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典型案例浅谈新闻采访

2016-02-28 22:35单明非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杨澜被采访者

单明非

(辽宁省广播电视学校,辽宁 沈阳 110000)

结合典型案例浅谈新闻采访

单明非

(辽宁省广播电视学校,辽宁 沈阳 110000)

在新闻史上,许多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成功的采访范例出现了不少,这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去珍藏,这些典型案例也为新闻记者学习提供了极好的素材。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新闻采访和采访的技巧,希望为当下的新闻工作者提供借鉴。

新闻采访;采访技巧;新闻事件

新闻界历来人才济济,精英迭出,有一大批具有丰富采写经验的新闻工作者。要有所创新,不断提高采访的技能,就要在加深理论研究的同时,多分析中外新闻采访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从中得到启发。理论指导实践,而丰富的实践活动又能促使新闻工作者进一步形成自己的采访风格和特色,加深对新闻采访的全面认识,促进其采访技能的提高。

一、提高新闻素养,培养采访中随机应变的能力

新闻事件发生的突然性和特殊性决定了记者没有太多时间做准备,很多时候只能凭直觉作出反应,这临门一脚靠的是平时积累、灵活反应,是对记者综合素质的考验。

赵敏恒是民国时期蜚声中外的新闻奇才、中国著名爱国记者。1916年,赵敏恒以江苏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1923年,赵敏恒以优异成绩毕业后,遂即官费赴美留学。先在科罗拉多大学文学院攻读英国文学,第二年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攻读新闻学,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新闻理论、采访、编辑、新闻写作、社论写作、广告、印刷、资料编存、报业管理等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及管理技能。1925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继续攻读新闻学,同时开始兼任美国纽约环球通讯社编辑。192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硕士学位,并担任《中国留学生月报》总编辑。1927年回国,任北京《英文导报》副总主笔,兼任中国大学新闻学教授。先后任路透通讯社驻南京特派员、汉口特派员,路透通讯社中国分社兼重庆分社社长、路透通讯社远东司司长,兼美国联合通讯社驻南京特派员等职。赵敏恒胆大心细,智慧超人,擅长捕捉重大新闻,在世界新闻史上创下多个“世界第一”。赵敏恒是向全世界报道日本外交官“藏本并未失踪”内幕消息的第一人。

1934年6月8日,日本驻南京大使馆二等秘书藏本突然“失踪”,日方不分青红皂白,坚称藏本被“排日分子”杀害。这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制造借口,遂即抛出一个“藏本失踪”案,一口咬定藏本是被中国谋杀的;日本大使向中国政府当局提出强烈抗议,威胁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中方必须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严重后果。日方双管齐下,一面发出外交通牒,一面以“帝国政府为保护其神圣权益和在华外交官侨商的安全”为由,调集停泊下关的军舰准备开战,伺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在战争一触即发之际,蒋介石下令宪兵司令谷正伦与南京市警察厅厅长黄珍吾限期全力破案,不让日方找到借口。在日方外交通牒生效前两天,由宪兵二团上校团长徐志道指挥的侦缉队在乡民带路下搜索,终于在南京中山门外明孝陵东北山中一座破庙里将藏本找到。但藏本拒绝新闻记者采访,闭口不谈出走原因,表示在见到日本总领事以前,不发表任何谈话。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封锁新闻,并通知中外各通讯社和各报社一律不准报道这一消息,以免刺激日本。

就在这时,赵敏恒了解到关于找到藏本的一些具体情况,为了解开藏本出走的“哑谜”,赵敏恒情急生智上前与藏本握手说:“我是日本青年会的代表,特来慰问你。”使在落魄中的藏本深为感动,道出了满腹牢骚,向赵敏恒倾诉他来华后遭到的许多“不幸”。原来,藏本来华担任二等秘书多年,由于自己没有背景,所以屡受排挤,得不到升迁,总领事还不准他参加外交部的宴会,而是派他到火车站看管大使的行李。臧本感到人生索然无味,所以出走,决计找个地方自杀,以了断惨淡的一生。他徒步出城登上紫金山,数日徘徊山谷,尝脱衣卧地,愿供狼一饱,而狼反惊遁。饥饿难忍时,下山至孝陵街买面吃被人发现。警察找到他时,他正在一棵树下午睡。

