗及常规治疗法,更能减轻患儿脑损伤程度,对保护脑神经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血清NSE是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神经元中的一种细胞内蛋白,若脑组织处于缺氧、缺血状态时,血脑屏障功能遭受破坏,NSE可快速经细胞内溢入血液中,进而导致血清NSE水平明显上升。而S100B蛋白是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各部神经胶质细胞的胞液中的一种酸性钙结合蛋白,若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则S100B蛋白可逐渐从胞液中渗出进入血液,导致血清S100B蛋白水平上升。因此,血清NSE、S100B蛋白已经被认为是反应脑损伤程度的特异性指标。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中应用亚低温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法,可有效减轻脑损伤、改善新生儿神经系统预后状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亚低温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法与二者单独治疗法相比,是否存在协同效应,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4参考文献
[1]熊文明,时正义,陈红云,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CT及临床诊断分度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4):2 297-2 299.
[2]王钰,尹晓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潜在的靶向治疗[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3):662-664.
[3]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66-771.
[4]刘华,肖芳,方芳,等.早期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的围产期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2):1838-1843.
[5]陶国泰.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1.
[6]杨传忠,朱小瑜.亚低温治疗与脑保护[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2):86-89.
[7]张蕾,周小小,余海芳,等.头部亚低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时脑组织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2013,42(5):176-179.
[8]吴海涛.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50例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8):142-143
[9]杨军,牛美真,董擎宇,等.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脑损伤的评价[J].儿科药学杂志,2012,18(5):23-25.
(收稿2015-01-13)
【中图分类号】R7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1-007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