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朗
导语:2015“剧本黑名单”如期到来。黑名单其实并不“黑”,能进入就意味着已经在好莱坞制片公司登堂入室。“黑名单”的出现,缓解了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以网络共享代替了单一的人为操作。
正文:
可以这么说,好莱坞汇集全世界最强的电影人才,并且有一个极大的人才储备库。这些人才来自全世界各地,怀揣梦想,希望处女作就能一击制胜。但是,一部电影,起始于剧本,在制片厂的工作模式下,专业编剧对于一部电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剧本,提供了最初的故事模型、人物面貌、矛盾冲突、事件转换,并且确定了电影的题材和体裁,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确定了电影的基调。在作者论的语境里,导演编剧合二为一,成为了一部电影的“作者”。而在好莱坞,那些并不要自己动手创作剧本的“专业导演”,则需要仰仗同样“专业”的编剧的才华。
那么,一个问题就摆在了制片厂的面前。如何才能从浩瀚的新剧本里,找出最好的那几个,并交到最好的导演手上拍成最好的电影呢?答案很简单:人工筛选。这就要依靠每个电影公司的专职人员,在大量的剧本里挑选合适的剧本递交到上层。上层在考察了各种相关信息——包括时长、题材、对白、情节点甚至是价值观、人生观等等之后,才会考虑是否筹拍。当然,对于一个制片公司来说,拥有一个剧本素材库并不是难事,但是让这个素材库有活力、常常更新却并不简单。而对于想要出头的新人编剧来说,如何才能把自己的剧本推销出去,也是一个难题。
于是,找剧本和卖剧本,就变成了一个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于是“剧本黑名单”应运而生,可以说,这种全新的资源评判与共享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好莱坞传统的项目筛选效率低下的问题,也为那些渴望在影视圈发展但苦无门路的人,提供了一个不错的途径。
“黑名单”诞生之前
在庞大的好莱坞,剧本是电影工业最基础的一环,也是投入相对较小的一环。有的时候小到只需要一个人和一台电脑就能完成剧本的创作。这个几乎是零成本的创作环节汇集了大量的创作者。在不景气的票房回报下,大型制片公司逐年降低自身产量,从而更多要求剧作者在没有合同的情况下写作。
罗伯特·奥特曼的《大玩家》(1992)描述了这一情况,蒂姆·罗宾斯饰演的电影公司制片人,每天要看无数剧本、听无数个故事,从中挑选拍成电影。
即便如此,好莱坞电影写作市场依然竞争相当激烈。按照美国影视作家工会所提供的数据,每年有5万部不同类型的剧本被创作出来——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没有注册在案的学生、爱好者、业余编剧的作品。这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但要在这些剧本中寻找合适的、可以被拍摄成电影的剧本,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有影视前期开发经理这么形容寻找剧本的过程:“这就是一个堆满了各种书籍的书店,你知道里面有着绝佳的内容,但是每一本书都是白色封面,装帧、格式都是一样的(注),只按照字母顺序排列,而我找不到最好的那一本就没法回家。“
除了竞争激烈,另外一个阻碍新手发展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法有效的找到经纪人为自己代理。而制片公司与投资方有时无法鉴定写作素材的原创性,生怕因抄袭引来官司,因此都会和这些无人代理的剧作家保持距离。
一方面片商为没有好剧本而发愁,另一方面有才华的新人为自己的剧本无人赏识而苦恼。
黑名单其实并不“黑”
普通剧本的流量之大,是业内暂时难以克服的障碍,“黑名单”的出现恰好缓解了这个问题,以网络共享代替了单一的人为操作。创办黑名单的人,叫做富兰克林·莱纳德(Franklin Leonard),他曾经是环球电影公司的前期开发经理。在职业生涯中,他深受工作效率低下之苦,而他的同行也是如此,不仅是大量阅读,而且还要重复阅读(注)。很多剧本会在各大制片公司之间互相传阅,所以这些工作相对独立的前期开发人员,会读到相当程度的重复的剧本。这样的工作耗费掉了这群人的大量精力,但却收效甚微。所以,在2005年,被大海捞针的筛选工作逼疯的富兰克林·莱纳德,想到了一个类似“众筹”的办法来改善自己的工作方式。
2005年圣诞节前夕,莱纳德给自己的80名同行发出了电子邮件,请他们列举当年看过最好的剧本,为的只是自己在圣诞假期时有东西可以看。作为交换,他也会向这些同行提供别人所递交的“最佳剧本”,他再从这些同行的推荐中,选择出质量最好的尚未制作的剧本,并取名为“黑名单”。几天之后,这份名单传遍了整个好莱坞,成为业内人士最时髦的圣诞节读物。
莱纳德很快发现了黑名单的价值,就在第一份黑名单中,出现了《朱诺》、《充气娃娃之恋》、《女王》、《查理·威尔逊的战争》、《遗失在火中的记忆》等后来的电影佳作。于是,每年按照这种方法制作一份黑名单,成为了莱纳德在圣诞节之前的工作。
这样的筛选,只能带来合格的商业剧本,而那种小众的、并不流行也不主流的剧本,就会被束之高阁。所以,这就造成了阅读量巨大、效率低下,而且还找不到好剧本的结果。
扩大规模 · 建立会员制网站