赵敏恒获得藏本的信任后,将采访到的鲜为人知的第一手材料,与日方咄咄逼人的外交通牒相比照,写成颇有讽刺的“戏剧性”新闻稿,并不顾国民政府的“禁令”,通过英国路透通讯总社向全世界发表出去,“藏本事件”遂成为国际笑谈。这篇文章戳穿了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制造借口,妄图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阴谋,使日本当局狼狈不堪。为此,日本外务相情报局局长在东京召开记者招待会,恼羞成怒,指名辱骂赵敏恒是“中国最恶毒的新闻记者”。这次采访的成功来源于他随机应变的能力。

作为记者,要把新闻记者当做终身的职业,爱护新闻记者的地位和职责。这是成为一个真正记者最重要的前提。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除了热情和激情外,还要有过硬的职业素养,如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是在采写实践的过程中日积月累得到的。

二、采访前应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心理调整

采访对新闻写作来说极为重要,有“三分写七分采”之说。采访的任务就是迅速了解典型的、有新闻价值的、真实的新闻事件。在限定的条件下,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人际交往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对采访者也就存在着调整心态、增强信心的问题。

1981年11月16日下午5点,中国女排和日本女排争夺世界冠军。当天下午,新华总社打电话给上海分社,要上海组织好对中国女排夺冠的反映报道,特别是要请有影响的单位和人士谈感想。于是分社领导要求记者到复旦大学去采访校长苏步青教授,因为苏步青教授是当时相当有名望的人士,复旦大学男女排球队又分别是全国排球赛冠亚军的荣誉获得者。可是记者迟疑了:苏校长是个大忙人,记者能如愿找到他吗?即便找到了,万一他对排球赛不感兴趣怎么办?一连几个问号,胆怯、信心不足的心理占了上风。后来记者这样进行了心理调节:第一,这是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说什么也得想办法完成。第二,中国女排的姑娘们过关斩将,顽强拼搏,当记者的也丝毫没有理由在困难面前退缩。由此,记者克服了胆怯的心理,增添了信心和勇气。记者来到复旦大学校长办公室,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周折,才通过电话与正在市里参加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的苏步青校长联系上。当时,电视广播里已经传出了比赛现场的实况和两局的成绩,中国队已稳获冠军。记者将此消息在电话中告诉苏老,并请他谈感想。苏老十分感慨地说:“中美、中苏的排球赛我都看了,今天因公务在身,中日比赛看不成了。对中国女排夺取冠军,我们上了年纪的人比你们年轻人更激动!更兴奋!过去我们年轻时,被人家骂东亚病夫,头也抬不起来;现在,我们是东亚健夫了!”记者迅速整理了一下材料,第二天在《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发表了报道。

记者要想成功,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并采用心理策略让对方畅谈看法。学习和掌握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学和历史学都是十分必要的。采访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出色的还有杨澜,由于她非常重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所以一般都能做到游刃有余,而且切中要害。她曾表示,采访经济学家,除了熟悉采访对象的资料,更重要的是了解采访对象所在的专业背景。她总是给对方“专业”的印象,打开采访对象的胸怀,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分享。1999年,杨澜在上海采访美国《财富杂志》主编,开始洋主编并不是很认真地对待这次采访,但杨澜与这位主编聊了一会儿后,洋主编越来越感觉到杨澜的专业,对他情况的了解,提出的问题非常具体。“在你就任主编之后这十几年当中,世界财富前十名的排列有过什么样的变换?这些又集中反映出国际产业结构什么样的调整?而那些被换下去和提上来的大企业领导,又是怎样面对这种变换的?”在随后的30分钟采访中,主编很谨慎,回答很认真,最后主编吃惊地对杨澜说:“真没想到你的‘家庭作业’准备得这么好,在你之前,我接受的采访中,别的记者一直在不断重复问我同样的问题——你对中国印象怎么样?你对上海的变化有何感想?”

