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梅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学院,北京 100024)
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言语行为分析
刘秀梅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学院,北京 100024)
本文以奥斯汀“说话行为”“施事行为”和“取效行为”的言语行为理论框架,分析灾难性新闻不同层级语境传播中语言的构成性准则,即信息准则、态度准则和关怀准则,并进一步提出了灾难性新闻报道取得良性传播效果的言语策略,即多使用数词和单句,多使用否定句和被动句、比较句,多使用模糊用语。
言语行为;灾难新闻;构成性准则;语言策略
灾难性新闻的字面意义理解即是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进行报道,它既包含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或由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也关涉到由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的突发性事件。[2]无论哪种灾难,其实质都是自然界和社会结构存在的恒定状态的断裂。
在灾难性事件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受众对大众媒介异常依赖,大众媒介的产品如何运用语言表达客观的灾难事实就尤为重要。本文以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基本灾情报告、传播者情感与立场的表达以及受众阅读后情绪体验这三个层面为分析的范畴,解析每一层面中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及言语策略。
(一)构成性规则:信息准则
言语行为本身既包含了字词所指称的人、事或物的“所述”层面,同时也蕴含着将语言使用作为一种行动看待而产生的实际作用力,主要是对人所产生影响的“所为”层面。在新闻报道满足受众知情权而客观传递变动信息阶段,言语行为的“所述”如何准确而客观地传递外界信息理应成为我们分析的对象。
当灾难发生之初,受众迫切想要了解的属于基本信息层面,新闻事业的首要功能就是告知信息,从专业主义角度出发,要求大众媒介站在第三者的旁观立场,完成从事实材料的搜集、制作到传播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要忠于事实的原貌,用语准确,力求用简练的语言完整表述客观发生的变动,整体上归属言语行为中“说话行为”本身要达成的目标。
(二)策略:多用数词和单句
为了实现对灾难事件信息的准确、客观、时效传递的功能定位,在词性和句式句型等方面要恰当选择和使用。
转眼,孩子6个月大了,还有两个月就合同期满了。我该怎么办?失去孩子的惶恐让我寝食难安,终于,我鼓起勇气对陈清夫妇说:“作为孩子的母亲,我已经对两个孩子产生了感情。我也难以割舍掉他们。合同期满之后能不能让我抱走一个?”我一边恳求一边哭泣,还给他们跪下了。
数词在表意方面具有天然的准确性,因其高度的具体且明晰,能够量化客观事实,给受众以明确的感知体验。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多用基数词。
如“截至24日10时,康定‘11·22’重大地震造成5人死亡、55人受伤(其中危重伤3人、重伤3人、轻伤49人)……房屋倒塌23户、严重损坏2630户、一般损坏23135户,受灾群众100400余人……组织并落实帐篷793顶、棉被6000床、毛毯650床、行军床1000张”。更是由多达20个基数词排列而成,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地让受众感受到灾情的程度。
单句由短语或者单个的词构成,能够独立地表达完整意义。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应大量使用表意简练又明晰的单句,相对于复合句来讲,其更能满足受众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受众阅读动态新闻的一般规律。20世纪50年代,大众传播学者施拉姆就影响受众对大众传播节目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提出了一个公式: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程度/费力的程度,[3]特别是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人们期待迅速知晓灾情的欲望是强烈的,因此,用单句满足其用最经济的时间了解最丰富的内容也是必要的。尤其是广播电视线性传播的特点,在语言转瞬即逝面前更需要使用句子成分简单的、维持基本语法结构的单句,复合句的使用也以一重复合句为主。
(一)构成性规则:态度准则
言语行为理论中的“施事行为”跟语境有着直接的联系,单纯从每个词语出发,可表达其指称的某种客观存在,但是将词语联结成文,受众可在字里行间间接感受到说话主体对此事件(物)的态度和观点。现代汉语中尤其是在句式的使用上,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以及比较句都会使受阅者体验到说话主体想要告知给他的某种情感和态度。