在“黑名单”创办的前五年时间里,莱纳德只是在手工统计得票数最多的剧本,并且制作成一个PDF目录供圈内人传阅。因为每年的黑名单都会在圣诞节之前公布,所以黑名单就成了这一群前期开发经理和剧本寻找者的“圣诞礼物”。
随着黑名单的名声越来越大,参与评选的人也越来越多。到了2010年前后,参与评选的业内人士达到了500人规模——足以代表整个好莱坞的审美品位了。这500人会在圣诞节前向莱纳德提交自己这一年里看过的最好的剧本,莱纳德会按照得票高低从中选择出70-100部剧本,整理好作者的联系方式、所属经纪公司等资料,形成一份PDF文档。
这个黑名单非常受业内人士的欢迎。首先,它是由业内人士评选而出的,质量有一定的保证;其次,整个名单不涉及商业利益,而且它不计较编剧的名气和地位,上榜的唯一要求就是至少得到6位业内人士的推荐。
2011年,围绕着自己的黑名单数据库,莱纳德建立了黑名单的官方网站(blcklst.com)。在早期,这个官网只是一个提供剧本阅读和公布当年入选黑名单剧本的平台。但是随着黑名单的名声加大,莱纳德也在修正网站的制度。目前,网站已经开始实行会员制,只要缴纳25美元会费,作者就可以在网站上传自己的剧本,让更多业内人士看到。如果再缴纳一定的费用,剧本就可以得到业内人士的点评和修改。高分剧本可以登上“黑名单”,得到网站的推荐,被更多的制片公司看到。目前,网站上已有超过11500部电影和电视剧本,成为了很多业内人士必用的工具。
虽然说,黑名单是一个业内人士的投票结果,但是黑名单网站的收费制度,还是遭到了不少的非议。很多人认为,在缴纳会费、上传剧本的模式下,用钱购买资格会腐蚀黑名单的公平和公正。当然,公正是相对的,在很多新人编剧的剧本会被制片公司拒之门外的情况下,黑名单制度的建立,开启了另一种横空出世的可能性。
其实,要说莱纳德利用黑名单中饱私囊,并不完全合理。会费是用来维护网站运行以及支付专家审阅剧本的费用。而订阅、浏览这个网站完全免费。更重要的是,莱纳德并没有从被制作成电影的黑名单剧本中抽取提成,依靠“卖剧本赚钱”,只是无稽之谈。总体来说,黑名单的出现,让好莱坞漫长的前期开发变得更有效率,也让那些寻梦的年轻人获得了更进一步的阶梯,而经纪人、星探和前期开发经理,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所以,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剧本黑名单”数据
黑名单从建立到现在,一共经历了11年,在这期间,一共有987个剧本登上黑名单,其中314个剧本被拍摄成了长片,全球票房252.5亿美元。剧本的拍摄比例高达32%。而与此同时,整个好莱坞的剧本制作比例只有0.3%。黑名单剧本的制作率高出好莱坞的平均制作率100倍。
这314部电影,拿到了223个奥斯卡提名,得到了43个奥斯卡。在最近的6部奥斯卡最佳影片中,黑名单剧本拿到了3个;而在最近的14个奥斯卡剧本奖项里,黑名单剧本拿到了9个。这样的成绩,可谓是彪炳史册,绝对是选出了当年最强的、最有潜力的剧本。就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黑名单影片包括了《狐狸捕手》、《蛋糕》、《模仿游戏》以及《爆裂鼓手》、《内布拉斯加》、《塞尔玛》和《美国狙击手》。
甚至可以这么认为,登上过黑名单的剧本,所拍摄出来的电影,在很大的概率上会是一部佳作。而在好莱坞动辄续集、翻拍、重启的当下,原创的优秀剧本,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佳作的保证。正如其官网所言, “黑名单也许不是一份‘最佳榜单,但它基本上是一份‘最受欢迎的榜单”。
需要指出的是,黑名单的剧本大都不是大规制的影片,而是切中人物内心情感的剧本——换而言之,小成本、小投资、小制作的剧本占据了大半,这也给大量的小型制片公司带去了“以小博大”的新希望。像是著名的《朱诺》、《在云端》、《社交网络》、《斗士》、《后人》等影片都是从黑名单剧本开始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剧本登上黑名单,并被层层修改,成为最终的拍摄剧本——也就是定本之后,剧本的面貌、故事情节,甚至是人物和主题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剧本黑名单中,《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作者是让-皮埃尔·热内和纪尧姆·劳伦特。而在电影《少年派》的演职人员名单里,编剧是大卫·马戈。这涉及到编剧的署名权的问题。在好莱坞的规范里,一个编剧对最终剧本的贡献需要超过30%才有资格署名。如果低于30%,则没有署名权。所以一个剧本的编剧,一般不会超过3个。
在这种情况下,让-皮埃尔·热内和纪尧姆·劳伦特最早版本的《少年派》的剧本被大卫·马戈大范围的改写和修订。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是大卫·马戈按照扬·马特尔的小说重新创作了一个剧本,而让-皮埃尔·热内和纪尧姆·劳伦特自然也不会出现在最终的演职人员的名单之中。
在最开始,福斯电影公司是准备将《少年派》的故事交到让-皮埃尔·热内的手中的,当时热内已经为影片绘制了故事板。但是热内所提出的8000万美金制作经费预算,直接吓退了福斯公司。不过,随后李安拍摄本片的成本却高达1.2亿美元——站在制作经费的角度上来说,李安明显比热内更有票房号召力——尤其是在华语市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