杨澜每次采访前,都会不厌其烦地做准备工作,她说,如果对被采访者的专业知识和背景不够了解,久而久之,提出的问题就会重复。采访就是通过准备工作,迅速跨越年龄、地域、层次、文化的距离,最大限度地获得被采访对象的认同感。杨澜是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她的采访实践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

新闻采访面对的是复杂的人性和文化世界,很少面对过于熟悉的面孔与对象,多半是在与不大熟悉的人和物打交道。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内心的意志决心和精神状态,与采访成功与否关系密切。沃伦·k·艾吉在《实用新闻学基础》一书中就有这样的认识:采访是一种人际交往,是被采访者和采访者面对面的思想和个性的交流。从事采访的称职记者,绝不仅仅是用一成不变的方式提出一系列准备好的问题,而是设法同被采访者搞好融洽的关系,让他无拘无束而轻松愉快地谈话。

三、制定必要的采访计划

采访计划,概括地说是指采访活动步骤、方式,确定要采访的部门、人员名单及先后顺序,设想一下写什么体裁、多少字、采写周期等。采访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进行的,应全面考虑好采访的各种问题。每一个采访都要经过最初的方案的选择,方案的确定,一直到方案的执行。拟定方案和计划对于一个采访来说是很重要的。

首先,熟悉被采访人的资料,深入了解采访背景。采访个人就需要了解围绕这个人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做一个全面调查,比如采访对象的经历、读过什么样的学校、有着怎样的性格、办事风格是什么?最近他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需要说明的是,也许有些资料对记者来说可能根本就用不上,但其实采访的过程就跟上战场一样,也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如果采访的是一个事件,那么同样需要对事件先做一番调查。如何调查?要调阅大量的资料,可以看电视上的事件回放,看其他媒体各个角度的报道。媒体不一样,报道的角度也会有不同,要将各个媒体不同角度的采访和报道做个总结:他们各表达出了什么东西,有怎样的观点,被采访人又是怎样回答这些问题的,他的回答是否一直都是统一的。也就是说,从他的回答里理解他的内心所想,把这个事件做到烂熟于心。而且需要将事件里的人物关系弄明白、弄清楚,然后分析是不是还缺少一些东西,是不是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而这些不明白的地方,就是本次采访时所要提问的地方。在采访过程中,切忌死板地以提纲作为救命稻草,而无视被采访者的倾诉。如果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被采访者提出了更好的观点,不妨引导他深入地聊下去,这样可能得到一份意外的采访稿。

其次,要设计问题。通过对人和事件的了解以及对线索的整理,进行问题的设计。需要说明的是,问题的设计需要环环紧扣,它们之间并不是分散的关系。采访就是一条流水线,就是深入挖掘事件的本质,让读者读完之后觉得有所收获。如果你的读者看完之后不知所云,说明采访是失败的。

大多数记者在采访中都十分重视拟定问题,一般都要先列出50多个问题,然后再浓缩筛选出30个问题,最后再确定10到20个最重要、非问不可的问题。通常要在详细施行过程中进一步完善采访计划,特殊情况下或许还要重新思考。因此,拟定计划时有必要在思想上有充分的预备,不要把事先拟定的计划当成一成不变的框框。精心拟定前期采访计划,将有助于报道任务的顺利完成。杨澜在采访新加坡政要李光耀和美国总统布什时,采访时间一小时,提出的问题不到20个,而实际准备的问题有60多个。

“不会采访就不会当记者”,这是中外新闻记者的一致看法。新闻采访是获得新闻事实的基本手段,是记者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特别是一线记者,更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采访技巧。一线的重大新闻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测,这就对一线记者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新闻记者要想在采访时收到理想效果,要想写出的稿子在受众中获得反响,除了掌握丰富的采访知识外,还应在大量的采访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和掌握更多的采访方法和技巧,善于随机应变,实现和采访对象的顺畅交流,从而保证新闻信息的质量。

人们普遍认为新闻采访是一种艺术,在这种无法把握的限制里,记者们倾全力,以他们的勇敢、坚贞和技巧,争取着最大限度的新闻事实。

G212.1

A

1674-8883(2016)16-0242-02

单明非,女,1989年沈阳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2003年辽宁大学新闻系获硕士学位,高级讲师,辽宁省高校党建课题组成员,主讲新闻学。

猜你喜欢
杨澜被采访者
浅谈在采访中怎样与被采访者有效沟通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中提问的方法与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
什么叫金茂府?蔡澜、杨澜做客广州告诉你!
电视记者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与技巧
你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
分析新闻采访中的讲述真实与客观真实
养一条鱼需要多少水
杨澜:形象永远走在能力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