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娜
(中国电影出版社,北京 100029)
互联网思维下纸媒的重生
秦 娜
(中国电影出版社,北京 100029)
信息以实物为载体的时代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以电子和网络为渠道的新型传播方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越来越显著的影响。传统纸媒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如何生存与发展,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纸媒能否利用传统优势,深植互联网思维,在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发布者的时代找到新的出路呢?
纸媒;网媒;互联网思维
(一)传播的时效性
所谓时效,就是时间和作用。在新闻传播中,“时”通常体现为“及时性”。它强调的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知识经济时代的战争将是信息战。但与网络环境下的新媒体相比较,纸媒受制于传统排版、印刷、物流、销售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在时效方面与网媒相比失去了竞争力。
(二)传播的单向性
纸媒单向性的传播态势,使得它虽然能够发起和引领舆论,却无法与读者进行互动,这就使纸媒无法高效、及时地突破创新并适应市场的真实需求。而通过网媒,读者既能以新闻评论的形式发表言论、表达思想、进行深入互动,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微平台与他人在交谈中顺畅分享信息,同时产生网络舆论导向。纸媒的单向性传播使得自身在舆论导向方面的力量非常单薄。
(三)传播成本高
纸质媒体内容从生产到传播周期长,耗费的成本巨大。版权本是保障传统纸媒效益的法律武器,然而在与网媒竞争过程中,传统纸媒固守版权,成本竞争给报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很多纸媒没有实行自负盈亏,自我经营的企业化运营,忽视了对生产经营的管理。网络杂志通过“软件+硬件”的方式将杂志成本无限降低。纸媒信息储存及管理困难,也因此增加了空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四)内容的表现形式单一
纸媒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文字和图片;网媒则往往带有纸质产品没有的视频或影音资料,表现形式更加多元,拥有丰富的空间维度。
在新形势下,纸媒的节节败退使其面临诸多窘境。
(一)网媒争夺注意力
根据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国家网信办新闻发布厅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
在新的技术条件下,传媒行业的门槛进一步降低,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新闻发布变得便利。很多新闻事件的图片便是由普通受众用手机拍摄发布在网络平台上,再被其他媒体,包括纸媒纷纷转载。新闻事件最早的报道不一定是来自专业的新闻团队,每一个公民都是潜在的新闻发布者。媒体业的商业模式,本质上还是要寻求信息的传播力,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注意力经济”。若媒体提供的内容无法吸引受众,其生存状况便岌岌可危。
(二)广告收入的下滑
通常情况下,报纸的收入来源于发行和广告两个部分,而发行量的大小决定广告量的多少。由于互联网信息的及时性和免费性,更多广告客户会将业务转向网络媒体,报纸广告收益将越来越少。从商业上看,有传播力的媒体就有商业价值,没有传播力的媒体,公信力再大,也未必有商业价值。纸媒收入节节下滑,归根结底是因为通过报纸获取信息的人越来越少了。
(三)人才大量流失
纸媒的专业化传媒队伍及其具有的出版传媒经验在人才结构上占据相对优势。基于多年的发展,传统纸媒拥有人才优势。纸媒的采编人员多毕业于新闻院校或者是有着多年的从业经验,他们熟悉新闻生产过程,是新闻生产的中坚力量。但由于纸媒的衰退,很多从业人员纷纷逃离,在新媒体领域二次创业,其中很多都是业务素质精良的资深传媒人。
(一)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
纸媒报道的内容要避免与网络同质化,需要有独特的观点和新闻价值点,进而使新闻报道达到其他媒体形态无法达到的深度。
(二)维护公信力
传统纸媒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其舆论导向、思想高度、高雅格调决定了自身在消费群体中的声誉和地位。
有数据显示,日本一天报纸的销售量达4699万份,平均不到3个人就拥有一份报纸。而在我国,14亿人口报纸日发行量为9900万份,平均每15个人一份报纸。网媒信息真假难辨,但为什么老百姓宁愿去网络获取资讯,而不愿意去购买报纸呢?正是因为报纸的公信力有所降低。大部分日本人认为网络的信息再多也是不可信的,只有报纸的新闻才可信,因为日本对新闻报道的管理制度森严。假若发布假新闻,除了要受到罚款之外,还会失去自身的公信力,从而失去读者。
(三)挖掘审美质感
纸作为材料在平面设计领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优秀的纸媒设计以纸的形态、结构、质感等传达给阅读者丰富的情感体验,彰显出自身独特的魅力。网媒在图片拍摄和呈现方面难以与带有实际质感的纸质图书杂志相媲美。纸媒的材料质感和设计能够带给读者温度。质感直接和人的触觉经验、视觉经验产生关联,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这是纸媒独特的审美优势。
纸媒与网媒具有相互吸引、互助提升的关系。例如,网媒介入图书杂志时,最初以市面上成功的纸制图书杂志为底本,专门制作成电子版本,以迎合特定群体的需要。而对于某些在网络上成名的文字、绘画作品,也有专门制作成纸媒产生效益的成功经验。
在新的传播技术的不断推动和助力之下,纸媒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与新型传媒不断合作,利用各自的传播优势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实现融合,拓宽信息传播的广度,加大信息传播的深度。
(一)采编团队的人才整合
要求从业人员除了要掌握传统的新闻采编方法,更要熟练掌握新技术,要能够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以快速便捷的方式传播信息。
(二)开发移动客户端
开发手机客户端,使其能够和便携式的移动终端手机相结合,相比纸媒,手机客户端使新闻的时效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实现了24小时不断更新。
(三)建立数据库
建立新闻信息数据库,实现传媒集团内部资源共享。建立信息数据库是未来报纸数字化的必然形式,庞大的信息库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集团内部的媒体都可以采用数据库中的信息。
纸媒表现得节节败退并面临诸多窘境,实际上也是传媒环境发展转型期的必然,大的传媒环境正在被多元的传媒产品不断丰富。纸媒不应盲目地与网媒拼时效性,而应该发挥自身优势,促使纸媒传播向精英化的方向发展。
G206.2
A
1674-8883(2016)21-0207-01
秦娜,女,硕士,研究方向:新闻出版。