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礼》与传统继承

2016-02-29 08:57韦佳妤姚源清
当代贵州 2016年1期
关键词:朱子礼乐朱熹

韦佳妤 姚源清

编者按:礼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素来有“礼乐之邦”“礼仪之邦”的称谓。作为南宋著名哲学家、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如何看待礼仪文化?《朱子家礼》一书有哪些影响和现实意义?朱熹重整礼学对当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何可资借鉴的经验?记者就此专访华东师范大学朱杰人教授。

理学世俗化的社会实验

:儒家向来注重“礼乐”文化。作为礼学的整理者、研究者与践行者,朱熹如何看待“礼”及其作用?

朱杰人: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他不仅构建了以性理学说为核心的形而上学理学体系,并且关注“天理”与“人心”的连结与过渡,重视“天理”对形而下的世俗社会的影响与干预。在朱熹看来,上古社会民风淳朴,理自然而然的体现在人与人之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天理慢慢地被掩盖。在这种情况下,“礼”就是进行这种影响和干预的最有力的手段。所以他说:“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

在《四书章句集注》一书中,朱熹又说,“礼是有序,乐是和乐”“事得其序之谓礼,物得其序之谓乐。事不成则无序而不和,故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施之政事皆失其道,故刑罚不中”。中国的礼非常强调名分,所谓名分,就是指一个自然人在社会、团体、家庭中的地位、身份,以及由此产生的责任与义务。朱熹认为,一个人守住自己的名分就是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定位,这是使社会有秩序的根本。因此守名分就是守住人文的秩序,就是守住社会安定的保证。而有了名分之守后,自然就推衍出“爱敬之实”。爱,即指人与人之间的亲睦与友爱;敬则指长幼之间的互相萼重及后辈对前辈的敬爱与顺从。

朱熹如此重视“礼”,自有他的深意。他把礼看做是对理的践履。如果理是知,那么,礼就是行。同时,他还强调了礼对人的约束作用。他认为,人只有“动必以礼”,才能“不背于道”。从这个意义上说,朱熹作《家礼》其实就是将“天理”与“人间”对接,是将形而上的理学思想世俗化的一次社会实验。

:朱熹著《朱子家礼》的现实背景是什么?

朱杰人:在北宋时,古礼佚失及毁弃情况比较严重,有宋一代,完整保留下来的古礼经书已经很少。朱熹曾经多次谈起过北宋至南宋时期古礼废存及流行的问题。他说:“臣闻之,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遭秦灭学礼乐先坏汉、晋以来,诸儒补辑竟无全书,其颇存者,《三礼》而已。”另外,北宋时期制定的几部重要礼书如《政和五礼新仪》《淳熙编类祭祀仪式》《中兴礼书》等也因兵火而散失。由于时代的变迁,古礼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现实生活的需要,很难施行。

针对这种情况,朱熹对古礼进行改造与重建:一方面,加强学术研究,对现存古礼进行文献学的整理与研究,其最主要的成果就是《仪礼经传通解》和《绍熙州县释奠仪图》,另一方面在现存古礼的基础上编修新的礼书并颁布施行,而《家礼》就是其经典的代表之作。

古礼重建尽其原意

:具体而言,《朱子家礼》是一部怎样的书籍?涉及哪些重要的礼仪内容?

朱杰人:《家礼序》开宗明义地指出,“凡礼有本、有文,自其施於家者言之,则名分之守、爱敬之实,其本也。冠婚丧祭,仪章度数者,其文也。”就家礼而言,朱熹认为“守名分”与“实爱敬”就是“本”,而家礼之本体现在家常日用的各个环节之中。

《家礼》第一章“通礼”即所谓“有家日用之常礼,固不可一日而不修者。“通礼”第一节为“祠堂”,朱熹指出,之所以把祠堂置于篇首,是为了突出“报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体现了“实有家名分之守,所以开业传世之本”。第四节为“司马氏居家杂仪”,此节是对司马光“居家杂仪”的改造。朱熹认为,“此乃家居平日之事,所以正伦理笃恩爱者其本皆在于此,必能行此,然后其仪章度数有可观焉,不然则节文虽具,而本实无取,君子所不贵也。”此下分述“家长”“诸卑幼”“为子为妇者”所必须遵行的各种规范及守则。其后又分述“子事父母”“妇事舅姑”“卑幼与尊长”“节序”之礼等,充分体现出“名分之守”理一分殊的原则。家礼之本既明,朱熹又论家礼之“文”,“冠婚丧祭仪章度数者,其文也”。也就是说作为家礼之本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冠、婚、丧、祭等重大的典礼仪式之中这些仪式,虽不像日用之常礼必须天天面对,但它却是“所以纪纲人道之始终”的大事。

作为宋代家礼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家礼》一书确实是朱熹将其理学思想应用于庶民,影响于草根,深入到社会的最基本细胞——家庭的一个社会实践,对当时宋代官僚士大夫的礼仪教化和实践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朱子家礼》对古礼做了哪些继承和改造?