客观性是新闻专业主义对大众传播活动提出的操作原则,然而大众传播事业是以人对客观存在的不断认识并反映为主要的活动方式的,因此难免要受制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选择活动贯穿于新闻生产从线索获得到成品制作的整个链条中,尤其是新闻的最终产品以声音、图像和文字呈现出来,都承载了传播主体对传递事件(物)的某种情感与态度。受众是以媒介呈现的新闻成品为接触对象的,成品在语言文字上的选择搭配都给受众直接的阅读感受,因此运用一定的言语策略,既做到了形式的客观,同时传播主体的态度情感也得到了间接的传递。
(二)策略:否定句、比较句和被动句的使用
这三种句式的使用都能给受众一种态度坚决、表意强烈的阅读感受。尤其是在灾难性新闻的写作中,新闻作品言语渗透出国家、政府的某种态度和情绪都直接影响着无论是灾区还是非灾区的受众情绪。在灾害面前,受众的心理波动比较大,这三种句式传达的正面能量能够安抚社会情绪,给受众信心,也让其看到国家的态度并心存希望。如:
题:康定地震伤亡少 防患未然作用大(对比句)
正文节选:此次地震与10月7日的景谷地震、8月3日的鲁甸地震震级相近,但伤亡人数低于前两次地震的同期数字(比较句)……地震发生后不到5分钟……孩子们都没有抢道,让全校师生面对地震没有手足无措……设施没有出现严重损坏(否定句),天花板没掉(否定句)……
在这篇报道中,否定句的使用既让受众体会到了灾情的实际状况,又感受到了国家在防灾问题上作出的努力,否定背后表达的肯定之意更是达到了稳定民心的效果。
在康定地震的新闻报道中被动句的使用较少,我们可将主动句改为被动句来体会其情感表达的不同效果。例如,“甘孜州卫生局专门抽调20余名医疗、疾控和卫生监督人员驻守塔公乡”,“救援部队把物资发放到群众手中”,“专机装载御寒棉被640件(套)急赴康定灾区”,“35人抢险救灾先头部队抵达震中塔公乡”这几个句式如改成被动句则为“20余名医疗、疾控和卫生监督人员被派往……”,“物资被……”,“御寒棉被640件被……”,“35万抢险救灾先头部队被派往……”等,行动的主体均转换为国家和政府,受众阅读过程中对政府作为的主动性有了认知提升,利于形成健康的舆论氛围。
(一)构成性规则:关怀准则
言语行为理论包含的取效行为关涉的就是言语表达后能对受众产生的深远影响,言语行为的“所述”旨在传递客观信息,但“所述”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汉字指称的意义本身。文字传播又具有一定的恒常状态,不易消逝,可对受众的心理产生持续性的影响,这种“言后”行为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应格外重视。
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媒体还需对公众进行精神救灾。过多的血腥场面的描摹和恐怖画面的展示,会或多或少地引起受众的负面心理反应,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对非灾区的受众而言,这样的报道也会造成心灵创伤,是人文关怀的严重缺失。因此,大众媒介要通过对灾难性新闻言语行为的控制,使受众感受到灾难的不可怕和可战胜性。
(二)策略:模糊语言的运用
使用含糊性的词语报道灾难性新闻,能够使传播主体对客观信息的某种成分实行部分保留,提供给读者恰到好处的那部分,避免给受众带来恐慌,有效增强受众对信息的接收程度,使其心理接受过程趋于平和。
首先,对灾难中各种血腥和惨状的描摹以粗线条掠过的方式处理,更要以正面积极的笔触摹写人性化的场面,协同抗灾,互相鼓励应成为主旋律。例如,新闻标题:“四川康定地震灾区操场上的家庭聚会”,“在康定县‘11·22’重大地震救灾工作中飘扬的青春旗帜”等文字报道中,都传递着积极乐观的正能量。
其次,在遣词造句方面尽量运用模糊化的处理方式。在以往的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出现过用“逝者”“罹难”“安息”这样的字眼来代替“死”和“死人”等,用“当事人”代替各种“被砸死者”和“被碾压者”等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避免了直指受害者和家属的痛处,这种为受众着想的模糊用语的使用也充分地体现出了媒介的人文关怀精神。在这次康定地震的新闻报道中有“康定地震已致5人遇难”“康定震中一小学发生踩踏42名学生受伤”等,这里都使用了模糊性的语言指代具体的新闻信息,使得受众在信息接收过程中有一定的缓冲空间,不至于对受众的情感和心理造成过大的冲击。
综上所述,灾难性新闻报道中言语运用的三个不同行为层面可采用不同的策略来达成良好的传播效果。当然,各种策略之间是存在交叉现象的,比如为了表达信息的准确性,一定情况下也要使用模糊语言,这样“说话行为”和“取效行为”就都会关注模糊用语,只是要根据表达主体想要达成言语行为理论中哪个具体行为层面的效果而有所主导性地选择言语策略。
[1] 付习涛.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J].求索,2004(6):174-177.
[2] 乌仁高娃.灾难性新闻事件中媒体传播策略研究[D].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09:5-7.
[3] 郑兴东.报纸编辑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50-51.
G212.2
A
1674-8883(2016)20-0048-02
刘秀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