朱杰人:在对古礼的文献学整理和研究过程中,朱熹主要遵循了尽可能恢复与接近原典的原则。而他在着手编修新礼书时,也有十分慎密的思考。归纳起来,他的编修方针有如下要点:第一,“因其大体之不可变者而少加损益于其间。”就是说,新编之礼必须遵循古礼之不可变更的大原则,“且是要理会大本大原”,这个大原则就是“谨名分,崇敬爱”。第二,不能因循古制,尤其不能拘泥于细微末节。第三,略浮文,务本实。“古礼繁缛,后人于礼日益疏略。然居今而欲行古礼,亦恐情文不相称不若只就今人所行礼中删修,令有节文、制数、等威足矣。”第四,坚持与时俱进。朱熹说,“礼,时为大。使圣贤有作,必不一切从古之礼。”在讲到这个问题时,就有学生问朱熹整理古礼是不是为了“一一遵行”?朱熹回答,整理研究古礼,只是为了要让人们知道礼的源流,“岂能一一尽行?后世有圣人出亦须著变。夏、商、周之礼已自不同今只得且把周之礼文行。”

以婚礼为例,朱熹在改造婚礼礼仪中,精简和合并了许多不合时宜的繁文缛节,使程序简洁、易行、可行。同时根据民间婚俗又新增了一些程序。比如他将“定婚礼”改为“纳采礼”,既保留了古礼,又迎合了民俗的习惯。而在纳采礼中,朱熹增加了男女双方家长交换婚书的内容和程序。这一程序无疑增加了婚姻的庄重感与严肃性,已具备了现代婚礼中契约的意识。

朱子家礼的现代演绎

:朱熹关于礼学的整理和研究,有哪些经验可资借鉴?

朱杰人:从朱熹对古礼的改造和重建中,我们可以看出,朱熹对待传统的做法是:继承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对待传统,朱熹怀着一种敬畏的热爱,他高度认同传统的价值,并以传承传统为己任。他所依傍的主要是传统的儒家经典文献,而他展开思想的主要方式则主要是“述而不作”。“述”,实质上就是借用传统的思想与理论资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是传统的延伸,而不是另起炉灶。这证明,他的方法论与他的理论基础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继承传统并不是拘泥于传统。传统在朱熹那里是活的、发展的和开放的。朱熹思想的展开是以传统的经典文献为依归的,但是,这种展开并不是重复传统,复制传统,而是用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对传统的经典作出全新的与时俱进的诠释。朱熹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决不纠缠于对过去思想资料的评判和争论,而是高屋建瓴地用新方法新观念对传统和经典作重新解释。当然,这种新解是以对文本的全面理解和把握为基础的,是言之有理和有说服力的。这要以博学和通达为背景。

:你设计了一套现代版“朱子婚礼”,实验的初衷是什么?

朱杰人:根据朱熹编修《家礼》的成功经验以及朱熹古礼重建的四项原则,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2009年,我压缩增益,重新编排出了一套现代版“朱子婚礼”。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求证,时至今日《朱子家礼》是否仍有生命力?面对中华传统社会礼俗被西化的社会现实,代表本土文化和传统的儒家婚俗,是否可以对西化发起一次挑战,以寻得文化自信?改造的原则如下:一,大本大原严格遵循朱子之教;二,删繁就简,尽量使繁缛的仪式、程式能符合当代人的生活节奏与心理习惯;三,尽可能地吸取西式婚礼的精华,为我所用,使之融入中华古典式婚俗之中;四,使朱子婚礼的现代版具有较强的可观赏性。

2009年12月5日,我以儿子朱祁为实验对象,在上海西郊宾馆举行了一场现代版的“朱子婚礼”,竟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在年轻人中引起极大反响。这说明,时至今日,朱子婚礼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复活是可能和可以预期的。中华传统的优秀礼俗文化,完全可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西俗铺天盖地的压迫下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的空间。(责任编辑/姚源清)

猜你喜欢
朱子礼乐朱熹
小金鱼
多肉
朱子涵 叶子衿
春日
情繫桑梓 积极捐赠防疫物资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朱熹治足疾
驴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